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3493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最后一分钟》1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七》2课时

《回顾·

拓展七》1课时

21 圆明园的毁灭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不可估量、举世闻名”等词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学习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读写“不可估量、举世闻名”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

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

(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

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可是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

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板书课题:

圆明园的毁灭)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珑、莱、瑶、宏、烬”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学习“剔”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皇”上面的“白”上宽下收,“王”的末横拉长。

“剔”左宽右窄,右部的竖宜写得短小。

“杭”的“木”左伸右收,“亢”横画略长。

“莱”的“艹”略宽,“来”上横短,下横稍长。

“宏”的“宀”宽而盖下,下部横短撇伸展。

“烬”的右边捺笔伸展有力,下面两点相互呼应。

易错提示:

“损”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了捺。

“珑”右边是“龙”,不要写成“尤”。

“侵”不要多写一竖。

“统”右边是“充”,不要写成“允”。

“瑰”的右边是“鬼”,不要写成“兔”。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艹:

莱(蓬莱)——草(草地)——英(蒲公英)

王:

瑶(瑶池)——瑰(瑰丽)——珍(珍贵)

(4)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2)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2)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3)课文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概括地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2~4):

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三部分(5):

写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

2.阅读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语气可强一些,读出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

(2)提问:

这一自然段中的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难以计算,也点明了圆明园在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加重了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3)“不可×

×

”的词语。

“不可×

”的词语示例:

不可估量 不可告人 不可或缺

不可救药 不可开交 不可理喻

不可名状 不可胜数 不可思议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一开头便表现出了作者的痛惜和愤怒。

那么,到底发生过怎样的事情让作者如此呢?

同学们可以自己课后读一读,找一下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损失 皇帝 玲珑剔透

杭州 蓬莱 瑶台 宏伟 宋朝 侵略

统一 销毁 瑰宝 灰烬

2.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来一探究竟,看看在圆明园发生了什么令人发指的事情。

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4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朗读第3自然段时,要用舒缓的语调读出作者深深的自豪、沉醉之感。

(2)齐读第2自然段,说说开头一句交代了些什么。

这一句话虽短,但交代了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用途。

(3)“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圆明园比作月亮,把小园比作星星,形象地描述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彰显了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4)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不但写出了圆明园中的主要景物富丽与朴素、热闹与宁静完美结合的特点,而且语言生动,令文章更有气势。

教师点拨:

排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致;

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你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圆明园在建筑上的特点——景点多、景点美、风格迥异,点明了漫步圆明园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喜爱和赞叹。

(6)思考: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句子?

它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总结:

圆明园建筑的特点;

后半句引出下文:

圆明园内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7)提问:

第4自然段中的“上自”“下至”两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从时间跨度上罗列珍宝类型,体现了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数量多、历史悠久、价值珍贵的特点。

2.学习第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朗读最后一句话时语调要由高到低,“灰烬”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无比痛心的心情。

末尾一句与哪个自然段呼应?

与第1自然段呼应。

再次表达了作者痛心、愤怒的感情。

(3)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从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感受到了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苦难。

3.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增强了人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圆明园中,有_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______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________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________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__________,饱览着________;

________,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热闹街市

田园风光 诗情画意 民族建筑 西洋景观

天南海北 中外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

(2)思考: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昔日的圆明园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而1860年的那一把大火,使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灰烬。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记住这用血与泪换来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2.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

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

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22 狼牙山五壮士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全神贯注、横七竖八”等词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课文,体会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全神贯注、横七竖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2.体会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1941年秋,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我军主力和群众撤退,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痛歼敌人后,英勇跳崖,视死如归。

这伟大的壮举,气吞山河,可歌可泣,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品读课文,来感受英雄伟大的献身精神吧!

(板书:

狼牙山五壮士)

学习“冠、葛、崎、岖、尸”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学习“吼、抡、绷、斩”这些字词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

学习“嗖”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方法。

“葛”中的“日”宜扁,注意下部框架结构要匀称。

“吼”左边的“口”小而偏上。

“腔”左部窄长,右边最后一横稍长。

“斩”的部首是“车”,末横变提。

“眺”右边的“兆”以中部为主笔,两侧笔画相呼应。

“庙”里面是“由”,不要写成“田”。

“岖”右边是“区”,不要写成“匹”。

“坠”上面的右边是“人”,不要写成“有”。

“仇”右边是“九”,不是“丸”。

“恨”右边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良”。

广:

庙(庙宇)——座(座位)——府(王府)

车:

斩(斩首)——较(比较)——轿(轿子)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1)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2)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1)朗读思考: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形势。

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这两个词语中,你看出了什么?

看出了敌人的气势汹汹,兵力强大,与下文担任掩护任务的五位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五位壮士接受的任务十分艰巨。

(3)说说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这一自然段写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学习了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

我们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项任务艰巨呢?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五壮士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们都是如何面对的呢?

同学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或是相互之间讲一讲,或是写一写。

寺庙 任务 姓葛 吼叫 满腔怒火 崎岖 尸体 斩钉截铁 坠落 冰雹 仇恨 眺望

同学们,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有许许多多的革命者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的安全,保证革命之路顺利走下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去看看他们是否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吧!

1.学习第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朗读这段话时,语调要高昂,表达出悲愤、仇恨之情。

(2)齐读并思考:

第一句中的“一边……一边……”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成功转移,五位战士既英勇又善战,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

(3)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动作:

指挥、命令、吼、抡、瞄准。

神态:

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他们想拖住敌人、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4)如何理解“横七竖八”“许多”等词语?

“横七竖八”“许多”说明敌人伤亡惨重,反衬出五壮士的英勇善战。

2.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交代了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的原因。

(2)“走”“斩钉截铁”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人民深切的爱。

3.学习第4、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思考:

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二句描写了什么场景?

这两句描写五壮士到达山顶时的歼敌情景。

“居高临下”“射击”表现了五壮士杀敌时的英勇,“粉身碎骨”表现了敌方丧命的惨状。

(2)“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有力,非常密集,体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坚定决心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也揭示“五位壮士的决心”“中国人民的仇恨”是五壮士顽强战斗的力量源泉。

(3)提问: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中“又一群”体现了什么?

“又一群”体现出了五壮士与敌人力量的悬殊,从侧面表现了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你怎样理解第5自然段“用尽”一词?

“用尽”一词体现了五位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同时这句与上段中“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一句相互照应,突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的作用。

4.学习第6~9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提问:

如何理解第6自然段中“屹立”“胜利的喜悦”这些词句?

“屹立”一词,在这里突出了五位战士像山峰一样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胜利的喜悦”表现出五位战士完成任务时的喜悦和自豪。

(2)品味“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两句话。

面对绝境,面对死亡,战士们丝毫没有犹豫。

“说、砸、走、跳”这些动词写出了五位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

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

(3)“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中的“这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

表现了什么?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壮烈豪迈的口号,充分表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的力量之源。

5.为什么课题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呢?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壮士”是特别英勇豪壮的战士。

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敢于献身,用“壮士”更能体现出五位战士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

“五壮士”的“壮”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壮士”的“壮志”——敌众我寡,勇于受任。

②“壮士”的“壮行”——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毅然把敌人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③“壮士”的“壮举”——完成任务,舍身跳崖,壮烈牺牲。

④“壮士”的“壮语”——高呼口号,视死如归。

⑤“壮士”的“壮气”——为国捐躯,浩气长存。

(1)照样子写一句话。

例: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风的指引让蒲公英一边旋转一边飞向那遥远美好的远方。

本文是如何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

这是一篇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详略得当。

作者对“接受任务”的第1自然段和“引上绝路”的第3自然段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的第2自然段、“顶峰歼敌”的第4自然段和“英勇跳崖”的第6自然段这三部分内容,则写得比较详细。

面对一条通往部队主力转移方向的路,一条通往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的绝路,五位壮士毅然选择了后者。

他们把生的机会留给群众和连队主力,把绝路留给自己。

最后,他们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从容、悲壮地相继跳下悬崖。

多么伟大的战士,多么崇高的精神!

他们的浩然正气必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23* 难忘的一课

1.会认2个生字。

2.正确读记“停泊、光复”等词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主线,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透露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理解“停泊、光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主线,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2.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透露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1课时

抗战胜利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聆听了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老师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专注。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作者的见闻,去学习《难忘的一课》吧!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借助字(词)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习“闽、诸”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2)书写练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16个自然段。

(2)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的事情。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提问:

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我”的工作情况,为下文写作者被台湾的师生学习祖国文字所吸引、打动埋下伏笔。

2.阅读第2~9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朗读第6自然段时,语气要坚定,读出老师和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第2自然段中“不记得走了多远”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在悠闲的散步中,也说明这所学校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外。

说说第4自然段的作用。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它是一条情感线索,集中体现了“光复”后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

正是这句话吸引“我”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教室。

(4)齐读并思考:

从第6自然段中“一遍一遍地读”“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等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老师和这些学生热爱国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说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期间,台湾人民依然没有忘记祖国,依然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了热情。

(5)提问:

“我”为什么要“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朗读?

因为“我”被他们的学习内容感染了,也被这股浓浓的爱国之情感染了,“我”也想融入其中,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国之情。

(6)提问:

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二次在文中出现,这次是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的。

这句话既是“我”和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也表达了“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但“我们”却有着共同的爱国之心。

(7)思考:

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没有感到意外”?

为什么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