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339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doc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共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黄鸟,即黄莺。

绿蓣,指水中浮萍。

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淑气:

温和之气。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4分)

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

(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4点即可)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

(2分)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2分,每点1分。

第一点如答成“以乐景衬哀情”也可)

(3)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6分)

(3)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

(2分,每空1分)

(4)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2分)“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

(2分)远景

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2分)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

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②凤阚:

皇宫。

①西京:

长安。

②龙城:

泛指敌要塞。

③百夫长:

泛指低级军官。

(1)以《从军行》为题的诗很多,例如写的《从军行》,首句是,

(2分)

(2)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

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

(4分)

答:

(3)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1)如: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2)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

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

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3)直抒胸臆。

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4)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照”字

“自”字

(5)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分)

答:

(6)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

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2分)

答:

作用一是

作用二是

(1)“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2)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3)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㈠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⑵“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5分)

⑴这首诗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⑵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①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花”、“月”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4分)

(2)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

(4分)

(1)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

(2分)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聚的拳拳之心。

(2分)

(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

“身多疾病思田里"既申述了自身的困难,又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之情。

(形象分析正确2分,联系诗句解说准确2分一“归隐之心或思念友人”1分,“心系民众"1分,未联系诗句扣1分。

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

(1)—

(2)两道小题。

(6分)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

①合:

应当。

②垆边人:

酒家女。

③霜雪:

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

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3分)

答: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

“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或:

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

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答对每1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7.阅读下面欧阳修的一首《踏莎行》,完成9-10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水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⑴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片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⑵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相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1)C

(2)D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㈠①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㈠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

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

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㈡⑴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⑵“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㈡⑴闲适、轻松、自如。

⑵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