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Word格式.docx
《阿房宫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Word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
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
诠赋》说:
“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
“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三、文本研习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思考:
本段主要写什么?
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
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广、高。
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板书: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3)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提问:
第2段主要写什么?
内容可分几层?
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
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
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阿房宫的美人、珍宝(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4.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
“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
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由描写转为议论(3)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5.具体研习第4段。
(1)教师泛背第4段。
“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提问:
“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4)提问: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
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
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5)提问:
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原因都是不爱其民;
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四、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
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
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
第3、4段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
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讨论:
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
为什么?
两段之间不可对调。
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
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
“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
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
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
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第2课时
通过反复诵读或训练,进一步了解“赋”的语言特点,提高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2~3名学生)
二、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
“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体》);
“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
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三、欣赏文章的语言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
2.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师生共同品析学生画出的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
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
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
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
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
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
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
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
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3.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
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
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
4.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仿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衔接紧密,语意连贯。
生活,如同在沙漠中跋涉,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
。
生活就是创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难而上;
让我们在生活的考验中,永做强者。
参考答案:
生活
如同在江河里游泳
需要过人的胆略与魄力
生活就是战斗
需要汗水、鲜血和临危不惧
五、探究阅读
1.比较《阿房宫赋》和《史记》中有关阿房宫描写和记述的不同点。
出示多媒体投影: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阿房宫未成;
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提问:
两者有关阿房宫的内容有何不同?
不同有三:
一是建宫原因不同;
二是建宫时间不同;
三是建宫规模大小不同。
(2)两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史记》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
而《阿房宫赋》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
2.重读《过秦论》,比较它与本文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有哪些相似之处?
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
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
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
《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
《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略品味了《阿房宫赋》的华美语言。
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七、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u)辘辘(lulu)远听鼎铛(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尽态极妍(yan)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宫剽(piao)掠其人金块珠砾(li)
D.尽锱铢(zhizhu)妃嫔媵嫱(yingqiang)逦(liyi)迤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25分,每小题5分)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7.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
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
泛指农田
③九土:
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
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
孤单的人⑥戍卒:
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
指刘邦⑧焦土:
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8.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
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
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
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20分,每小题4分)
余玠
王介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
“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士之至者,王介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
闻王介贤,相谓曰:
“是可与语矣。
”遂诣府上,王介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
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
王介将谢之,乃为设宴,王介亲主之。
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
王介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王介曰: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王介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觉跃起,执其手曰:
“此王介志也,但未得其所耳。
”曰:
“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王介大喜曰:
“王介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王介不敢掠以归己。
”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
移沔戎于青居;
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
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王介,即余王介,南宋淳礻右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②漫,抹掉。
③金,金州;
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
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
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
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
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
军队、军事力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兄弟饮食而已。
C.王介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介大更敝政更.集众思广忠益,
B.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贤于十万师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
B.刺入即出见之。
(余王介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王介志也,但未得其所耳。
(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
(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王介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这是余王介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三.写作训练
16.写一段话,介绍某小区的建筑布局,200字左右。
1、C
。
2、C。
A项“一”:
统一;
数词
B项“爱”:
喜欢;
吝啬,吝惜。
C项“取”:
动词,拿。
D项“族”:
名词,家族;
动词,灭族。
3、D。
A
项“焉”:
形容词词尾;
代词,代宫女。
B项“而”:
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
后一个“而”表修饰。
C项“夫”:
前一个“夫”名词,……的人;
后一个发语词。
D项的“于”都为“比”。
4、C
5、C。
《阿房宫赋》是文赋。
6、B。
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一为结构助词;
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承接。
7、B.略。
8、B.略。
9、C.同情不正确。
10、略。
1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1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13、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
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
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
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
14、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15、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