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2614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明确传染病、传染病学的概念。

2、熟悉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变异性等名词概念的内涵。

3、掌握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感染过程中的免

[教学内容]

1、阐明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学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的概念。

简述传染病学的任务及意义

2、重点讲授感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免疫应答的作用。

3、介绍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内涵。

具体如下:

(1)、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2)、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带菌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与讨论、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判断鉴别传染病的能力。

2.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辨析感染过程可能出现的五中表现。

认识传染病发病与否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流行过程

[目的要求]

1、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熟悉传染病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几种方式。

3、掌握传染病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的形式及改变。

4、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发生所需要的三个因素。

`

5、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各种因素。

6、明确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等概念的内涵。

[教学内容]

1、阐述传染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阶段性的特点,讲授感染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相关因素。

2、介绍组织损伤发生的方式有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等。

3、重点讲授传染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发热、急性期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水电解质代谢及内分泌等的改变。

4、重点讲授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5、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6、强调并讲清楚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等概念的内涵。

具体如下: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急性期改变。

(4)、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①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②传播途径

呼吸道(空气、飞沫、尘埃等)。

消化道(水、食物、苍蝇等)。

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可传播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病)。

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恙虫等)。

输血(制品)、注射和针刺。

直接接触。

土壤。

③人群易感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与讨论、

[计划学时]2学时

1、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染病过程中组织损伤的机制既有病原体本身的因素,又和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熟悉变态反应的四种类型,及其过程中出现的发热、糖代谢、蛋白代谢、水电解质代谢的机理。

2、要求学生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影响流行的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

2、了解传染病常见的临床类型及分型根据。

3、熟悉传染病病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常见症状及体征。

1、重点讲授传染病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明确传染病与其它疾病区别的方法。

2、介绍传染病病情发展的四个阶段,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3、简介传染病临床类型的分型方法及常见临床类型。

4、明确传染性、毒血症、菌血症等概念的内涵。

(1)、基本特征

①有病原体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

②有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污染环境感染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如外来性、地方性、散发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等。

④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临床特征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存在复发、再燃和留有后遗症。

②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出现次序、形态)、毒血症状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③临床类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和临床表现的四个阶段,通过基本特征的识别,具有鉴别传染病的能力。

通过临床阶段的判别,了解传染病的病程阶段。

第四节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1、掌握传染病最基本的诊断。

2、熟悉传染病实验室检查最常用的项目。

3、了解传染病诊断的要求和原则。

1、了解传染病的治诊原则。

2、掌握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3、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简介传染病诊断的几个原则和几点要求。

2、重点讲述传染病诊断需要的临床资料、流行病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的有关内容。

3、介绍传染病实验室检查最常用的项目及适用范围。

1、简介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目的。

2、重点讲述传染病最常见的五大治疗方法。

3、原则性的介绍传染病预防的三大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诊断传染病的能力。

了解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传染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认识。

第二章病毒感染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种类及发病机制。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方法。

3、掌握甲肝、乙肝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预防方法。

1、简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几种肝炎病毒种类及特性;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病理解剖。

2、扼要讲述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

原则性介绍目前甲肝、乙肝的主要治疗方法。

3、重点讲述甲肝、乙肝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临床分型及预防(特别是免疫方法)。

1、概述

(1)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2)各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

2、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

(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完整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包膜上主要由HBsAg组成,核心由HBcAg和HBV-DNA等组成。

HBV抗原抗体系统包括: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

②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

③乙肝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

④PreS1与抗PreS1⑤PreS2与抗PreS2

HBV分子生物学标志:

HBV-DNA和HBV-DNA聚合酶(HBV-DNAP)

(3)丙型肝炎病毒(HCV)系RNA病毒,属黄病毒科。

中国大陆以1b(Ⅱ)型为主。

HCV是多变异病毒。

(4)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有HBsAg存在才能构成完整病毒。

包膜由HBsAg构成,核心由HDV抗原(HDAg)和基因组(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

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5)戊型肝炎病毒(HEV)系单股正链RNA病毒,属萼状病毒科。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亚临床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消化道途径。

乙、丙和丁型肝炎主要经

①输血(制品)、注射(预防、药物、毒品)和针刺(纹身等)

②生活密切接触(以性接触为主)

③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免疫损伤和病毒直接损伤。

5、病理解剖

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浸润、间质组织增生等。

病毒性肝炎为弥漫性病变,各临床型有其病理特点。

(重型肝炎为着)

6、病理生理

①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②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其他诱发因素)③出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④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⑤肝肺综合症⑥腹水(醛固酮增多、利钠激素减少、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等)

7、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②急性无黄疸型

(3)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4)重型肝炎

A:

分类①急性重型肝炎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

③慢加急性重型肝炎

④慢性重型肝炎

B:

分期重型肝炎的分期(早、中、晚)

(5)淤胆型肝炎

(6)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代偿性、失代偿性)

8、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①血清酶的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谷氨酸转氨酶(GGT)。

②血清蛋白的检测白蛋白(A)、球蛋白(G)。

③血清和尿胆素检测血清胆红素(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

④凝血酶原时间检测。

⑤血氨

(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①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HAV-RNA。

②乙型肝炎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HBV-DNA。

③丙型肝炎抗-HCV、HCV-RNA。

④丁型肝炎HDAg、抗-HD、抗-HD-IgM。

⑤戊型肝炎抗-HEV-IgG、抗-HEV-IgM、HEV-RNA。

(3)肝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

(4)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

9、并发症和后果

10、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输血史和家族史等)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不适、消化道症状和/或尿色加深等)

各临床型肝炎的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11、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2)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2、治疗

治疗原则:

目前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采用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对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采用抗病毒治疗。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抗病毒治疗

(3)重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

(4)淤胆型肝炎

13、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严格输血指征,注射器要"

一人一针一管"

、针刺针要"

一人一用一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乙肝疫苗(亚单位基因工程疫苗)、甲肝疫苗(灭活疫苗、减毒疫苗)。

被动免疫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普通免疫球蛋白。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

[计划学时]4学时

1、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流行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

2、掌握乙肝五项的意义,血清酶学意义、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指标。

3、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

课内实践项目

病案:

男性,15岁,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2周,皮肤黄染1周来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无发冷和寒战,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部不适,偶尔呕吐,曾按上感和胃病治疗无好转。

1周前皮肤出现黄染,尿色较黄,无皮肤搔痒,大便正常,睡眠稍差,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体健,无肝炎和胆石症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疫区接触史。

  查体:

T37.5℃,P8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皮肤略黄,无出血点,浅

表淋巴结末触及,巩膜黄染,咽(-),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

痛,脾侧位刚及,腹水征(-),下肢不肿。

  化验:

血Hb126g/L,WBC5.2?

109/L,N65%,L30%,M5%,plt200?

109/L,网织红

细胞1.0%,尿蛋白(-),尿胆红素(+),尿胆原(+),大便颜色加深,隐血(-)

(1).你考虑什么病可能性最大,论断依据是什么?

(2).需进一步作哪些检查明确诊断?

(3).入院处理如何?

(写出治疗原则)

第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1、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2、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3、掌握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1、明确乙型脑炎的概念,介绍乙型脑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季节性、散发性。

2、简介乙型脑炎发病过程中产生的毒血症,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

3、重点讲述乙型脑炎临床表现: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等表现特点;

掌握乙脑脑脊液、特异性抗体测定方法、阳性的临床意义;

熟悉乙脑的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恢复期治疗等常用治疗方法。

1、病原学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

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

5天)。

(2)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

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3、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1)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作用和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作用。

(2)神经细胞病变:

变性、肿胀、坏死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套”

血管病变—脑水肿

(3)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解剖特点。

4、临床表现

(1)初期:

病毒血症期

(2)极期: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3)恢复期

5、实验室检查

血象:

WBC(10~20×

109/L),N〉升高

CSF: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50~500×

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2周大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诊断。

(2)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流脑、结核脑等有关疾病进行鉴别。

7、治疗

以综合疗法为主,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液体疗法和对症治疗,处理好高热、呼吸衰竭、抽搐。

8、预防:

防鼠灭鼠,接种疫苗。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诊断、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能力。

尤其是掌握处理好乙脑发生过程中的高热、惊厥、呼衰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1、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注意其预防方法。

2、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突出其地区性、季节性的特点。

3、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五期治疗方法。

1、介绍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这一病原学特点,是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有肾综合征出血热这点特征。

2、简介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中病毒、免疫的作用;

讲清本病发生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机制。

3、阐述本病流行病学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的主要内容,突出其季节性的特点。

4、重点讲授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的三大症状和五大期经过,诊断依据和各期的救治方法。

5、简述行性出血热以灭鼠为主的预防措施。

具体如下

1、病原学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链RNA病毒。

(1)传染源主要是鼠类。

(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母婴和虫媒传播。

(2)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2)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渗出,肾脏损害)。

(3)五期经过

①发热期(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

②低血压休克期。

③少尿期。

④多尿期。

⑤恢复期。

(1)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变化。

(2)尿常规尿蛋白、管型、膜状物。

(3)血生化检查。

(4)凝血功能检查。

(5)特异性抗体检测。

抗-HFRS-IgM。

(6)其他。

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心电图改变。

应注意与发热、出血、肾损害、休克等有关疾病进行鉴别。

以综合疗法为主,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液体疗法和对症治疗,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

强调"

三早一就"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把好休克、肾功衰竭和出血等三关,以及严重并发症处理。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

[计划学时]4学时

1、认识出血热的危害,培养学生通过尿蛋白阳性,皮肤出血点,三红、三痛的特有表现早期诊断出血热的能力。

2、充分认识患者出血倾向明显,护理应轻柔,尽量少搬动,就近治疗。

3、掌握低血压休克的救治方法,扩容纠酸的原则和药物、少尿期补液量的计算方法、多尿早期的治疗方法。

1、内容: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案分析

现病史:

某男性,36岁,农民,因畏寒发热,头痛,身痛3天,于2002年12月26日急症抬送入院。

患者于3天前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39℃,伴有一身痛,腰痛,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服用

APC银翘片病情无好转。

26日晨上厕所时昏倒一次,病后食量减少,卧床休息,大便稀水样,

未见粘液,2-3次/日,伴有脐周隐痛,无里急后重,小便量减少。

病前体健,当地有类似患者。

体查:

T38℃,P100次/分,R20次/分,BP60/50mmHg,急性病容,神清,球结合膜充血,颈软

腋下皮肤可见出血点数个,咽部充血,心律齐100次/分,未闻及杂音,肺(-),腹软,肝脾未扪及,脐周轻压痛,克布氏征(-),膝腱反射正常。

血常规:

Hb160g/L,WBC12×

109/L,N0.78,L0.22,Pt

70×

109/L,大便常规:

WBC0-1/HP,尿常规:

蛋白(+++),镜检正常。

2、目的:

检查学生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治疗方法的掌握。

3、要求:

第三章细菌感染

第一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了解流脑的概念、病原学、发病机制。

2、熟悉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要点和临床分型。

3、掌握流脑的临床表现、各型的抢救治疗。

1、简介流脑是由脑膜炎双链球菌引起经呼吸道感染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简述其发病机制中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的病理特征。

2、阐明流脑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强调其传播以呼吸道感染为特征,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介绍其诊断方法中临床表现特点、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3、讲述本病临床各型的名称、临床表现及分型依据。

4、重点讲授流脑各型各期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抢救措施。

1、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的特点,流行菌株的类型。

2、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普遍易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3月~4月为高峰)。

3、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病原体侵入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既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关,更主要是与人体免疫状态、防御功能有关。

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3天。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