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复习题.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201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教育复习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教育复习题.doc

第一章

1.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

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三个系统;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3.个体社会化的特点是什么?

(p10)

遗传基础;通过个体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第二章

1.切斯等人通过对大量儿童的考查和追踪,将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

易带的孩子、难带的孩子、迟缓的孩子;

2.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3.名词解释:

家长教养观念:

4.家长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5.分析不同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特征以及对儿童的影响

第三章依恋

一、单项选择题:

1、(D)不是依恋建立的前提

A识别记忆B客体永久性C人的永久性D短时记忆

二、填空题:

1、依恋形成标志是:

分离焦虑与怯生现象。

2、安斯沃斯等人运用陌生情境法对早期儿童的依恋进行了测量。

3、陌生情境法包括母亲(或其他养护者)、婴儿与陌生人3个主要的行为主体变量。

4、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舒适感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

5、社会学习理论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哈洛所做的恒河猴“替代母亲”的的实验,推断身体接触的舒适比食物対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名词解释

1、依恋:

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P184)

四、简答题

3、鲍尔贝关于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划分

答:

鲍尔贝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

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的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

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4.请运用安斯沃斯的儿童依恋类型理论准确判断儿童依恋的类型及特征

答:

安斯沃斯发现亲子关系与母婴的行为存在着显著一致性。

根据利用陌生情境法测定的儿童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其依恋的安全程度,她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大类,又将不安全型分为回避型与拒绝型两小类。

不同类型儿童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

(1)安全型儿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自己论述)。

(2)不安全—回避型儿童的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不安全—拒绝型儿童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行为,在陌生情境中显得困惑和谨慎,对陌生情境不能很好地适应。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3.名词解释:

社会适应: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第四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1.自我的结构从内容上来说,可分为:

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从形式上来看,自我是由自我认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组成。

3.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是:

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4.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P59

5.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P64

7.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包括:

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

8.学前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策略?

P67

第五章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1.学前儿童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

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

2.同伴关系的功能是什么?

3.简述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补充婴儿期的三个阶段)

4.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社会行为特征、性格特征、外貌特征、社会认知能力。

2、同伴关系中,以客体为中心出现在婴儿期。

三、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

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关系。

(P133)

2、垂直关系:

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

(P133)

3、水平关系:

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她)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

(133)

四、简答题

1、同伴关系的功能(P137)

答:

1.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2.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相互联系的表现(P140)

答:

1.父母的社会化策略会影响到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

2.父母对于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如何交往有明确的指导。

3.作为孩子社会生活管理者的父母的作用。

家庭关系对于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作用。

直接影响主要是涉及父母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作为管理者的作用。

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间接影响有:

母婴关系的质量在某些程度上预言了儿童以后的同伴关系;家长抚养技巧的其他方面与儿童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联系;父母的人格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3、测量同伴接纳性的方法有哪些?

(同伴关系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P150)

答:

1.观察法:

即对自然状态下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

2.社会测量法:

包括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评定法。

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同学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让每个儿童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等。

根据从每个儿童那里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的多少对儿童进行分类。

同伴评定法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定,如让儿童回答有关同班内每个同学的问题。

并且给出一个“喜欢——不喜欢”的评定量表。

4、简述同伴接纳的类型(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P152)

答:

描述儿童的社会接纳性,一般把儿童分为四类或五类,这与考依等人确定的类型相似。

1.受欢迎儿童:

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被拒斥的儿童:

指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3.矛盾的儿童:

指那些呗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

4.被忽视的儿童:

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

5.一般的儿童:

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5、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P152)

五、论述题

1、论述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或论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P144-149

答:

1.婴儿期。

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

婴儿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学前期。

在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的质量提高。

在这个阶段,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互作用的性质。

儿童现在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假装游戏,能够与商议游戏规则以决定游戏的建构。

3.童年期。

儿童进入小学,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明显的增加,同伴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

他们在互相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进行合作以及分享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

同时,同伴群体共同目标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按皮亚杰的理论,这是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的阶段。

“去自我中心”促进了儿童相互作用的发展,相互作用反过来更加速了“去自我中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同伴更有选择性:

同伴绝大部分是同性的,友谊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持久。

4.青少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变得更为关键。

这个时期儿童正处于向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期与同伴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可能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和预告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儿童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

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

在青少年时期,儿童对同伴文化的遵从明显增加。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训练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

第六章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模型

3.怎样进行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