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814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第108套Word下载.docx

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

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就会有共同的心理状态。

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

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

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道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自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除非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

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这样,日积月累,文化传统因此形成。

所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限定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也超不出文化传统。

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存在,一个社会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不崩解。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从字面上,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概念差别很大,在作品中往往交叉使用,所以内容含糊,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B.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或意识,它们都是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创成于祖先,带有过去的烙印和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D.传统文化应运而生,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虽然随时代变迁,它们的变化不同,但它们只要存在过,就都是传统文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出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它无所不在,是不死的民族魂。

B.生活和语言是每个民族成员的工具和园地,因为这些成员在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认识世界、形成意识、表达愿望。

C.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酿出的某些独特的心理,只有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才能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

D.文化传统是为民族生活所孕育、熟悉、崇尚的心理,得到鼓励和提倡成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日积月累形成的。

3.下列根据原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它是形而下的器;

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它是形而上的道;

传统在文化中,文化又离不开传统。

B.在共同生活里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共同生活导出的方式和方法,用共同语言道出的情感和思想,会形成民族的共同心理。

C.文化传统限定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所以,个人的自由意志没有意义。

D.文化传统虽然是惰性力量,但它也是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没有它,民族就不存在,国家就会崩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为人长美色。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

事魏不容,亡归楚;

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无知曰:

“臣所言者,能也;

陛下所问者,行也。

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否耳。

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汉王召让平曰:

“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平曰: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

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

高帝用其奇计策,尽定楚地。

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

平辞曰:

“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

“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

“非魏无知臣安得进?

“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乃复赏魏无知。

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

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陈平为左丞相。

孝惠帝崩,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

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亡:

逃跑

B.使为参乘,典护军典:

掌管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

责问,责备

D.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游:

游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平善于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①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②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③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④平辞曰:

⑤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⑥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寒门苦读,善于言辞。

他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

在汉王军营中遭人诋毁,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以言辞说服汉王,得到任用。

B.陈平有识人之智,择木而栖。

他曾效力于三个人,认为魏王不能采用自己的建议,项羽不能够信任人,只有汉王能任用人,最终投靠汉王。

C.陈平足智多谋,奇计迭出。

他为高帝出谋划策,智擒韩信,平定楚地;

他六出奇计,虽然有的不为世人所知,但共获得六次增加封地的奖赏。

D.陈平不忘旧恩,知恩图报。

他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得到汉王的任用;

平定楚地有功受封赏,不忘魏无知当初的举荐,把赏赐给了魏无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否耳。

(5分)

(2)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

诸将乃不敢复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

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

在成都杜甫草堂附近。

②赊:

远。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分析。

9.简要分析本诗颔联与《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有何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笑者

【德国】海恩里克·

波尔

每当有人问起我干哪一行时,我就窘态毕露,满面通红,口结不已,而原本别人都觉得我是个挺镇定的人。

我很羡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水匠”的人。

我羡慕理发师、记账员与作家这些可以直截了当有所招认的人,因为他们的职业不言自明,无需冗言解释,而我回答这类问题,却感到十分局促:

我是个笑者。

一旦招认了,我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是这样谋生的吗?

”时,又得老老实实地再招认一次“是的”。

我的确靠发笑维生,而且笑得很好,套句商业用语来说,我的笑声是供不应求的。

我是个优秀的笑者,没人笑得跟我一样好,也没有人能如此发扬这行艺术的精粹。

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没完没了的解释,我会称自己为演员,但是我的才华在滑稽剧与朗诵术的领城中实在显得过于贫弱,我觉得用这个名称是太离谱了。

我喜爱真理,而真相是:

我既非小丑,又不是滑稽演员,我只是表演开心。

我像罗马帝王一样地笑,或者笑得像个敏感的小男生,我发出十七世纪的笑声,与发出十九世纪的同样自在。

如果场合需要,我会—路笑尽所有的世纪、所有的社会阶层、所有不同的年龄,就像修皮鞋的,这不过是我练出的一种技能。

在我的心胸中,怀抱了美洲的笑声、非洲的笑声,白种、黑种与黄种的笑声——只要报酬合宜,在导演的要求之下,我的笑声就能轰然而出。

我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了。

我在唱片里笑,在录音带中笑,电视导播对我也蛮尊重的。

我凄惨地笑,适度地笑,神经地笑;

我笑得像个电车上的剪票员或像杂货店里的帮工;

我发出清晨的笑声,晚间的笑声,子夜的笑声与黎明的笑声。

简言之,无论何时需要何种笑声——我都得笑。

这样一种行业,不必我说,自然是十分令人厌烦的了,特别是我还有一项专长——擅长发出传染性的笑声。

对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而言,我更是不可缺少的帮手了。

这级演员很怕——也难怪他们——观众会错过他们说的关键性笑话,因此多半的晚上我都在夜总会里充当不露声色的捧场者,我的职责就是在节目表演嫌弱的当儿,发出传染性的笑声。

这种笑声必须小心地在时机上扣得很准。

我的放声纵笑不能来得太早,也不可来得过迟,必须恰是时候。

在事先排练好的节骨眼儿上,我放声一笑,整个观众的轰笑也会响彻全场,台上说的笑话也给救了起来。

至于我呢,则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衣帽间,穿上大衣,庆幸自己总算下班了。

回到家中,总会发现有电报在等着我:

“即刻需要你的笑声,星期二录音。

数小时之后,我已经坐在暖气过强的特别快车上悲叹我的命运了。

简直可以说,当下了班或休假的时候,我是一点也不趣笑的。

牛仔巴不得能忘却牛群;

泥水匠能忘掉灰泥也是一桩乐事;

木匠家中的门常常是坏的,要不然就是抽屉开不开。

卖糖果的喜欢吃酸黄瓜;

肉贩子喜欢杏仁饼;

烤面包的宁可嚼香肠,也不要啃面包;

斗牛士养鸽子消遣;

赛拳的看见自己的孩子流鼻血,脸都吓白了:

我觉得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自己工作之余就从来不笑。

我是个严肃的人,很多人认为——或许十分正确——我是个悲观厌世的人。

在婚姻生活的头几年中,我妻子常会对我说:

“笑几声嘛!

”但后来她就认清了我是无法满足她这个愿望的。

能在全然的肃穆中放松脸部紧绷的肌肉,我就会觉得快乐。

是真的,连别人的笑声我都受不了,因为那太令我想到自己的职业。

所以说,我们的婚姻是十分静寂、安详的,因为连我妻子也忘了怎么笑了。

偶尔见她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我也回她一个浅笑。

我们谈话声调很低,因为我痛恨夜总会里的喧嚣,还有录音间中不时充斥的闹声。

不清楚我的人认为我沉默寡言,或许我是这样,因为我一生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

偶尔也挤出一丝温柔的浅笑,但我常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笑过。

我想没有。

我的兄弟姊妹始终认为我是个老气横秋的孩子。

不错,我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笑,但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展示了主人公作为职业“笑者”和作为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工作中,他会各种笑,有求必应;

生活中,他不爱笑,也不想笑。

B.本文开头让人觉得好笑,结尾却让人心情沉重,再也笑不出来。

读者会陷入深思:

不单单是思考“笑者”,更多的是思考自身。

C.小说最后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把“我们的婚姻是十分静寂、安详的”这一观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D.本文用词准确、形象。

“拖着疲惫的身心”“总会发现”,寥寥数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工作的厌烦与无可奈何的情绪。

E.本文采用淡化情节的方法,全文都是“笑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我们看到“笑者”的生活状态。

(2)小说中“我”作为职业“笑者”有多种类别的笑,请概括并简要说明。

(3)请结合文本分析,以“我”为叙述人称的好处。

(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主题时说:

“文章虽然表面上只是描写了一个‘笑者’的具体

工作情形和他在平时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却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的生活

状态。

”这种观点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她用40多年的执著扣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

如今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

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

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丝毫不敢懈怠。

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并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

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了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

“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人们应该享受这一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参加了申遗材料的准备工作,她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的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终于使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地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

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在她的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摘自《解放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写作态度严谨,语言平实,文笔凝练,按时间顺序安排典型材料,主要记述了樊锦诗为保护敦煌文物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

B.大学毕业后,樊锦诗怀揣梦想来封敦煌,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一干就是40年,从事敦煌的文物保护工作。

C.樊锦诗与同事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

将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努力破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开创了敦煌文物保护的新局面。

D.在樊锦诗的推动下,2008年底,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工,这是在崖体加固、风沙治理等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的全新工程。

E.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既表现作者对传主的高度评价,又突出了樊锦诗执着坚守、殚精竭虑的伟大精神,传主形象形神兼备。

(2)樊锦诗在敦煌坚守40多年,她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请概括。

(3)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是什么原因使她一直竖守在敦煌?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4)“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B.这起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行政复议案,错综复杂,一波三折,把当事人折腾得筋疲力尽,也折射出依法行政的艰难。

C.当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鼓声响起时,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叫起来。

D.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

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B.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谋得更好的工作。

C.举办这次手机博览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了解手机,从而达到人们能充分利用手机供自己更好地交流之便。

D.近日,第三中学举办的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朗诵,同学们热情参加,使之获得巨大成功。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其中的愚昧与科学、禁锢与抗争、封锁与自强、排斥与融合,无不充满着反反复复的曲折。

②这些都是曲折创造的美丽。

③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美丽的,倾听这种语言也是美丽的。

在这种美丽的氛围中,金字塔耸立着,莫高窟沉思着,希特勒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辛德勒却嵌在了善良的浮雕里。

④曲折犹如玫瑰花上的尖刺,总是同鲜艳芬芳同行。

人类前讲的步伐正是如此。

⑤尽管历史充满着血腥与暴力,历经沧桑,但历史总是能擦干眼泪,以文学的语调说话:

“丧钟为准而鸣?

”“太阳照样升起!

⑥从“茹毛饮血”到“钻燧取火”,从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条块分割到地球村。

A.621453B.⑥①④②⑤③C.④③①⑤⑥②D.④⑥①⑤③②

16.请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个字(含标点符号)。

省内多家景区相关负责人接爱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门票收入,景区的利润来源还有多种渠道,比如:

提高餐饮服务,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兴建游乐设施等。

有关专家表示,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者不要门票,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各个产业,全面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实现真正的“大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斩断“门票依赖症”。

据了解,杭州西湖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以来,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门票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这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西湖免费模式”带动产业链,已延伸至休闲博览、展会等行业,对于其他风景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7.仿照语段中画线句“当你……时,才明白……”的句式,续写三句。

要求句意连贯。

(6分)

有的人在拥有时并不珍惜,这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而麻木的缘故,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

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么美;

六、写作(8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沙子:

“你真美,一定有一颗高贵的心吧?

珍珠:

“我的心只是颗沙子。

“你是在宫殿里长大的吧?

“相反,我是在黑暗的蚌壳里成长的。

“你是在幸福中长大的吧?

“不,是在痛苦中磨砺的。

“怎样才能像你一样光鲜靓丽?

“在黑暗痛苦时挺一挺。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