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622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Word格式.docx

王维、孟浩然;

李白......

1、山水田园诗派:

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所以也叫王孟诗派。

其诗作从题材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以描写秀丽山水和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自已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为主,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形式上大力写作五言律诗和绝句。

这派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2、边塞诗派:

开元、天宝之际出现的诗派,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内容,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

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3、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又称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宋代郭茂倩指出: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乐府诗集》)

4、风骨论:

“风骨”的概念,本不起于唐代。

东汉开始,人们曾用以品藻人物,形容人的体貌和风度。

六朝时移做绘画、书法的评论,指书法艺术中的气韵和笔力。

到齐梁间刘勰著《文心雕龙》,才借取为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并赋以新的含义。

关于“风骨”的解释,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据《文心雕龙•风骨》篇大致可以推断:

“风”属于文章情意方面的要求,其显现为言辞的端整与直切。

不过“风”和“骨”又是紧密相联系的。

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刘勰的风骨论实际上导源与三国时期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倡言“文以气为主”,固然是强调作家才情的重要作用,但他特别推崇文章体气的高妙、放逸、遒劲、壮大,分明开启了风骨论的先河。

而由于“尚气”是曹丕所处的建安时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所以后人论及风骨时,有常以“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做为标榜。

在唐初史家的文学观里,已经包含了风骨论的萌芽。

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观念正式成形。

武则天时的陈子昂继承“四杰”的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的。

盛唐以后,唐诗的风骨特征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5、兴寄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兴寄”。

他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托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意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

陈子昂之后,杜甫和元结继承,发扬了兴寄的精神。

真正把兴寄说推向顶峰的,是中唐时期的白居易。

他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明确提出“风雅比兴”(有时也叫“美刺比兴”)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并把离开了这一基点的作品一概斥之为“空文”。

兴寄说到了晚唐,也并未完全消失,但声势远不及元白之时,所论也罕有超轶前人之处,只能算唐诗光辉历史的一个尾声了。

6、兴象论:

“兴象”之说,始见于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关于“兴象”的含义,殷璠本人未作解释,今人有解作“具有兴发感动力量之形象”。

“兴象”,作为“兴”和“象”两个名词概念的复合体,它不是一个偏正结构(如所谓“有兴发力之形象”),而是蕴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层组合。

“象”就是物象,这里当然是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形象,即通常所说的人生图画。

“兴”应该是从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说法中延伸下来,指诗歌表现上特有的那种言近意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

“兴”和“象”都属于诗歌艺术构成的要素。

兴象作为风骨、兴寄与声律、辞章之间的纽结点,它在唐诗诸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唐诗的总体质态。

兴象说的成形是在盛唐。

“兴象”在后来的演变中,走上了一条逐渐虚化的道路,就是舍“象”而言“兴”,终至以“韵味”来代替了“兴象”。

7、韵味说:

晚唐司空图以“辩味”释诗,“韵味”之说终于瓜熟蒂落,脱颖而出。

究竟什么是诗歌的韵味呢?

按照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的解释说:

醋止于酸,盐止与咸,精与口味的人当不能满足于这类单调的味觉,必然希望入口的食物另有一番鲜美可口的风味。

这种“咸酸”之外别具“醇美”的境界,移用与诗歌创作和品评,就叫做“韵外之至”或“味外之旨”,他要求诗歌作品对于写的人生事象和自然物象,不要意近象中,要能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人以超乎具体形象感知之上的美的感受。

《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十四诗品》中说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都是指的这种超越感性形态的审美境界的领略和追求。

而这样一种“味外味”的观念,固然也是从兴象说的二重世界模式衍生而来,但就其侧重于“韵外”、“韵内”的趋向而言,则又比兴象说更其显得空灵超脱了。

论述题:

1、王维诗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

1)构图美。

“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是画之总要。

王维是文人写意画的开山之祖,深得其中三味。

所以他的诗,常常将个别的景象,统一在一种意境之下,以传达某种思虑和意念。

如《山居秋暝》,用月、松、泉、石、竹、莲结构出一个雅静的境界,间缀以浣女、渔舟,突出了一种恬淡、安详、高洁的精神追求。

2)色彩美。

王维善于将各种色彩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白鹭和黄鹂形成色彩对照,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既有色彩映衬又有明暗对比,组成了情调统一、完整和谐的画面。

3)、层次美。

绘画常常通过大小、远近、高低、虚实的层次感,使观者透过有限的空间,联想画面纵深处的阔大意境。

如《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线条美。

王维还成功地吸取了绘画线条勾勒的技法入诗,例如《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画面上有直的孤烟,圆的落日,横贯大漠边缘的地平线,蜿蜒曲折的长河,四种不同的线条,勾画出雄浑壮阔的塞上风光。

(二)、诗中参禅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这叫性空即是佛,或见性成佛,“一切法自性本空”。

南宗进而认为,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这就是说心空则一切皆空了。

1)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在人世间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

2)表现为无我的境界。

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音乐家,因此,他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且精细。

他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等。

正由于他具有对声响的敏锐感受,所以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对声响的描摹,并使之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

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比较:

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但其作品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互有异同。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⑵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

岑参的诗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⑶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⑷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

岑参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⑸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

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⑹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

总的来说,二人各具特色。

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胜于岑参;

而从艺术上看,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

“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婉缛过之。

”王士祯《师友传续录》云: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也大致可以看出二人诗风的差异。

3、韩愈诗歌风格,艺术成就:

(一)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1)、所谓“不平”,主要是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即“不平”心态的肯定;

2)、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

韩愈文学思想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提出了文学创作(也包括非文学的文章和著作)是“不平则鸣”的产物。

韩愈是从“不平则鸣”的角度和注重“人工”作用的方面来论述艺术构思的,因此,他不像老佛那样强调“虚静”精神境界的培养;

而是认为文学创作只有在内心激情翻腾的状况下,才能写出好作品,虚静淡泊反而会造成创作激情的消解,无法写出好作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创作思想,也是他认为作为艺术家的修养,做到“神完”、“气畅”,使外物“不胶于心”,但和老庄的养气保神、不为物役又是完全不同的。

(二)、“笔补造化”

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韩愈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他一再说:

“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

研讨诗文而至于“幽玄”,搜求“智网”复辅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觑寻“天巧”,足见韩愈的创作取向。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愈与李、杜精神之“交通”处便是“百怪入我肠”,他欲追踪李杜,所取法也正在于此。

所谓“拔鲸牙”、“酌天浆”,将其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发挥到极致,完全是一派天马行空、超越世俗的气象。

这是一种的审美取向,韩愈不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实践它,而且用以审视、评价、赞许同派其他诗人的诗作。

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新颖奇崛的艺术意境

韩愈的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奇”。

从意境、结构到语言技巧,都力避陈俗。

以超群绝伦的想象力和雄伟豪壮的精神气魄创造诗境,奇突精警,光怪陆离。

例如:

《调张藉》中,他用一系列超现实的不可捉摸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韩愈还善于描绘惊心动魄的奇异景象。

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事件,他也运用奇崛的笔墨捕捉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瞬刻情景,描绘出具有震撼力的画面,如《雉带箭》:

(二)、以文为诗的结构笔法

“以文为诗”,就是韩愈用自己所提倡的古文笔法作诗,包括用古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虚词,也包括把散文的议论、铺叙等手法带进诗中。

韩愈还运用古文章法来写诗,如《招杨之罘》像简帖,《送区弘南归》像赠序,《山石》像游记,《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像寓言志怪,《寄卢仝》像传纪,《华山女》像传奇小说。

善于用写赋的方法来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气势雄放。

《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诗的领域中,韩愈也是一位唐诗的大家。

他的作诗,也实践了他对散文的理论:

文字要排除陈言滥调,排除隐晦诘曲。

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

就是要求先有情感,然后作诗,不要无病呻吟。

这也就是刘勰所谓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见《文心雕龙·

情采》)。

  “以文为诗”,就是不用或少用形象思维,象散文一样直说的句法较多。

诗的装饰成分被剥落了,就直接呈现了它的本质。

韩愈的诗,已经一反前人的规律,极少用形象思维了。

《山石》是韩愈的著名作品,可以代表他的七言古诗的风格。

 

(三)、劲拔险拗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是韩愈对孟郊的赞许,其实也是他自己的语言追求。

韩愈诗有“妥帖”即意到笔随、文从字顺的一面,但更主要的还是追求奇峭、劲键、险怪乃至拗折,并且力图把它与妥帖结合起来。

韩愈力求在诗歌上推陈出新,他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创造了一些独具风格的诗篇,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新局面。

韩愈诗的辟新创奇,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诗人,像:

孟郊、贾岛、李贺、等,都程度不同的把“非诗”的成分引入诗中。

4、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5、李贺,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想象丰富,带有浓烈的虚幻荒诞的特色。

在他的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

“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

马骨会发出铜声: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

他想象的天上是一片和平的生活情景,仙人也耕牧种植: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他想象的阴间是黑白颠倒,阴森恐怖:

“月午树立影,一山唯白晓。

他还善于夸张,在《梦天》一诗中,他写自己从月空遥望人间,只见“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些想象和夸张都离奇到了极点。

(二)、构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变化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

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

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

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

(三)、凄恻冷寂的浓重气氛。

李贺常用一些凄冷的字眼和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哀怨的气氛,以表现他内心的苦闷。

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这首诗可以作为李贺风格的典型。

用拟古的题材,发幽艳的辞藻。

全篇用十二个三言句,音调已很急促。

末二句下与雨协韵,更是戛然而止。

形式在古诗与近体歌行之间,与李白用三言句的方法不同。

(四)、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李贺在使用语言上,挖空心思地避俗求新,不屑于拾人牙慧,“李长吉诗,作不经人道语”(《余冬序录》),“只字片语,必新必奇”(李维贞《昌谷诗解序》)。

就是自己用过的词,一般也避免重复,例如写银河,一会儿换作“天河”,一会儿换作“银浦”、“天江”、“银湾”等等。

他还工于炼字,例如《秋来》诗中有这样一句:

“思牵今夜肠应直。

”用“肠应直”来表达他那种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这个“直”字就用得非常峭奇。

表现愁苦的心情,习惯上都是说“肠回”、“肠断”,而李贺却自铸新词,采取“肠应直”的说法。

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

为了求奇,他还常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他写绿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写风有“酸风”,写雨有“香雨”,写鬼灯曰“漆炬”,写鬼火曰“翠烛”,写天若有情也会“老”,这些都是前所未闻的。

李贺诗的语言往往色彩秾丽,如《雁门太守行》:

总之,李贺善于通过丰富离奇的想象,奇特的构思,运比比似、象征等各种艺术手法和华艳的语言,创造出光怪陆离、怨郁凄恻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奇幽冷艳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我国诗坛上独标一帜的杰出诗人。

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

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用典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在他的无题诗(包括以篇首数字为题而实际仍为无题的诗)中,这种特点尤其显著。

在李商隐的诗中,意象、结构、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

首先,李商隐非常喜爱而且擅长用典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

如著名的七律《锦瑟》,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

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

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像《锦瑟》中的那几个典故一样。

其次,李商隐的诗在结构上比起盛、中唐诗人来要收敛细密。

盛、中唐诗的结构常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境,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复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

如《无题》,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

李商隐诗歌有许多写得意境朦胧迷幻,构成了一种显著特征。

总之,李商隐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需要表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献。

还有,近体诗尤其七律,在他手中也更成熟了,因为反复回环、重叠复沓的结构、凝炼浓缩的象征性意象正好与限制字数、声律回环复沓的近体诗相吻合。

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

李清照早年的《词论》系统探讨词的创作的具体规范,面对词的本体在北宋文人雅化中可能被诗歌传统淹没的情况下,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清照这一著名的词学观点,见于她的《论词》一文。

词的创作始于唐,而关于词的创作理论则至北宋方始出现。

初期的词论只是一些零碎的言论,是围绕词的审美风格而展开的。

本来,早期的词创作都是以婉约、绮丽(或者清丽)见长的,至苏轼的创作,则推出了风格豪放之什,苏轼并且在一些关于词的论述中提出了豪放派观点,他不喜欢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主张词要写得警拔、壮观。

同时他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

这些观点,自然引起了词坛的反响,李清照的《论词》一篇,就是针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创作和观点而发的。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

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幺本质区别呢?

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

其一,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词体“别是一家”是本篇的核心命题,其基本内涵是词体以音律为本。

其二,词要以内容和文辞的铺叙、典重、情致、故事作为审美标准。

李清照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2、江西诗派: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

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

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江西诗派的始创者是黄庭坚,因其是江西分宁人,故名。

一、李煜词艺术特点:

(一)、变乐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他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

这就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尊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使词由娱宾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抒情言志的工具。

  因为词本来就是歌词之词,都是写给歌女去唱的,是歌词之词,可是李后主写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不再是歌词之词了,写的是破国亡家的悲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我的故国不堪回首在月明中,所以王国维说:

李后主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李后主经过破国亡家的这种惨痛的遭遇,他心里边有这样的悲哀感慨,不能不说.所以当他写歌词的时候,不再写歌女的歌妓酒女的词了,而把他自己的悲哀写出来了,所以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是中国词演化上的一大转折。

 

(二)、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

  出自真情的词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肌雪肤明的春殿嫔娥了,因此,李煜后期词便完全脱去了秾丽色彩与脂粉气味,也减少了对于感情直接显露的阻碍,使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如《相见欢》,没有一点秾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直率地倾吐情怀。

写情的词很忌讳过分艳丽的词藻与过分密集的意象。

李煜的词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极好,他多采用白描手法,自然流畅地表达某种情思,如著名的《虞美人》,语言是清晰的,意境是透明的,它不依靠外在的描摹来烘托气氛,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使一切都笼罩在他的故国之思中。

这样,词中所用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和谐完整的意境。

 (三)、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二、晏几道词艺术特点:

A.情深。

文人词以典雅精致、柔婉含蓄风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多少有“隔”的感觉。

浓重的感伤色彩。

晏词中刻骨铭心的爱情描写及语淡情深的特点。

小山词里既有确指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挚。

语淡情深,则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

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

如《少年游》。

B.词采华美,意象密集,但处理得相当流动,绝无平板凝滞之弊,这可以说是杂糅了花间词与南唐词的特点。

词句的精巧新颖,也是其词明显的长处。

C.以令词为主。

晏几道仍然按照乃父宴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见《小山词自序》)。

D.风格上,有其父的明丽而无其雍容,有欧词的深永而无其放旷。

北宋后期,除柳永和苏轼词之外,《花间集》也是词人追步的一种艺术典范,李之仪及其友人吴思道等作词即是以《花间集》为准则。

晏几道更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二一)。

他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这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