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441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0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

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认识米和用米量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米尺、软尺、绳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标|第|一|网

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100厘米)

小结:

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

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1米,2米,3米,5米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自由发言)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认识线段。

2、找线段。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小组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

(1)班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

36+30=和35+34=

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36+30=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

(1)班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那么36+30还可以怎么算?

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先写36,在36的下行写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35+34=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

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4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

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

十个

35

+34

6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6+30=6635+34=69

十个十个

3635

+30+34

6669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小棒、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

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

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

(1)班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6+3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6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5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

先加哪一部分?

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

(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

(1根)为什么?

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

(7捆1根)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6

+35

组织学生讨论:

从哪一位开始算?

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6

+315

71

根据上面的计算,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

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

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

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能不能从十位加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6+35=71

两位数减两位数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小圆片,课件。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

(北京)

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是申办成功,还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

(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

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及票数统计图。

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

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

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

遇到这类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

特别要提醒学生围绕“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从而提出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

巴黎比北京少得几票?

那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

(56-22)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56-22=

(1)引导学生口算。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

先用50-20=30,6-2=4,30+4或56-20=36,36-2=34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5个圆片表示多少?

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要从56里减去22该怎么办?

强调从个位上的6个圆片中去掉2个圆片,从十位上的5个圆片中去掉2个。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

56

-22

34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1-4题。

1、第1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划区部分又表示什么,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注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第2题。

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子?

”要用原有的桃子减去已经摘了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6-22=34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小棒,课件

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

56-18=

你会算吗?

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

-18

想一想,先算什么?

够减吗?

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够减,可以从十位退一。

416

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下4;

这时个位上变成了16。

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竖式的计算。

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

(板书竖式的写法)

想一想: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比较。

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

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2、教学例3。

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50

-24

26

(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

(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