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
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认识米和用米量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米尺、软尺、绳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标|第|一|网
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100厘米)
小结:
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
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1米,2米,3米,5米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自由发言)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
认识线段。
2、找线段。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小组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
二
(1)班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
36+30=和35+34=
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36+30=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
(1)班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那么36+30还可以怎么算?
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先写36,在36的下行写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35+34=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
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4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
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
十个
35
+34
6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6+30=6635+34=69
十个十个
3635
+30+34
6669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小棒、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
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
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
二
(1)班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6+3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6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5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
先加哪一部分?
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
(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
(1根)为什么?
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
(7捆1根)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6
+35
组织学生讨论:
从哪一位开始算?
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6
+315
71
根据上面的计算,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
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
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
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能不能从十位加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6+35=71
两位数减两位数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小圆片,课件。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
(北京)
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是申办成功,还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
(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
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及票数统计图。
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
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
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
遇到这类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
特别要提醒学生围绕“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从而提出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
巴黎比北京少得几票?
那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
(56-22)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56-22=
(1)引导学生口算。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
先用50-20=30,6-2=4,30+4或56-20=36,36-2=34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5个圆片表示多少?
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要从56里减去22该怎么办?
强调从个位上的6个圆片中去掉2个圆片,从十位上的5个圆片中去掉2个。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
56
-22
34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1-4题。
1、第1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划区部分又表示什么,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注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第2题。
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子?
”要用原有的桃子减去已经摘了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56-22=34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小棒,课件
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
56-18=
你会算吗?
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
-18
想一想,先算什么?
够减吗?
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够减,可以从十位退一。
416
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下4;
这时个位上变成了16。
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竖式的计算。
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
(板书竖式的写法)
想一想: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比较。
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
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2、教学例3。
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50
-24
26
(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
(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