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914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科学探究理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通过操作发现金属工艺品未被吸引,在该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设计实验B.假设C.观察D.得出结论

7.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九年级下科学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时,用白磷与氧气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等各种化学反应,并对比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

③“研究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时,对多株植物进行多次实验;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 

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A.

B.

C.

D.

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是重要途径。

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四步:

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④做出假设.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9.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10.1元硬币的外观:

①有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

②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

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过程中②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步?

(  )

A.得出结论B.猜想假设C.发现问题D.设计实验

11.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A.比较不同分子运动速率

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比较气体中

的含量

D.探究

的催化作用

12.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

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13.

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比较两种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B.两个胶头滴管的规格

C.烧杯中淀粉

碘溶液的浓度

D.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二、填空题

14.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

请你完成其中的-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_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

焰心气体含CO2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______。

______。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

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

______

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4)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15.按照要求填空

(1)在氧气、汞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______ 

 

(2)如图所示的A、B二个实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____ 

,通过B实验证明水是由 

__ 

组成的.写出B实验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试管1中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写出该气体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该气体能燃烧,体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性质。

(3)C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经过C操作后,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

a.滤纸破损 

b.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c.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d.玻璃棒不干净

(4)指出C操作中错误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亮同学提出,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

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___________。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设计实验

16.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 

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结论:

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三、计算题

17.有一个用超薄超硬度材料制成的圆柱形容器,下端封闭上端开口,底面积S=250cm2,高度h=10cm,如图甲所示;

另有一个实心匀质圆柱体物块,密度ρ=0.8×

103kg/m3,底面积S1=150cm2,高度与容器高度相同,如图乙所示,(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

103kg/m3,且g取10N/kg)

(1)现将圆柱体物块竖直放置容器内,则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多大?

(2)再向容器内缓缓注入质量为600g的水,圆柱体物块不会倾斜,最后均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圆柱体物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3)在第

(2)问叙述的情景中,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多大?

四、探究题

18.为探究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小鸣和同学们通过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得到了如图所示的pH曲线,请回答:

(1)由图可知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小鸣取了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却忘了做标记,他设计不同的方案(不再用测定pH的方法),探究三种样品分别属于哪处溶液。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探究过程】

①分别取少量样品于三支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内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结论:

该样品是a处溶液。

②为进一步确定b和c处溶液,又设计了以下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取余下样品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足量的Na2CO3溶液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样品为b处溶液

(II) 

该样品为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阳离子有(III)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

①若要证明C处溶液的成分,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Cu 

B、酚酞溶液 

C、AgNO3溶液 

D、Fe2O3

②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之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

A、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

B、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猜想假设,故选项错误。

C、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D、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C

A.足量的磷在集气瓶中完全燃烧,冷却至室温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故A正确;

B.根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的种类,有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氯化氢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故D正确。

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纯净物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D.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明确基本化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A

利用磁铁吸引铁的性质,“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是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环节。

A。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此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采用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此题.

4.D

A、某同学提出,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建立假设,故选项错误.

B、某同学提出,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C、某同学提出,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做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D、某同学提出,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D.

5.A

【分析】

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通过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本不存在对比实验,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思想方法。

故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属于对照实验,都与氧气接触,都属于可燃物,变量是着火点不同,白磷着火点低,红磷着火点高,热水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属于对比实验,故错误;

C.纸花都是用石蕊溶液染成,都与二氧化碳接触,变量是一瓶内纸花中有水,一瓶内纸花中没有水,由实验可知没有水的纸花没变色,含有水的纸花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酸使石蕊试纸变成红色,所以属于对比实验,故错误;

D.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和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属于对照试验,烧杯A置于放有浓氨水的烧杯附近;

烧杯B置于空气中,没有变红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烧杯A中变红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烧杯A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思想方法。

故错误。

故选A。

6.D

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错误。

B、“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选项错误。

C、“某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观察,故选项错误。

D、“通过操作发现金属工艺品未被吸引”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但没有作出结论,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C

①“测量九年级下科学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铜溶液反应等各种化学反应,并对比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这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③“研究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时,对多株植物进行多次实验这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这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根据实验中反复多次实验的目的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多次测量的实验目的,难度不大。

8.A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步骤。

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解答。

①提出问题、④做出假设、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②得出结论。

即顺序为①④③②。

​故选A。

9.B

A、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故A错误;

B、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B正确;

C、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属于解释原因,故C错误;

D、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故D错误。

B。

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

10.D

A、有的同学提出:

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B、有的同学提出:

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猜想假设,故选项错误。

C、有的同学提出:

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发现问题,故选项错误。

D、有的同学提出:

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11.B

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A.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通过比较氨气与氯化氢距离白烟的距离,可以比较不同分子运动速率,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要控制除变量之外的其它条件相同,图中加入红墨水的质量相同,但是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无法得出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选项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原理,故B符合题意;

C.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

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

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D

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A.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实验的结论,故A错误;

B.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对现象的解释,故B错误;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故C错误;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故D正确。

故选D。

13.A

当烧杯中溶液的体积一定、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一定、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一定时,通过测定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再通过其它数据,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所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对比试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溶液的体积、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而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不需要控制。

本题考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关键是找出需要控制的量和不需要控制的量,找出需要控制的量和不需要控制的量之后,解答就比较容易了。

14.温度最低;

气体;

可燃性;

罩一个涂有石灰水的玻片或烧杯;

石灰水不变浑浊;

不能点燃;

导管中部有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1)A处变黑说明A处先碳化温度最高,故答案为:

温度最低

(2)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说明玻管口有看不见的气体且气体能够燃烧,故答案为:

气体 

可燃性

(3)猜想和验证

检验有二氧化碳产生需要用澄清石灰水,题目中说假设不成立所以说明无二氧化碳产生。

故答案为:

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片或小烧杯,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假设②用湿冷毛巾裹住导管中部石蜡蒸汽会遇冷凝结,导管末端无可燃气体产生,

不能点燃(1分)导管中部有白色固体(1分)

蜡烛的火焰与酒精灯火焰结构几乎相同,外焰温度最高,焰心处由于缺乏氧气所以石蜡几乎不燃烧,但焰心处温度较高能使石蜡变为蜡蒸汽。

①火焰的温度关系是由外向内温度逐渐降低②石蜡要先转化成蜡蒸汽才能燃烧③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

15.

(1)氯化钠

(2)有没有新分子生成(有没有新微粒生成) 

氢、氧元素 

分解反应 

化学

(3)引流 

ac

(4)漏斗尖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5)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物质的构成情况、水的沸腾与电解水的微观解释、符号表达式的写法、过滤操作中仪器的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解题的关键。

(1)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填:

氯化钠;

(2)水的沸腾过程中,水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可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分子生成;

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符号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