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898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质量评估四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Word格式.docx

D.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解析】选C。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掉长辫子,长辫陋习至此革除。

3.(2017·

长沙高一检测)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

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解析】选D。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引文称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较大,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

C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道光年间),并且引文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引文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故D正确。

4.布拉吉是苏联女英雄卓娅所穿的衣服。

20世纪50年代,举国上下飘舞着千千万万件布拉吉。

“布拉吉”也成了汉语中一个最常用的外来词。

这一潮流主要反映了 (  )

A.政治观念的影响B.审美情趣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D.国际潮流的趋向

20世纪50年代流行苏式服装是因为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选A。

其他三项说法均依据不足。

5.(2017·

泰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错误;

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错误;

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限制相对宽松,故选C。

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错误。

【补偿训练】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表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与上述现象同时发生的还有 (  )

A.男女平等的实现

B.称呼上“先生”取代“老爷”

C.婚姻自由的普及

D.绿军装的盛行

【解析】选B。

“先生”取代“老爷”的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等级制度遭到冲击,故B正确。

6.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这一述评论反映出 (  )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作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正确。

7.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

“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

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本题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婚俗与共和观念无关,故A错误;

“半新半旧分不清”说明并未做到婚礼仪式文明新潮,故B错误;

“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故C正确;

全盘西化不符合“半新半旧分不清”,故D错误。

8.(2017·

咸宁高一检测)1929年福建《同安县志》记载:

“男女常服皆尚长,而今尚短……今则以革履为雅观,而且眼戴金边镜,手执镶金杖,此风倡自学堂,谓此不足称时髦也。

”这说明同安县 (  )

A.奢侈之风日渐盛行

B.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C.传统风俗荡然无存

D.西方文明已成主流

材料信息反映了同安县以西式服饰取代了传统服饰,且将西式服饰称为“雅观”“时髦”,说明了社会风气的日趋开放,故选B。

材料中的“时髦”不等于“奢侈”,故A错误;

材料只说明了西式服饰的流行,因而既不能说明传统风俗已不存在,也不能说明西方文明成为主流,故C、D错误。

9.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

从题中信息“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王韬认为铁路的修建便于运输粮食军饷、器械、士兵,便于征服叛逆,故选A。

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深化点拨】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10.(2017·

杭州高一检测)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  )

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

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

电报等通信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快捷迅速,故选C。

A、B与新闻传播关系不大;

D不如C迅速。

【深化点拨】关于列强在中国开办传播媒介的认识

(1)从客观上看,西方列强的举动促进了中国交通、通讯方式的近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主观上讲,列强活动的目的是便于在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本质上是一种侵略活动。

(3)邮政通讯事业事关国家机密和主权,列强的活动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11.1897年记载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

“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  )

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注意题干时间“1897年”和信息“如影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可知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

电视和互联网时间不符。

12.(2017·

南充高一检测)如今“微信”“微博”“微商”“微课”等词已风行。

这主要得益于 (  )

A.信息技术B.新能源技术

C.国家干预经济D.多极化趋势

题目中这些词都和信息技术有关,与新能源技术、国家干预经济、多极化趋势无关,故B、C、D错误。

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

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

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

”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具有 (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材料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D与之联系最密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界内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14分)

(2)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12分)

【解析】第

(1)题表现从材料中归纳。

原因从近代的开埠通商、先进生产方式、科技传入的影响以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

(2)题大众传媒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便利了各地的交流,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政治思想。

答案:

(1)表现:

出现西式建筑;

近代邮电事业发展;

外来宗教的传播。

原因: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西方官员、传教士、商人来此居住;

上海是近代工业最早的诞生地和集中地;

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逐渐传入。

(2)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的封建制度;

宣传政治纲领,唤醒民众觉悟,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

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14.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

“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

“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

有轨

电车

1889

6984

544

9

1

1926

1460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

(1)题“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说明平民在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结合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题材料反映上海出现了摩托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1)变化:

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明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变化:

从人畜动力为主转向机械动力为主(或从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转变)。

上海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

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