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343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docx

内蒙古政区地名述

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敖其图

呼伦贝尔市〔Hulun Buir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西、北与俄罗斯交界,西、西南与蒙古国交界。

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亦作“呼伦布雨尔”,因境内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

“呼伦”和“贝尔”一词的含义和来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做了以下几种解释:

  一、“呼伦湖”一名,《魏书》上称“大泽”,《旧唐书》称“俱轮泊”,辽时称“栲栳泺”,《蒙古秘史》称“阔涟·纳浯儿”,《元史》称“呼图泽”,《明史》称“阔滦海子”,《大清一统志》称“库楞湖”,《朔漠方略》称“呼伦诺尔”,《黑龙江舆地图》称“呼伦池”。

  今“呼伦湖”,亦称“达赉湖”,用纯蒙古语称“达赉诺尔”,意为“象海一样大的湖”,因清初在此驻牧的蒙古族人,形容该湖象大海一样而命名。

  1、1981年纳古单夫在他的《呼伦贝尔盟的沿革》一文中说:

“‘阔涟’(呼伦),是突厥语(kǖl),有:

(1)湖、池,

(2)河汊子,(3)沼泽地、沼泽的三种意思;‘纳浯儿’,是蒙古语(nǖr),即汉语湖、泊之意。

世世代代游牧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相传:

呼伦池,现在的面积,较十九世纪以前大有扩大,当时湖面长约20公里,宽约10公里,水深亦不过一米;……。

庚子年(1900年)前,湖水仅在湖心,在湖心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地,一个芦苇茂盛的大苇塘。

夏季苇塘泥泞蚊虫怕人,人畜难以进入;冬季苇塘内能避风寒,牧民们就移住在苇丛中过冬。

突然,庚子年后,克鲁伦河水涨,淹没了周围的沼泽。

呼伦池恰好位于一个沼泽地带的中心,所以蒙古人就命名为‘阔涟’(呼伦)·‘纳浯儿’(湖、池)了。

”①

  2、《中国山水资源大辞典》第540页上说:

“‘呼伦”为突厥语的汉译名,意为‘湖’。

……。

1908年,克鲁伦河(属额尔古纳上源)水猛涨,哈拉哈河与乌尔逊河沟通,使河水都注入湖内,致使小泡子连片汇成浩瀚的大湖,被当地蒙古族人民称之为‘达赉诺尔’,汉语意为‘像大海一样的湖’。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

“阔涟”(呼伦),是突厥语(kǖl),“沼泽地”或“沼泽”之意,“纳浯儿”即今“诺尔”、“淖尔”,系蒙古语,“湖、池”之意,合起来意即“沼泽湖”。

原先该湖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低洼沼泽地,芦苇茂盛的大苇塘,因克鲁伦河水猛涨,哈拉哈河与乌尔逊河沟通,使河水都注入湖内,淹没了周围的沼泽,形成浩瀚的大湖,故名。

  二、“贝尔湖”一名,今蒙古文译作BuirNuur,蒙古人叫“雌獭”为haliu,叫“雄獭”为Buuir。

因贝尔湖自古以来就盛产雄性水獭,故称此名。

但“贝尔湖”一名,在元代称“捕鱼儿海子”,明代称“捕鱼儿海”(清水泊)。

据《黑龙江外记》上说:

“贝尔池,亦作布雨尔池,国语‘布雨’二字切读成‘贝’,故并存之。

古名捕鱼儿海。

”因此,“贝尔”是由“布雨尔”切读而来的。

而蒙古文Buuir的读音,恰巧与“贝尔”的读音近似,故其名的由来及含义,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在1990年以来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伦贝尔盟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上均没有解释“呼伦”和“贝尔”两词的含义。

  呼伦贝尔一名,在清代所指代的地区,大体上相当于今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

后来呼伦贝尔这个名称,就成了泛指整个这一地区的地理通称。

清雍正末年设索伦两翼8旗、新巴尔两翼8旗、布特哈8旗,分别属呼伦贝尔副都统、布特哈总管。

1926年析布特哈右翼旗设雅鲁设治局,1929年改为县,属黑龙江省。

1946年设纳文慕仁盟、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属东北行政委员会。

1947年撤销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设呼伦贝尔盟,并和纳文慕仁盟一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4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盟,简称呼纳盟,盟府设在海拉尔。

1953年4月撤销呼纳盟。

1954年5月21日恢复呼纳盟,并撤销兴安盟,将其原行政区域划归呼纳盟。

1965年9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呼伦贝尔盟所属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哲里木盟。

1969年7月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除突泉县外,其余行政区域划归黑龙江省,将突泉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吉林省。

1979年5月将黑龙江省所属呼伦贝尔盟及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撤销喜桂图旗设牙克石市,撤销布特哈旗设扎兰屯市。

1994年撤销额尔古纳左旗设根河市,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额尔古纳市。

2001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

现辖海拉尔区、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

共计:

1县级区、4旗、3自治旗、5县级市。

海拉尔区〔Hailar Qu〕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地。

  关于“海拉尔”一词的含义和由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们在一些报刊上作了种种解释,现归纳如下:

  一、说“海拉尔”,意为“墨”,汉文献中记载的“凯里”、“开拉”、“凯喇”,是蒙古语“哈日”(意为“黑”)的音变,因为它们之间的发音相近。

  二、说“海拉尔”,意为“流下来的水”或“山上流下来的水”,因这条河是由于春天使兴安岭上的雪化冰融时流下来而形成的,故名。

又一说是因为大兴安岭流出来的溪水,在岭西汇成了海拉尔河。

  三、说“海拉尔”一词是蒙古语“哈依拉德”的转音,意为“融化”。

四、说“海拉尔”是“哈力亚日”的转音,意为“野韭菜”,因为沿着这条河两岸长有浓密的野韭菜,畜群既爱吃又长膘,因此,当地牧民就称此河为“哈力亚日”。

但也有人说,蒙古语词汇中没有这个词,蒙古人一般称“高格德”。

  1983年,阿利在《试述海拉尔》一文中,对上述说法均提出了自己看法。

阿文赞同第四种说法,即:

“‘海拉尔’是从‘哈力亚日’转变而成的这一说法。

”阿文说:

“近时出版的蒙语词典里确也没有‘哈力亚日’这个指野韭菜的词。

但是当翻开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零八——一七一七)出版的蒙语《二十一卷本辞典》时,却发现了这个词语,其解确指野韭菜,才知这一词是蒙古语。

现在这一词只在呼盟一带的陈巴尔虎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人口语中使用。

……。

因此,‘海拉尔’是‘哈力亚日’的转音这一说是可信的。

史书中的‘合泐里’、‘海喇儿’、‘海兰儿’、‘开拉里’等等记载,都是蒙语‘哈力亚日’的汉语记法,很多人都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妥切。

”②

  孟广耀在他的《海拉尔怀古》一文中说:

“海拉尔,有人认为是蒙古语,系山上流下来的水;也有人认为是‘墨’的意思。

还是前者有些道里;并非蒙古语。

因为远在蒙古族没有来到海拉尔河流域之前的室韦时代,这个名词就在《辽史》中出现了。

所以,它是室韦人的称呼。

从基本方面来说,室韦延用了鲜卑语,故它是鲜卑语中的词汇;后来,蒙古语借用了。

”③

  海拉尔一词的含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编纂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上只有以下一种解释:

  1、《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伦贝尔盟分册”第14页上说:

“海拉尔一词,蒙古语和鄂温克语均为野韭菜之意。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上说:

“‘海拉尔’系蒙古语,意为‘野韭菜’,因处海拉尔河南岸而,故名。

  按上所述的“海拉尔”系蒙古语,意为“野韭菜”。

阿文又认为“海拉尔”是从‘哈力亚日’转变而成,并当翻开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零八-一七一七)出版的蒙语《二十一卷本辞典》时,却发现了这个词语,其解确指野韭菜,才知这一词是蒙古语。

  那么,“野韭菜”是不是用蒙古语就叫“哈力亚日”呢?

“笔者查阅了蒙文版《二十一卷本辞典》和《蒙汉辞典》、《种子植物图鉴》等工具书,确实有“哈力亚日”一词,其蒙古语正音读作“Haliyar”。

蒙文版《二十一卷本辞典》上说:

“Haliyar是Hegerei-in Nogoga。

”译成汉语就是“野菜”的意思,而不是“野韭菜”。

“哈力亚日”一词,在《蒙汉辞典》和蒙文版《种子植物图鉴》中均解释为“茖葱”。

据《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说:

“【茖葱】ɡécōnɡ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茎细,叶子长椭圆形,花白色。

茎和叶子可以吃,中医入药。

  “野韭菜”与“茖葱”虽同属百合科,但两者不是同一个种子植物。

“野韭菜”或“野韭”用蒙古语叫Hegereiin Gogod,而不叫Haliyar。

因此,“野韭菜”,不是“野菜”更不是“茖葱”(哈力亚日)。

笔者认为,应把“哈力亚日”解释为“茖葱”才对。

  此外,上述的第一种解释上说“海拉尔”是“墨”的意思。

此据宋志刚《内蒙古疆域考略》和《呼伦贝尔志略》上的说法。

阿文说:

“因为这里的牧草茂密深绿,远望恰似黑色。

又因史书中记载的“凯里”、“开拉”、“凯喇”等,音同蒙语“哈日”(黑的意思),也就是说,前者是“哈日”的音变。

凯里、开拉、凯喇与哈日固然发音相近,但是仅以此来定论“海拉尔”就是“墨”的意思,是不会令人信服的。

历来游牧民族特别注重颜色,认为每一种颜色都有它一定的含义或反映一种事物的特色。

从古代起,他们最喜爱的是白色、蓝色、红色和绿色。

认为白色象征清净、真诚;蓝色象征永恒、坚贞;红色象征昌盛、富饶。

形容草原往往用绿色这个词。

相反,黑色是作为白色的反义词被人们使用。

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黑色象征不幸、贫穷、威胁、背叛或单独、唯一的意思。

固此,人们认为这一说法无立足之点。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似乎有点欠妥。

蒙古语Har一词,汉字译作“哈日”或“哈尔”,虽本义指象煤或墨的颜色,即黑色外,在蒙古族风俗习惯上,往往把“白的、素的、空白”之类的意思,也用“哈日”一词来表示,例如:

谓“白酒”为“哈日阿日黑”,谓“白天”为“哈日乌德日”,谓“白水”为“哈日乌苏”。

因河流、湖泊的水深而呈现出黑色状态的,习惯上也叫“哈日乌苏”,实则为“明净的水”或“清澈透明的水”。

因此说,“海拉尔”是“墨”的意思,是有道理的。

  “海拉尔河”这条河名,元、明时称“海剌儿河”,清时称“开拉河”。

但作为行政区域建制专名,最早写作“海剌儿”。

明永乐三年(1405年)设海剌儿千户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伊敏河西岸建城,因该城西边离著名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很近,故命名为“呼伦贝尔城”,简称“呼伦城”。

又因该城位于海拉尔河边,又名“海拉尔城”(今海拉尔市正阳街,旧称老街)。

1940年设海拉尔市。

1947年起为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驻地。

1953年5月将海拉尔市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

1954年5月将海拉尔市改为县级市,属呼伦贝尔盟。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

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满洲里市〔Manzhouli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北与俄罗斯交界。

  

关于“满洲里”一名的含义和来历,有多种解释,例如:

  1983年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概况》第236页上说:

“满洲里,考其词义,即是满族自称的译音,意思是说,从这里开始就是清王朝统治的领土了。

  1985年徐占江在《内蒙古地名》刊物上发表的《满洲里考》一文中说:

“‘满洲里’的来历和含义目前有三种解释,一是望文生义地解释为‘满洲国以里”,此说不可取;二是满洲里为“满族自称的满语译音”,此说亦不正确。

……。

”他接着说:

“笔者赞同第三种说法,即满洲里是‘满洲’的俄语音译,俄语将‘满洲’二字译成‘Manbчурия’(满洲里亚)。

当把‘满洲里亚’这个俄语译音转写成汉字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变成了‘满洲里’。

”为此,但该刊还加了按语说(按:

俄语为什么要把“满洲”音译为“满洲里亚”?

此说值得商榷)。

  笔者不赞同徐占江的这种说法,“即满洲里是‘满洲’的俄语音译,俄语将‘满洲’二字译成‘Manbчурия’(满洲里亚)。

当把‘满洲里亚’这个俄语译音转写成汉字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变成了‘满洲里’。

”同时认为把“满洲里”的意思解释为“从这里开始就是清王朝统治的领土了。

”更是望文生义之举。

  那么“满洲”,为什么变成了“满洲里”呢?

据1986年金峰教授的《蒙古历史地名初探》一文上说:

“清代用蒙文音译汉语、满语、藏语专名时,为了适应蒙语本身的发音特点,在被音译词词尾往往加‘尔’或‘里’字,即蒙语辅音r音。

如:

汉语揽头被音译为longtor、汉语庄头被音译为jongtor、满语üjü被音译为üjür、藏语manju被音译为manjur,即满洲里等。

这种音译方法,一直影响到蒙古地区编纂的某些汉文著作。

”④

  藏语manju,被蒙古语音译为manjur,再汉译成满洲里,而“满洲”则源于藏语manju。

据臧励龢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098页上说:

“【满洲】即今东三省。

本名满住,乃文殊之音转,以佛名为名也。

明之中叶,有建州卫酋长李满住者,由朝鲜咸镜道移居兴京。

其后清太祖统其部落,以满住为尊号,是为满洲汗。

至太宗始以满洲为部族之名。

后又用为国号。

世人因东三省为太祖太宗所经略,遂称其地为满洲。

今又分称南满北满,以吉林长春县为分界线。

〔满洲源流考〕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

我朝光啓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

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

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

遂相沿耳。

实则部族而非地名。

  1985年2月25日《呼和浩特晚报》第3版上发表木郁的《〔满洲〕非地名》一文上说:

“满州来自清文〔满珠〕的音译。

在清文中〔满珠〕是长白山、黑龙江一带女真部落的名称。

清朝就是从这里发祥崛起的。

清军入关以后,汉字逐渐代替了满字,汉文逐渐代替了清文,〔满珠〕也因在汉字中与〔满洲〕都读平音,而且〔满洲〕在词义上又近似地名,所以〔满珠〕便被假借为〔满洲〕,并一直沿用下来,部落名也就变成了地名。

  笔者认为,“满洲”作为地名,主要是因为“珠”字被假借为“洲”,而“洲”字常作为较大的地名用字,如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名。

因此,“满洲”作为地名后,就具有了特定的方位和范围。

辞典或词典上把“满洲”泛指为:

“中国东北”或“东三省”。

可谓大地域名。

而蒙古族人语言习惯上把“满洲manju称作manjuur(uu为蒙古语长元音)。

而蒙译名man-juur,已成为人们的俗称,应该是在东清铁路建成前就已经这样称呼了。

这就象把藏文大藏经的“甘珠”(意为佛语部)和“丹珠”(意为论部)译成蒙文时称Ganjuur和Danjuur一样,即丹珠尔、丹珠尔。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修筑东清铁路时建火车站,始定名满洲里。

在这之前,满洲里一带叫“霍勒金布拉格”(一称“布鲁金宝勒格”),系蒙古语地名,意为“旺盛的泉水”。

光绪三十四年始设胪滨府,以胪朐河得名。

1920年更名为胪滨县,驻满州里。

1927年撤销胪滨县,设满洲里市政公所,属东省特别区。

1939年设满洲里市。

1949年扎赉诺尔街并入满洲里市。

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3年5月将满州里市改为自治区直辖市。

1954年5月将满州里市改为县级市,属呼伦贝尔盟。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80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牙克石市〔Yakeshi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关于“牙克石”一名的含义和来历,有以下两种解释:

  1983年金峰在他首次发表的《清代东北地区诸路站道》一文中说:

“‘雅克萨’,满州语Yarsa,谓涮坍河湾子。

当时,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在额木尔河口处近靠黑龙江北岸。

除此之外,在呼伦贝尔地区有一个驿站名叫雅克萨,其全称为‘扎敦毕喇雅克萨’,即现在的喜桂图旗所在地‘雅克萨’,异地同名。

‘扎敦毕喇雅克萨’,满州语Jadun-birai-Yarsa,谓山脊河涮坍湾。

”⑤

  徐占江的《牙克石名称的由来》一文中说:

“‘牙克石’的名称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

清代,今牙克石市所在地的名称叫‘扎敦毕拉雅克萨’。

‘毕拉’为满语,‘河’之意。

‘扎敦毕拉’即‘扎敦河’。

‘雅克萨’为满语,意为‘涮坍的河弯’。

‘扎敦毕拉雅克萨’意为‘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

”又说:

“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地图》标明,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贝湾洲渚,然后又北流注入海拉尔河。

‘扎敦毕拉雅克萨’当是以此河湾而得名。

……。

1901年修筑东清铁路取站名时,俄国人便将‘雅克萨’讹传音转成了‘牙克什’(后又‘牙克什’变为‘牙克石’),并以此称定为站名。

”⑥

  近年来,出版的两部较有权威性的地名工具书上作了如下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卷一上说:

“‘牙克石’系满语,一说由‘扎敦毕拉雅克萨’一语演变而来,意为‘扎敦河一段被冲坍的河岸’;一说意为‘要塞’或‘城堡’。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

“‘牙克石’满语,意为扎敦河被冲塌的河岸。

一说为要塞或城堡。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牙克石”是满语“雅克萨”的转音,已是无可非议的事了。

但“雅克萨”的读音有四种拼写:

1、拼作“Yarsa”;2、拼作“Yagxi”;3、拼作“Yakeshi”;4、“Yakosa”,因此,尚不能确定哪个是满语“雅克萨”的标准读音。

二、牙克石(雅克萨)的含义有三种解释:

1、意为“涮坍河湾子”;2、意为“涮坍的河弯”;3、意为“扎敦河被冲塌的河岸”。

    

三、牙克石(雅克萨)的全称为“扎敦毕喇雅克萨”,其含义有三种解释:

1、意为“山脊河涮坍湾”;2、意为“扎敦河一段被冲坍的河岸”;3、意为“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

其中“毕拉”意为“河”。

四、“雅克萨”是个驿站名。

据岡野一朗所著的日文版《满洲地名词典》上说:

“牙克石,原音为雅克萨,系河名。

现在,此河流经驿站附近,所以,以前把这个驿站称作雅克萨台。

”因此,驿站名叫“雅克萨”或“雅克萨台”。

五、一说“雅克萨”(牙克石)为要塞或城堡。

根据金峰在上文中所述的“当时,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在额木尔河口处近靠黑龙江北岸。

”笔者查阅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其中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第857页上说:

“【雅克萨】在今黑龙江漠河县东、呼玛县西北黑龙江北岸。

本中国索伦部达斡尔族所筑。

1650年被沙俄强占,继又于此建筑城堡,以阿尔巴金为名。

1685年为清军克复摧毁。

旋被沙俄盘踞。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规定其地仍属中国管辖。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的《瑷珲条约》,遂为沙俄割占。

”因此,可以肯定沙俄命名的“阿尔巴金”就是中国的“雅克萨”,并筑有城堡。

说“雅克萨”(牙克石),意为“要塞”或“城堡”实为寓意,本义应为“涮坍的河弯子”,因“雅克萨”与今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县级市名“牙克石”,是同名异写。

总之,“牙克石”也好,“雅克萨”也好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方位和范围的地名。

“雅克萨”一名,最早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卜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的第八驿站名,亦称“雅克萨台”,全称为“扎敦毕拉雅克萨”。

1903年东清铁路(今滨洲铁路)设站时,命名为“牙克石”。

1941年设牙克石街,街名从站名。

1950年1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喜桂图旗,驻牙克石。

“喜桂图”系蒙古语,意为“有森林”。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喜桂图旗,设立牙克石市,以原喜桂图旗的行政区域为牙克石市的行政区域,至今。

扎兰屯市〔Jalan Tun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麓。

  “扎兰屯”是满蒙混合语地名“jalan Ail”的汉译名。

“扎兰”,又作“甲喇”,“扎楞”均为满语jalan的译音,“屯”即蒙古语“Ail”的意译词,为东北汉语方言,现当于汉语“村”的意思。

因此,“jalan Ail”的汉译名,除“扎兰屯”一名外,有时也作“扎兰爱拉”,而蒙古语Ail“爱拉”即“村、屯、屯子,户、家”的意思。

  “扎兰屯”一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696页上说:

“‘扎兰’系满语,‘参领’之意,清官职名,以扎兰驻所得名。

”日文版《满州地名考》上则说:

“扎兰屯,蒙古语称‘扎兰爱拉’。

‘扎兰’二字系满语官名,意为哨官,即相当于今之连长。

因有一个连的军队曾在此驻屯而得名。

‘爱拉’为‘屯’之意。

”宿梓宿在他的《扎兰屯的名称》一文中说:

“现布特哈旗境内设立一甲喇衙门,置参领治之。

当时扎兰屯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个衙门里当副官,即副参领。

所以人们将这个屯子取名“甲喇屯”便成为“扎兰屯”了。

”⑦

  清代为西布特哈辖地,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围场。

清末始有汉族移民垦荒。

1916年设扎兰屯稽垦局,1926年撤销稽垦局,设雅鲁设治局,1929年改为雅鲁县,驻扎兰屯。

1933年撤销雅鲁县,设布特哈旗,1947年属纳文穆仁盟,1948年属呼伦贝尔盟。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撤销布特哈旗,设立扎兰屯市,以原布特哈旗的行政区域为扎兰屯市的行政区域。

根河市〔Gegeenhé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端,大兴安岭北段西坡。

市人民政府驻根河镇。

  根河一名的含义和来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卷一上说:

“‘根河’为蒙古语‘葛根高勒’之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

”但据日文版《满州地名考》上说:

“根河系蒙古语,“根”即“郭恩”的讹音,意为“深”,即“深河”之意。

”由此看来,“根河一名,一说是“清澈透明的河”;一说是“深河”的意思。

“河”即蒙古语“高勒”的意译词,因境内有葛根高勒而得名为“根河”。

清代为鄂温克人猎场。

1933年设额尔古纳左翼旗,驻奈勒穆图,属兴安省。

1948年额尔古纳左翼旗与额尔古纳右翼旗合并,设额尔古纳旗,驻三河镇,属内蒙古自治政府。

1961年旗政府迁驻根河。

1966年复设额尔古纳左旗。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4年4月28日撤销额尔古纳左旗,设根河市(县级)。

  额尔古纳市〔Ergun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大兴安岭西北麓,西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为邻。

市人民政府驻拉布达林镇。

  关于“额尔古纳”一名的含义和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20世纪80年代,史为乐在他的《额尔古纳旗名称小考》一文中说:

“据《呼伦贝尔志略》载:

‘额尔古纳四字,蒙语以手递物之谓也。

人曲腰以手递物则成一六十五度之三角形,海拉尔河大势西北流至阿巴该图山忽折向东北流,其折湾处亦成一六十五度之三角形,即如人以手递物之势。

’”

  巴·旺吉乐在他所著的蒙文《呼和图力呼尔》一书中载:

“历史学家都尔本台解释说‘额尔古纳’意即‘峭岩’,例如:

额尔古纳(峭岩)河。

”(笔者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一卷)上说:

“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用手举起’。

因河道形状似手递物,市以河名。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一卷)上说:

“‘额尔古纳’蒙古语,意为用手举起。

因额尔古纳河河道形似手提物而得名。

3、《中国山水资源大辞典》第450页上说:

“‘额尔古纳’为蒙古语的汉字译名,意为‘弯曲’或‘清彻透明’。

  “额尔古纳河”,元代称“也里古纳河”,明代称“阿鲁兀纳么连”,清代始称“额尔古纳河”。

清代为索伦八旗地,属呼伦贝尔总管辖区。

清雍正五年(1727年)沿额尔古纳河一线设卡伦(哨所)。

1908年设吉拉林设治局。

1920年设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属黑龙江省。

1921年设奇乾县。

1933年设额尔古纳左、右翼旗,属兴安省。

1947年与额尔古纳左翼旗合并为额尔古纳旗,驻三河,归内蒙古自治区。

1966年1月撤销额尔古纳旗,分别设额尔古左旗、额尔古纳右旗。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5年旗人民政府迁驻拉布达林镇。

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4年7月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额尔古纳市。

陈巴尔虎旗〔Chen Barag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为邻。

旗人民政府驻巴彦库仁镇。

  “巴尔虎”一名的含义和来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一卷)上说:

“巴尔虎”,系蒙古部落名。

为与喀尔喀(今蒙古国境内)后迁来的巴尔虎蒙古部落相区别,称陈巴尔虎。

”韩儒林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邻近诸部》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