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052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doc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户外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肥城市实验小学尉娥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纲要》中明确地把“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促进幼儿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程》中指出:

“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过程,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户外区域活动就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环境来进行区域活动,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经过幼儿自主性的探索活动才能实现。

户外区域活动除了关注的知识本身的价值、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性品质的发展外,最重要的是户外区域活动的主要意图是通过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在大自然中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

户外区域活动与室内的区域活动比较最大的优点是:

在户外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室内的好几倍,相互间的干扰很少,只有活动的空间非常大。

幼儿处在心理只有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能充分发展个性,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了广阔的户外活动环境,就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由于场地的关系,原本很难进教室的一些材料,在户外却又可能是幼儿很好的“玩伴”,在建构区,幼儿除了用各种积木进行活动外,还能用各种废旧物品进行充分搭建,如用大纸箱建房子、高楼,用拾来的树枝编车等。

在动手区,冬天幼儿用稻草搓成绳子给树爷爷穿衣服,用草、棒子皮编织各种有趣的草人、小动物;秋天,幼儿在草地上采摘各种野花、芦苇等进行插花;写生区的幼儿在大自然中更是融融其乐,夏天的昆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都是他们画画及进行各种活动的素材。

而户外区域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就是活动区域的设置,它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但是如何创设好的户外区域活动环境,来更好的体现户外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

一.户外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原则

1.户外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要具有艺术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

艺术性即活动区域的创设要美观、自然、协调。

教育性即户外区域活动要有生活化、知识化、探索性。

区域活动强调材料的开放性,具有生活化,重视让幼儿和环境互动。

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吸引孩子参与的兴趣和欲望,考虑材料促进孩子各种能力发展的价值。

首先户外区域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样,能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表征特点,如有饲养区、编织区、建构区、种植区等让活动变的生活化,趣味化。

其次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设置封闭的、半封闭的或开放的活空间,能满足喜欢独处、喜欢交往等不同个性的幼儿的需求;如在门厅小角

落娃娃家里,几名幼儿在进行扮演类游戏,爸爸妈妈在小小的空间里忙得不亦乐乎。

可操作性就是要让幼儿乐于动手创建、设计。

户外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有趣味性,让幼儿乐于动手去操作。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如在小班的“投掷区”,把纸箱做成动物嘴巴让孩子学习“喂食”,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如沙包、飞盘、纸球等,这样,孩子就可以很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

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投掷、把握准确率等各方面的能力。

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他们收藏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并且能让幼儿真正操作起来。

其次活动区域材料要丰富多样,功能多样,品种多样。

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同一区域活动中可以投放不同的材料,方便幼儿可以进行更合适、更好的选择。

如在建构区中,我们就提供废盒子、盖子、大纸箱子等多种材料进行废物制作。

另外要注意保持材料的新鲜性。

尽可能一物多玩,让孩子每次都能玩出新鲜性,玩出不一样的知识来,让孩子对材料保持较高的兴趣。

这样既让孩子有层次地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老是的工作量,不是很好吗?

2.区域的情景创设尽可能使用废旧材料,再创造,再利用。

《纲要》中指出:

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让他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挖掘并利用一些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来开展户外区域活动,旨在发展孩子对本土资源的认同和亲社会行为,进而在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看看、想想、试试、做做,从而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孩子在直接探究、感知自然和环境的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大自然中的材料收集方便,用途广泛,物美价廉。

如玉米芯既可以作为孩子编织的材料,又可将其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置于美工区,蘸上颜料进行印画;竹子可以做成小树、钓鱼竿……虽然这些都是不起眼的自然物,但却别有一番用途,深受孩子喜欢。

许多废旧材料只需稍做加工,就会变成孩子喜欢的玩具。

如完全可以用废旧饮料瓶绑在一起制作成体育训练区里的梅花桩,用矿泉水瓶稍做加工就可以变成幼儿手中的保龄球,废旧报纸团成圆球外面贴上彩条就成为好玩的彩球等。

3.区域的建构要有利于互动、亲近熟悉的环境,自主自由活动。

《纲要》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并且要让幼儿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感受风、雷、雨、雪、电等自然现象,了解他们的显著特征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因此,活动区域要多利用大自然和废旧物品来建构幼儿熟悉的环境。

在大自然中,幼儿有充分的空间、时间区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各种经验。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幼儿熟悉的区域如娃娃家、种植园、饲养角、小医院、泥工区等。

其中可以把设置的情景进行串联,把娃娃家、小医院、小商店等这些幼儿熟悉常见的场景同时设置。

再如跟随季节变化设置相关的区域等。

另外我们可以根据园内场地、设施、体育玩具等条件,将周边环境和活动区域有效结合,如饲养区靠近种植区,钻爬区靠近攀岩壁,跑跳区设置在人工草坪上,投掷区设置在水泥地上。

让幼儿自主自由活动,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区,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次数,同伴间相互干扰的现象远较室内区域活动少。

二.户外区域活动环境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活动目标。

户外区域活动的目标是户外区域活动的灵魂,制定好目标对整个户外区域活动的顺利实施能起到调控和保证作用。

我们尝试从隐性和显性2个方面来制定户外区域活动活动目标:

从显性方面来说,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想象创造、亲近自然、动手操作的培养;从隐性方面来看,户外区域活动的要求是“惜物、环保、友爱关心、卫生保健、合作交往、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幼儿创设自主、能动的活动环境。

1.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

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便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和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并且也有助于幼儿活动质量的提高。

例如,幼儿进区时,应首先与该区的指导教师打招呼,问一个“好”,这既能培养幼儿有礼貌,又能使该区的教师知道活动区来了一个新朋友。

同样的道理,幼儿在出区时,也必须同教师打个招呼。

又如,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起取放玩具的常规、换区活动的常规、“大让小、大带小”的常规等。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确定活动常规的基本内容,而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尊重幼儿的意见,与幼儿共同商议并确定常规的具体内容,以便使常规真正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2.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基础上。

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指导,要适时、适当、适度的介入。

教师在活动区进行指导时,要认真观察每一名幼儿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对年龄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应给予必要的帮助。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才有可能发现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

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启发式的语言,以给幼儿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这样才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中、大班因各年龄层不同,动手能力也各有差异,孩子拿到活动材料后只是以主观意识为主,想怎么就怎么玩,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引导作用。

譬如在玩“踩高跷”时,孩子对系着绳子的小竹筒可以做成一个矮小的柱子,一根很小的凳子,一个装水(或泥、沙)的容器,或者是一个可以拿在手里踢、仍、抛的不知名物体,它可以用来坐,可以用在“娃娃家”里,可以用在好多地方,但无目的的玩对孩子身心起不了很大作用,如果老师告诉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玩法,可以踩在脚下,紧紧地拎着绳子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的时候,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刚开始,孩子不能马上进入“角色”,踏上高跷时,明显可以看到他们的双腿在颤抖,但是经过长期的玩耍和锻炼后,孩子的胆子增大了,信心增强了,不小心摔倒以后马上爬起来了,这个过程对大人都是有难度的,可是孩子们却学会了,而且很成功!

在这“踩高跷”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拿着这个对着孩子说:

“这是高跷,应该这样玩。

”接着就是示范一遍“怎样玩”,教师语言是这样的:

“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像什么?

”有的孩子说像杯子,有的说像凳子,有的说像小水桶,教师也并没有为他定下名字,因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他既可以是苗族孩子们的“蓄水壶”,也可以是爱劳动活动中“小水桶”,也可以是体育游戏中的“高跷”……只要孩子们看着它想到什么,他就可以是什么。

教师的语言不能是权威性地指着某物体说:

“这个叫什么,这是什么,”而是要用启发性的语言:

“你觉得这个像什么?

”教师的语言也不能是阻止性:

“这个都不会玩,你别玩了。

”而是用鼓励性的语言:

“不用怕,你一定行的”教师的语言更不能是不容置疑的:

“这个一定要这样玩!

”而是应该这么说:

“除了这样玩,你还能怎样玩?

”此外,为了使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区的活动时间里尽可能参与多个区域的活动,教师还应该对在本区中长时间活动的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积极鼓励幼儿到其他的活动区去活动。

3.整合性地发挥户外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如活动前后场地的布置和整理,邀请孩子共同参与,培养大班幼儿的小主人意识。

再如活动中播放想匹配的音乐,渲染运动气氛等。

户外区域活动是建立在宽松,有序而又有趣的氛围之中,力求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和鼓励幼儿的创新与协作精神,促使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发现、有体验、有发展、有创新。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活化环境,让材料说话;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中、在与自我挑战的尝试中获得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