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真题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届九年级下学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语文中考真题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届九年级下学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真题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届九年级下学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你勇攀人生的高峰,去领略世界的魅力和壮阔。
【答案】示例一,选A句。
愿你像秋日晴空中的冲天一鹤,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示例二:
选B句。
你立下了高远的志向,就扬起生命的风帆,祝你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示例三:
选C句。
愿你始终是荷塘里的那朵莲,既不傲世也不流俗,静静地守住内心的芬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
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结合诗句意思表达自己的祝福。
4.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
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1)_______
备选答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白露秋分
【答案】
(1).
(1)惊蛰
(2).
(2)春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根据“春雷”“虫醒”可以看出是:
惊蛰。
根据“昼夜等长”“新柳”可以看出是“春分”。
二、阅读
(一)名著阅读
5.阅读《水浒传》部分目录,完成下面小题。
目录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
第六回九纹龙翦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
(1)目录中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地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五台山桃花村瓦罐寺野猪林
B.瓦罐寺五台山桃花村野猪林
C.桃花村五台山野猪林瓦罐寺
D.五台山野猪林桃花村瓦罐寺
(2)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有一百八样。
”请结合第三回至第八回的内容,简要评述鲁达与其他梁山好汉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A
(2).
(2)与其他梁山好汉不同,鲁达几番与人争斗,皆因打抱不平,为救金氏父女,打死镇关西因而上五台山出家;
为救刘太公女儿,痛打“小霸王”周通;
为保护林冲,一路暗中相随,于野猪林出手相救。
他虽然性急,但心思缜密;
虽然粗鲁,但心地善良;
他嫉恶如仇,是一个义薄云天的真汉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
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水浒传》的阅读理解。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
“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
”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
请选择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
(______)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B.《价值千万的珍珠》C.《沉没的大陆》D.《章鱼》
【答案】示侧一:
选A。
《在海底平原上散步》这一节里,阿龙纳斯一行三人第一次穿上潜水服,走出诺第斯号(鹦鹉螺号),跟随尼摩船长欣赏海底美景,海水非常清澈,阳光照射下来,可以看见各种美丽的植虫动物和软体动物,脚踩海底草坪非常柔软,我在阅读时救对这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向往。
选B。
《价值千万的珍珠》这一节里,尼摩船长帚网龙纳斯三人来到印度洋的珠母沙,数以百万计的珠母在这里繁殖,场面壮观,他们还见识了洞穴里一只孕育着价值千万的珍珠的珠母,最后尼摩船长在黑鲨嘴下救起采珠人并送他珍珠。
尼摩船长无与伦比的胆略和对一个落难无私的帮助让我钦佩和感动,我希望在这里游览时能再一次感受到阅读时的那种激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本题考查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
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
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
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
“我不想再留你们。
各人有各人的前程。
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
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
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
”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
”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
”明子说。
三和尚说:
“明子懂规矩。
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
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
“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
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
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
”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
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
“你可以走了。
”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
“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
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
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
“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
”他专门对着明子说:
“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
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
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
”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
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
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
”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7.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
(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9.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10.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
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7.
(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
(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8.
(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9.用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
“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
“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10.
(1)应该诗明子出师。
第一层:
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
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第三层:
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
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
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
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
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
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2)应该是黑罐出师,
第一层:
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博的要求去做了。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博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传的赞许。
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傳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
【解析】
7.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文章在写“明子击斧”之前,先写的是三和尚请客,可用“师傅请客”概括;
然后写三和尚给出出师的任务,明子让比自己在的黑罐先来,可用“黑罐斧击”来概括;
最后明子出师了,是因为他完成了师傅的任务,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深化作品主题。
9.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名字的意义。
小说中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倾向在人物的名字中表现出来。
“明子”与“黑罐”,两个名字一“明”一“黑”,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二人的行为来看,作者的情感倾于“明子”,“明”有聪明之意,表现明白事理,会让人生更光明;
而“黑罐”的“黑”则表现了人过于诚实,往往会在黑暗中摸索人生路。
10.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哪一个出师都可以。
明子的优点在于做事灵活,懂得变通;
黑罐的优点在于老实憨厚,做事扎实。
(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传说,月亮上最有名的动植物是玉兔和桂树,有诗歌这样形容: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今天,嫦娥四号落月探测器已跃跃欲试,这次的目标是月亮那不为人知的背面,而此次,我们带上月亮的将是一份大礼——土豆。
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底登陆月球背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
“奶粉罐”里乾坤大
“月面微型生态圈”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千克,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罐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奶粉罐。
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虫卵吸入氧气,派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现形态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表面自然光线是如何引入“生态圈”的呢?
原来,它是通过光导管引入的。
这就实现了月面原位资源利用,让动植物完全接受月球的光照环境。
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之前也考虑过用人工光线模拟地球上的光照环境,但利用月面自身光照对实验的意义更大。
如果动植物能够适应月球光照生长,那么以后人类就可以在月球建设基地,开展长时间的科研工作,这对人类未来在外星球生存非常重要。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真实的生态圈,假设这个生态圈运转正常,罐子里的动植物将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动物虫卵从虫卵孵化到幼虫生长发育,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就诞生了。
登月生物有讲究
由于“罐子”容积有限,就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
那些能登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
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
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温差大,在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30-60℃,“罐子”内温度控制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够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抗干扰。
土豆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
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
拟南芥开花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只需1个月,是很好的实验用模式植物,因此把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的任务交给了它。
美国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独自在火星将居住舱变成火星土豆农场,靠种土豆、吃土豆生存了500天。
美国大片里出现的场景,中国科学家正将它一步步变为现实。
如果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成功,将意味着“月面微型生态圈”适合于所有地外星球并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第4期,雍黎撰文,略有删改)
11.根据文本对“月面微型生态圈”的介绍,在下图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月面微型生态圈示意图
12.小敏一听将在月亮上种土豆,马上就说:
“夏天到了,我最喜欢吃西瓜,到月亮上种西瓜多好!
”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向小敏解释本次月面生物实验不种西瓜的原因。
13.这篇文章刊登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
请说明理由。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百种优秀报刊
A.人造“月面微型生态圈”将首次登月B.走,到月亮上种土豆去C.月亮上能种土豆吗?
【答案】11.
(1)月球表面自然光线(或“月球表面自然光照”“月面自身光照”)
(2)氧气(3)发芽、生长、开花
12.登月植物“个子”要小,“月面微型生态圈”容不下西瓜;
罐内温度最低可达-10℃,登月植物要耐寒,而西瓜不行;
如果士豆在月球种植成功,有可能成为未来太空的主食,而西瓜不能成为主食。
13.)示例一:
我选B,这个标题将重大的科学实验说得通俗有趣,“走”生动地表现了即将成行的意思,“到月亮上种土豆去”有科幻色彩,同时这是一本面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期刊,这个标题更能激发少年儿童阅读与探究的兴趣。
示例二:
我选A.这个标题平实、准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科技文的特征,刊登在《知识就是力量》上,符合刊物的旨趣。
1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文本对“月面微型生态圈”的介绍,正确梳理月面微型生态圈的相关知识,用简洁的语言补充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注意与材料信息意思要一致。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杂志特点,语言通顺、有条理。
A标题平实、准确,B标题通俗有趣,C标题引起读者兴趣,结合标题的不同特点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
(四)古诗阅读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
酿酒。
③移橙:
栽橙。
14.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
“轻”,从“
(1)__”字看出。
颔联中的“
(2)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15.《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答案】14.
(1).泛
(2).野花落
15.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颔联中的“野花落”对应着“春水生”。
15.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闲适与从容的心情。
(五)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
“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
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
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
这里指苏洵。
④祥:
吉祥之兆。
⑤主:
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
地名。
⑦迨、过:
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
“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6.B17.是天砚也/有破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离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
19.示例一:
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选自:
《苏轼文集》作者:
苏轼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
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
他的父亲说:
“这是一方天砚啊!
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
”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苏轼说:
“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
”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
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
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
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交换。
16.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