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79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Word下载.docx

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

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

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

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

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

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

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

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

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

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

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

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为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国家采取积极就业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化解客观矛盾的制约,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培养良好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品质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会转化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2、科学文化素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

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

3、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

大学生应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自身生理素质特点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优势。

4、审美素质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经常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学会鉴别事物善恶美丑,发展审美能力,如果形成对某种艺术爱好和特长,未来的就业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5、劳动素质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通过劳动使身体和意志得到锻炼并从中获取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6、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

当今社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

拥有良好心态、乐观自信、正确对待挫折的人才可能成功。

(二)培养兴趣、能力、性格。

全面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发挥长处,在走向岗位之前,大学生要重视培养间接兴趣、逐渐形成中心兴趣,有兴趣才更有工作积极性,效率高,不易疲劳。

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觉悟,形成优良性格;

培养学习、管理、人际交往、语言、判断等能力。

100

(三)树立正确择业观。

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兴趣和意愿,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

(四)搜集职业信息。

从国家和地区有关就业政策、劳动部门、毕业生升学就业指导部门及职业介绍部门、新闻媒体、熟人处获得信息,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

全面了解就业发展的动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树立风险及竞争观念。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注意把不利因素考虑周全。

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职业,因为冷热总是相互转化的。

做什么都不应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大学阶段努力积累竞争资本,为将来把握机遇。

(六)树立正确创业观。

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思想准备充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大学生要培养勇气,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还要提高创业能力。

(七)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当代大学生在创业和择业过程中,要直面艰苦,如面向基层择业、就业和创业。

(八)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

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评论

(2)|8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创业联盟俱乐部2011-12-0109:

31:

11已阅915人次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

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

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

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难: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

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

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

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

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

,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

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

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一、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

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

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

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三、提升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培养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

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

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

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备。

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

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

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

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

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制定职业计划

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

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

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

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

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

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与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用人单位问卷的数据分析,对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情况有如下分析结果:

(一)招聘对象分析

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在近三年内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97.44%),只有少数企业近三年没有高校毕业生入职(2.56%)。

这说明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主要持欢迎态度,校园招聘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适用的一种招聘方式,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吸收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

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就业更容易。

企业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来自于211院校(80.00%),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00%。

这一方面说明企业重视毕业生的来源,更加偏爱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另一方面,表明高校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标签,具有甄别能力。

所招聘的毕业生以理工类为主,经管类和人文类较少。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以理工类为主(95.00%),经管类和人文类相对较少(均为2.50%)。

这一方面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行业及类型有关,主要以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为主,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企业的招聘需求中,理工类的需求数量大于经管类和人文类的高校毕业生。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较高,高学历人才更受青睐。

在调查的企业中,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主要以研究生为主占62.50%,本科生占37.50%,没有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

这说明随着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以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主体。

(二)招聘方式分析

用人单位采用专门的招聘方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招聘。

在调查的企业中(如图1),进校园招聘和依托专业求职网站招聘是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招聘方式,分别占30.69%和20.79%。

其次,社会招聘会和员工推荐也是通常采用的方式,占17.82%和11.88%。

而媒体广告招聘和公司网络直接招聘则不太常用,仅占8.91%。

从招聘方式上不难发现,与社会招聘不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开辟了专门的招聘渠道,重视与毕业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校园宣讲会为载体的校园招聘成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方式;

同时,随着专业求职网站功能的健全和技术的完善,网上平台也成为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方式,日益发挥着作用。

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是用人单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的逻辑起点。

如图2所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行业发展趋势和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是用人单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因素,分别占24.76%和20%;

其次是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分别占19.05%和18.10%;

另外支持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用人单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占15.24%;

公司领导风格也是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因素,但并不显著,占2.86%。

充分体现了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关注,企业也逐渐重视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强化以吸引高校毕业生。

(三)招聘效果分析

高校毕业生从事岗位任务的能力基本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如图3所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基本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70.00%),25%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一般,仅有2.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岗位能力不满足或非常满足岗位需求。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基本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

高校毕业生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而被淘汰的比率较低。

如图4所示,被调查企业中,高校毕业生在第一年内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而被淘汰的比率较低,淘汰率在10%以下的占60.00%,淘汰率在10-30%之间的占30.00%,不淘汰和淘汰率在30%-60%之间的占5%。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较少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而被淘汰。

(四)培养方式分析

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员工的培养计划。

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岗位实践能力不足,但可塑性强,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重视对其的培养,拟定了有针对性的明确的培养计划(97.37%)。

“干中学”是用人单位培养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最常用的方式。

如图5所示,由于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操能力,用人单位通常对其采用“干中学”和“传帮带”的培养方式,“上岗指导,强化实际操作能力”(33.33%)和“配备师傅,加强与老员工交流”(24.56%)是最常采用的培养方式,“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专业水平”(16.67%)、“拓展训练,增强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13.16%)、“部门间轮岗,尽快熟悉公司整体情况”(12.28%)也是重要的培养方式。

图5用人单位对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培养方式

(五)薪资待遇分析

研究生的起薪显著高于本科生。

如图6所示,其中本科生的起薪最主要分布在1501-2000元区间(41.03%),2001-3000元(20.51%)和3001-4000元(25.64%)区间次之;

而研究生的起薪主要分布在3001-4000元(33.33%)和4001-5000元(33.33%)区间。

(六)招聘意愿分析

多数企业在2009年有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

在被调查企业中,计划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占77.50%,明确表示不招收的占7.50%,未作明确表示,认为不确定或不知道的占15.00%。

这表明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好,企业开始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需求的回暖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起了推动作用。

四、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问卷的数据分析,对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如下分析结果:

(一)就业求职现状分析

就业仍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再深造大军日益壮大。

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占63.38%,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

其次,选择再深造的毕业生也占了相当比重,其中在国内读研的有25.12%,出国学习的有8.58%;

最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为数不多,仅占2.19%,体现了经济危机过后高校毕业生对待创业的谨慎态度。

应届高校毕业生刚实现就业后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4.08%,满意的占38.47%,一般的占6.84%,不满意的占1.73%,非常不满意的有8.88%,总体满意度较高。

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为其提供较为满意的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危机后毕业生调整工作预期,更加珍惜和务实地看待工作机会。

专门的招聘渠道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主要信息来源。

如图7所示,参加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占28%),其次是通过专业的求职网站(22.75%),以下依次是参加社会招聘会(14.66%),通过朋友亲戚推荐(14.18%),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2.54%),通过媒体招聘广告(6.57%),通过劳务派遣公司(0.74%)及其他方式(0.56%)。

(二)就业期望分析

大中城市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首选。

其中毕业后期望选择在北京就业的占56.03%,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占23.47%,在除北京外直辖市就业的占11.61%,而选择在地级城市的占6.57%,县区的占1.36%,农村的仅为0.78%。

这一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调查对象主要在大城市上学的影响。

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仍然是毕业生期望的主要就业单位。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28.88%的毕业生在国有企业,期望在党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占21.12%,18.07%的毕业生期望在外企工作,17.75%的毕业生期望在事业单位,有7.62%的毕业生期望在民营企业就业,5.96%的毕业生期望在港澳台企业工作,其他类型约占0.60%。

100-1000人左右适中规模的企业更受毕业生青睐。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25.64%的毕业生期望在100-500人左右的中型企业工作,28.45%的毕业生期望在500-1000人左右的企业工作。

特大型企业和100人以内的小企业都不是毕业生的首选,这说明毕业生求职更加理性,并不盲目追逐用人单位的规模,而是更青睐稳健型的中型规模企业。

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左右。

劳动经济学理论中,保留工资体现了劳动的供给方劳动者通过对自身就业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综合考虑,得出的接受的最低工资的水平,低于保留工资,劳动者选择不就业。

毕业生保留工资最主要集中在3001-4000元,其次是2001-3000元,4001-5000元。

低于2000元和高于5000元的保留工资占少数。

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

如图8所示,“职业发展空间”(22.03%)和“薪酬激励机制”(18.18%)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其次是“人才培养体系”(17.33%)和“企业文化氛围”(16.10%)。

而在毕业生就业时结合自身需求首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如图9所示,决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业前景”被首要关注(33.81%),其次是“薪资水平”(25.22%)。

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关注自身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同时由于生活成本的压力,对薪资水平也有相当的考虑。

(三)就业前准备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准备方面,开始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