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文档格式.docx
《成语故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
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
华驱、华多僚和华登。
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
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
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
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
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
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
“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
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
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
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
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
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
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
宋元公想逃,淄拦住他说:
“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
请君王等待一下。
”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
“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
”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
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
“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
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
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
“我杀了华登了!
我杀了华登了!
”
成语】:
相敬如宾
xiāngjì
ngrú
bīn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
胥臣回来时路过冀地。
他看见路旁有一块田地,有一位青年正在锄草。
这时,那青年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
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
胥臣很有感触地说:
“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真是有德之人呀,假如有这样的人,来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于是,胥臣走下车,亲切地与那年轻人交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xià
ngzhuāngwǔjià
n,yì
zà
ipè
igōng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
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一带为王。
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
他想我有四十万大军还没称王,你十万人马居然称王啦!
于是要找刘邦决战。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
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
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
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
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
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
所以对范增的几次示意,都没有反应。
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
“项王太仁慈了。
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
”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
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
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
“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
”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
“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
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
后来张良说的“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
“沛”本是地名,刘邦曾在那里作过官,所以沛公指刘邦。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成语】:
笑里藏刀
olǐcá
ngdāo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唐太宗时,有个名字叫李义府的人,因善写文章,被推荐当了监察御史。
李义府还善于奉承拍马,他曾写文章颂扬过唐太宗,因此,博得太宗的赏识。
唐高宗时,李义府又得到高宗的信任,任中书令。
从此,更加飞黄腾达。
李义府外表温和谦恭,同人说话总带微笑,但大臣们知道,他心地极其阴险,因此都说他笑里藏刀。
李义府在朝中为所欲为,培植亲信,任意让妻儿向人索取钱财,还随意封官许愿。
高宗知道这些以后,曾婉转地告诫过他,但李义府并不放在心上。
有一次,李在官中看到一份任职名单,回家后,让儿子把即将任职的人找来,对他说:
“你不是想做官吗?
几天内诏书即可下来,你该怎样谢我?
”那人见有官做,立刻奉上厚礼。
之后,高宗得知了此事,不能再容忍了,就以“泄露机密”为名,将李义府父子发配边疆。
心有灵犀一点通
xīnyǒulí
ngxīyīdiǎntōng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
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成语,出自《李义山诗文全集·
无题》。
李商隐字义山,是唐朝晚期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响的一位诗人。
李商隐17岁开始当幕僚,25岁中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蹇滞,大部分时间过着寄人篱下的幕僚生活,一直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
他年轻时在政治上是有抱负的。
但由于“运与愿违”,因此他写了许多诗来曲折地表达内心的苦闷。
李商隐所写的一组《无题》诗流传较广,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李商隐在秘书省当正字(官职名)时写的一首《无题》诗中有这样两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字面上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我们没有凤凰的翅膀,不能一同飞向遥远的地方;
我们只有犀牛角似的心,通过那条极细的白纹,彼此心心相印。
旧说犀牛是一种灵异的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
后来,人们引用“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成语,来比喻彼此的心意相通。
朽木不雕
xiǔmù
bù
diāo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
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
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他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
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
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栩栩如生
xǔxǔrú
shēng
栩栩:
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
”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悬梁刺股
xuá
nliá
ngcì
gǔ
形容刻苦学习。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
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
。
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
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揠苗助长
yà
miá
ozhù
zhǎng
揠:
拔。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
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偃旗息鼓
yǎnqí
xīgǔ
偃:
仰卧,引伸为倒下。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
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中记载:
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
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
黄忠、张着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
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
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着。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
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
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
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
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
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阳春白雪
yá
ngchūnbá
ixuě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
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
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
“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
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
“先让我说件事吧!
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
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
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
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
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
“文人之间也是一样。
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
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
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养虎为患
yǎnghǔwé
ihuà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远古的时候,地广人稀。
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
每当北风吹来,大雪飘飘之际,人们便进山打猎。
这次进山他们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
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
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
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
憨态可掬,分外喜爱。
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
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意,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
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阴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
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
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夜郎自大
yè
lá
ngzì
dà
夜郎:
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
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
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
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
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
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
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
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
部下们回答说:
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
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
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
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
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
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
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
?
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一暴十寒
yīpù
shí
há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
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辨,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
大王,您太不明智了!
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
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骗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
他又作了一个比喻:
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
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
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
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
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一发千钧
yīfà
qiānjūn
发:
头发;
钧:
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
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
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
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
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象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
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
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
之句。
一箭双雕
yījià
nshuāngdiāo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
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
雕顿时双双落下。
这个成语原指射箭技术高超。
现指一举两得。
一毛不拔
yīmá
obù
bá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
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
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
“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
“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
“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鸣惊人
yīmí
ngjīngré
鸣:
鸟叫。
一叫就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故意对他说:
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就回答他说:
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虽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就能直往上冲,一鸣叫也一定能够叫声惊人。
于是,齐王开始整顿国家,惩治贪官,奖赏提升清廉有才能的官员,加强军队力量,国家日渐强大。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饮鸩止渴
yǐnzhè
nzhǐkě
鸩:
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喝毒酒解渴。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东汉时,担任过廷尉的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
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
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从而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
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
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
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
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
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
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呢?
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很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