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613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明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流通方式:

在市场上流通

3、艰难经营的原因:

①市场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需求量小

②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大,技艺精,冲击了民营手工业

③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课以重税

④社会环境: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

(4)、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原因:

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

②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④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提供了劳动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明朝中后期

2、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部门: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4、特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雇佣关系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密。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手工工场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3、政府对商业控制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4、在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下,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

2、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

①在城中特定的位置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

②受政府严格管理

③有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

宋朝的市:

①城市中的坊市界限被打破

②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

③交易活动不在受政府直接监管

三、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功能: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数量规模:

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3、地区分布:

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4、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

政府对商业活动限制逐渐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逐渐多样化。

4、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基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国家的政局: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反之,则不然。

3、交通条件:

比如: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均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货币发展:

货币的统一,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政府政策: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而南宋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氏族公社国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土地兼并

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

抑制兼并:

①北魏至唐朝前期:

均田制

②明朝:

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2、重农抑商

1、提出:

战国商鞅首倡: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措施:

①汉武帝: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②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4、评价:

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

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成了主要方面,妨碍了商品流通,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迟滞,最终导致中国落后。

3、闭关锁国

1、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危害: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开辟新航路: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5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

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白银需求量大增;

2、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后,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贸易受阻;

4、精神动力:

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政治条件:

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支持;

2、技术条件:

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3、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②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①商业革命: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价格革命: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西班牙葡萄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见尖子生学案第22页)

6、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尖子生学案第22页,重点了解目的、性质、结果)

7、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1、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2、全球史观: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3、现代化史观: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渗入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

1、条件:

①地理:

濒临大西洋;

②经济:

手工业发达,是欧洲最富庶地区之一;

③政治:

1581年赢得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17世纪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2、表现:

荷兰拥有的商船数量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总和,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

3、殖民扩张的手段:

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②政治:

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③经济:

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军事:

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2、殖民扩张的手段:

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3、殖民争霸: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7世纪,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经过三次战争击败荷兰

③18世纪中期,击败法国最终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的原因:

制度优势:

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英国战胜荷兰原因:

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西欧:

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2、对殖民地:

给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对世界: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

1、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劳动力:

地主们热衷于圈地运动,农民被迫到工厂做工,提供了劳动力

3、市场:

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技术:

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资本: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开始:

18世纪60年代,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主要成就:

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3.拓展:

英国开始,很快拓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4.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工业生产基本上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2、社会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加快

3、社会关系: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

4、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对内进行改革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对外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5、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尖子生学案第32页):

1、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机器发明者大多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科技含量不高。

2、从英国一国开始,扩展到欧洲和美国等地。

3、主要侧重于轻工业部门

4、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5、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的条件(课时练第23页)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学工业的发展

4、科学技术也推动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随着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一系列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2、促成工业生产结构重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3、出现垄断组织(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科学和技术开始真正结合

3、主要侧重于重工业

4、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殖民扩张为主

两次工业革命之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商品输出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资本输出为主

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扩大并最终形成的原因

①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进一步拓展;

②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④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讯手段的创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利;

商品和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单元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1、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2、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

①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农副土特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3、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原因(尖子生学案第45页)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

①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②受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③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意义:

在中国封建经济解体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注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来,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①商办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扩大

②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3)、短暂春天(1912-1919一战前后)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④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外因)

厂矿企业数量都在迅速增加,代表面粉业和纺织业

3、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4、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较快发展(1927-1936抗日战争时期)

原因: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5)、日益萎缩(1937-1945)

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到空前残酷打击;

②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6)、陷入绝境(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有利于美国商品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资本

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7)、获得新生(三大改造)

2、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帝国主义(最大)

2、官僚资本主义

3、封建主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因此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工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地区分布:

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

2、行业分布:

主要偏重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不平衡

3、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自然经济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封建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

四、实业救国(见尖子生学案第50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的表现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1957年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结果: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方式:

农业:

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2、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

(1)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失误

(1)、表现: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

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

(2)、原因: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

(3)、结果: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纠正: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3、国民经济的劫难

(1)、复苏:

由于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迅速回升: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4、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中工业的原因(尖子生学案第59页)

5、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得到的教训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2、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发展状况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没有突破)

2、标志: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①思想: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政治: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经济: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内容:

1、农村(对人民公社化旧体制进行改革)

①经营方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城市(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在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③在所有制上: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在分配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新中国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化(尖子生学案第65页)

6、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

(尖子生学案第67页)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2、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福州、广州)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海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闽东南地区)

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5、沿边开放城镇

6、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

衣:

长袍马褂→洋装、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裙子

食:

满汉美食→西餐、面包房、咖啡店

住:

深宅大院(四合院)→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

社会习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称呼的改变

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特点

趋势:

有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特点: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衣: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

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3、为什么会出现凭票计划供应的现象?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生产力落后,物资奇缺,只能采取凭票分配的方法保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四、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农业产品增加。

2、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民群众积极性高涨,商品供应充足。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2、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改革开放)

4、政府政策的影响(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倡导文明之风)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

1、铁路、

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

宝成、兰新、青藏铁路铁路沟通了内地与西北西南

2、水运: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3、航空:

1909年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2、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3、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发展缓慢

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中国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

1、积极: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通讯手段,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加便捷,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③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