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139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模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4.[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5.[2015课标全国卷Ⅱ,34,4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6.[2014课标全国卷Ⅰ,34,4分]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7.[2013课标全国卷Ⅱ,35,4分]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8.[2013课标全国卷Ⅰ,33,4分]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9.[2013福建文综,38,19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洛阳期中测试,23]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

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2018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29]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

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

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34]1920—1922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道:

“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

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

”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4.[2018山东济南一中期中检测,20]列宁曾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5.[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1]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6.[2018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模考,10]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1929—1932年,工业增长了1倍多。

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7.[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37]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

有人认为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3]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

上述措施旨在(  )

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2018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联考,35]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苏联损失惨重。

这表明(  )

A.能源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核心

B.“斯大林模式”在二战后仍然延续

C.粮食问题动摇苏联的经济基础

D.世界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10.[2017北京海淀模拟,23]一段时间里,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

这些政策的实施(  )

A.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

C.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

D.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11.[2017湖北武汉模拟,3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加入集体农庄的一批苏联农民驾驶着新拖拉机,进行农作的场景。

这说明集体农庄在当时(  )

A.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客观上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C.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保障

D.扩大了农民经营的自主权

12.[2017山西五校联考,24]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

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

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

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

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2018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质量调研,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的“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发展农业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

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

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

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15分)

14.[2018江西莲塘一中、临川二中联考,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由于工商界自身的规律过程。

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我们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源自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

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显著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的地方,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

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英]阿诺德·

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

1.A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是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哈默博士“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A项正确。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明显错误,均排除。

2.B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

根据表格中平均税款数据的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1924年苏俄(联)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选B项。

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均排除。

3.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D项表述与当时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4.C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个体农户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资产阶级和地主已不存在,这集中反映了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已确立,C项符合题意。

5.A 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信息显示,当时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增加粮食出口量,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奉献,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6.D 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8年苏联在乌拉尔地区建设的两个钾矿矿井中,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由德国负责,这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

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

B项错误,因为此时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此时对外资的利用十分有限,C项错误。

7.B 本题考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注意材料所给时间为“1931年”,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已被取消,C、D两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很多,苏联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超越了当时苏联的国情,故A项错误。

为了达到材料所述目的,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

8.D 材料反映的是1952年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当时苏联为斯大林执政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故A项排除;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1952年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故排除C项;

马林科夫这一论断,明显是在维护“斯大林模式”,故选D项。

9.【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问,根据材料一中“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及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背景来回答。

(2)问,结合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回答。

【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中;

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

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政府把国有企业的利润集中收缴;

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

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项。

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2.C 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

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

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D项说法绝对,排除。

3.D “1920—1922年”“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说明材料论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

此时只有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4.B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措施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和D项均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该时期主要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排除。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发展,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6.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俄(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在政府的推动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且于1928年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生产经历了由恢复到增长的变化,A项正确。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减少,C项错误。

7.B 部分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的看法不能表明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有人认为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可以看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表示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可是因为西方受经济大危机影响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B项;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干没有提及自由主义,排除D项。

8.D 材料中“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排除;

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9.B 根据材料中“苏联……粮食进口国”“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苏联损失惨重”可知,苏联没有根据国际形势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而是延续“斯大林模式”,从而付出沉重代价,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粮食问题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

1973年,世界经济进入“滞胀”时期,故D项错误。

10.B 苏俄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A项排除。

根据材料中“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B项符合题意。

由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可知,当时国内战争已结束,排除C项。

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B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苏联农民在集体农庄农作的场景。

从图片中看不出其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

图片中农民使用拖拉机农作,说明苏联当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客观上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故B项正确。

图片反映的是开展工业化对农村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而不是农业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保障,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自主经营的内容,D项错误。

12.C 从材料时间看,当时处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A项错误。

材料没有指明国产粮食的用途,B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农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结构出现持续恶化的倾向,C项正确。

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

13.【解析】 第

(1)问,“目的”由材料信息“以农民的‘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

“特点”由材料“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

由“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

由“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

由“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的‘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问,“启示”由材料“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发展农业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由“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

由“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得出有计划地发展经济;

由“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目的:

为工业化服务。

(2分)特点:

由中央强制推行;

规模和速度大跃进;

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

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8分)

(2)启示:

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

有计划地发展经济;

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

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

(8分,任答四点即可)意义:

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市场;

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7分)

14.【解析】 根据材料“即使在没有显著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的地方,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

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并围绕主题“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可概括出主题:

“斯大林模式”促进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也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方面分析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方面分析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另外,还可从“自由放任政策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等方面确定论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 论题:

(2分)

  阐述:

“斯大林模式”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其鲜明特点。

在当时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封锁的背景下,“斯大林模式”能集中全国有限的力量发展经济特别是重工业。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的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了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总之,“斯大林模式”是推动苏联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其弊端也是苏联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