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95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卷01抢分卷高三历史寒假加餐练文档格式.docx

B.唐诗市民倾向的创作过程

C.普通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D.风俗画日益平民化的趋势

6.明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对日本、朝鲜等国的贡期、贡船数目、随船人数、进境路线及停泊口岸等也都做出限制性规定。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推行

B.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C.倭寇之患的影响

D.对外交往渐走向封闭

7.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无财力承担的民用企业,多以官督民办的形式出现,规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但实际情况是“官夺商权难自主”。

A.洋务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C.政府压制民用企业发展

D.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失当

8.“天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不穿洋布,不用洋火,诚心用功,可以避刀剑,可以避枪炮。

”此口号体现了

A.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尖锐

B.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

C.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瓜分狂潮刺激农民反帝情绪高涨

9.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巨大变革,但直到1928年,妇女缠足和包办婚姻的现象依然不容乐观(见下表)。

地点

习俗占比

湖北

山西

察哈尔

缠足

59%

18%

53%

包办婚姻

绝大多数

A.习俗的变化落后于政治变革

B.社会习俗的变化具有地区差异

C.南方的习俗变化比北方迅速

D.当时的妇女解放没有取得进展

10.1912年孙中山曾说:

“夫民族思想,根于天性,故十余年来,各团体群趋于革命,一言排满,举国同声乃遂有今日。

”这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狭隘民族情绪影响巨大

C.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民族主义是满清灭亡的根本原因

11.从1943年美国首个官方代表团飞抵延安,直到1945年4月中共和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双方关系是友好的。

但到1945年4月2日,赫尔利却宣称中共“是中国统一的障碍”。

这是由于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抗战的胜利结束

C.国际局势的变化

D.意识形态的分歧

12.下表是1960——1962年全国施工的基建项目和包含其中的大中型项目的数量表。

该表反映出

基建项目(个)

大中型项目(个)

1960

82000多

1815

1961

35000多

1409

1962

25000多

1003

A.国民经济形势日趋恶化

B.冒进思想产生严重后果

C.思想观念上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D.政府对国民经济作了必要的调整

13.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这次大会

A.就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D.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14.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引进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

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A.政治环境影响教育方针制定

B.教育方针受外交因素的影响

C.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D.新中国教育受苏联强烈影响

15.早期罗马社会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成语便被用来代替了文件的形式,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要使有关各造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们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

”导致这一现象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法形式主义特征的消失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罗马法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D.阶级矛盾的缓和

16.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都是出于上帝无可测度的、预定的、绝对的旨意和永久不变的安排,人绝对不能离开上帝而有所作为。

该观点

A.加强罗马教会的权威

B.强调了信仰即可得救

C.鼓舞了资产阶级去追寻财富

D.促进资产阶级挑战世俗王权

17.奴隶贸易、奴隶使用以及基于二者的非洲和美洲市场,是西方国家掠夺非洲和美洲的整个殖民计划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到19世纪后,这一殖民计划开始改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改变了资产阶级的需求

B.西方人权观念传播压制奴隶贸易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8.根据这部法律建立起来的美国,实际上不成其为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理上的概念。

当时美国人民通过该法律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

C.认为中央集权应与地方分权结合

D.意识到了中央软弱带来的的弊端

19.19世纪末美国垄断集团大量形成,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大,一种认为富人是社会的“适者”,竞争能淘汰劣等的“不适者”,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这反映了

A.资产阶级弱肉强食符合进化论

B.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贫富分化

C.生物学发展推动启蒙思想发展

D.社会意识受到了自然科学影响

20.1871年,巴黎还是一个手工业品生产中心,外省各地的工人更是几乎完全消失在占压倒多数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

这说明

A.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当时法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

C.巴黎公社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D.小农经济阻碍法国工业进步

21.朱熹在解释在解释《论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一句时,直接把“天”解释成了“理”。

经过这种诠释,“获罪于天”被赋予了“逆理”的内涵,这种解释

A.完全符合孔子的本意

B.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C.天被赋予理学本体论的含义

D.继承了传统儒学的民本观念

22.据统计,如果以1952年为基点,那么苏联农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1952年的8.7%上升到1964年的14.3%。

国家农业投资中国营农场所占的比重从50年代初的25%或低于25%增加到1964年的64%。

A.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列夫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当时的农业改革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23.1943年,罗斯福就授意戴维斯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提出了通过美、英、苏三大国合作,树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的构想。

但1945年杜鲁门继任总统后,逐渐改变了大国合作政策,把苏联看作是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

A.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杜鲁门更加强调意识形态

C.美苏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

D.世界列强实力对比的变化

24.在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为了融入国际社会和赢得发展机会,

必然要通过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以参与国际合作。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国际社会依然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国家生存的基本逻辑还是靠自助,因而国家的利己主义仍有其合理性。

由此可以推知

A.现实的国际环境制约着国家的主权让渡

B.经济全球化必然加强国家利己主义影响

C.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

D.让渡主权参与国际合作威胁国家的生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所处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苏格拉底则处于古希腊奴隶制衰退的时期,那个时代的民主制实质上已经是暴政专制。

从二者生活的时代来看,他们面对的都是动荡不安的社会,为挽救社会危机,孔子极力通过“教育”为社会政治培养人才;

苏格拉底则通过与更多的人“说话”激励有才能的人,他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救国的良方。

虽然两位圣哲担负着共同的救国安邦的历史使命,但是何为救国安邦?

两人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当然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安邦之道。

从他们的历史使命来看,二人都是将稳定社会秩序和救国安邦当做使命。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试图通过强化传统礼制来缓和社会现有的矛盾,并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试图以此净化人们心灵,使人们理性地认识“善”,通过“做善事”来达到社会稳定。

他们关怀社会,在人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各自的道德思想,最终确定以“仁”与“善”二字为基准。

——肖雪《试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思想之比较》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礼”的原因,并分析“礼”的本质。

(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两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

(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

(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时的士兵1929——1933年危机时的失业工人

二战时被轰炸的街道

材料二

希特勒罗斯福列宁和斯大林

结合所学知识,以“危机与变革”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图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明朝前期统治中枢的变化。

(6分)

材料二由此溯至1832年议会改革,内阁在35年的党派斗争中更换了10次,其中除1841年和1859年两次更替发生在大选之后,其余8次都因内阁在议会活动中遭到惨败自动辞职,从而体现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

而在1868年以后50年中,政府变更也是10次,其中除1885年、1886年初、1892年和1905年的4次更换是因为内阁在下院失去多数自动辞职外,其余6次皆因执政党在议会大选中失败而被迫让位。

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内阁对选民负责的精神。

——阎照祥《论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

(2)概括材料二体现的英国内阁制度的原则。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权力中枢运作上的的异同。

答案

1.B材料说的是,原有的诸侯国都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产物,随其灭亡,宗族虽然还在,但此宗族与新的国君之间已经没有血缘关系,故宗族国家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领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故选B。

A是社会性质的变化,C指的是国家是否统一,D指的是政治制度,都不是政治模式。

2.C材料说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善良,只要统治者能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人们的善良本性便能保留,故选C。

A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排除B;

D是荀子的观点。

3.D从材料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

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

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

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

因此可以推断,司马迁主张政府政策应该顺应经济发展,故选D。

司马迁认为经济本身能调节物价,排除A;

司马迁主张政府政策应该顺应经济发展,排除B、C。

4.B材料体现的是,东汉以来,家族势力日益影响选官制度,出现了由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过渡的迹象,故选B。

九品中正制形成与魏晋时期,排除A;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

当时还是察举制,选官主要标准还是品德,排除D。

5.A材料说的是,宋词创作过程中,市井和文人之间相互影响,体现了宋词雅俗融合的特点,故选A。

唐诗没有体现市民倾向,排除B;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C;

材料说的是文学,不是绘画,排除D。

6.B材料说的是,明政府对朝鲜、日本等国的朝贡活动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故选B。

朝贡贸易不属于海禁范围,排除A;

此现象与C无关;

外交逐渐走向封闭,是该现象的反映,而不是该现象的原因,排除D。

7.D材料反映了洋务派的民用企业虽然规定政府只总其大纲,但实际上政府却对企业干预过多,故选D。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排除A;

材料说的是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在客观上不利于企业发展,但不是主观上的压制,排除C。

8.D从“教堂”、“洋布”、“洋火”、“避刀剑”、“避枪炮”等词句,可看出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反帝揭帖,故选D。

鸦片战争期间,人们反洋教思想并不强烈,排除A;

材料反映的斗争矛头指向的是帝国主义,排除B;

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主要是指抵制外货,排除C。

9.A题干说的是,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依然缓慢,故选A。

缠足具有地区差异,但包办婚姻就没有,排除B;

没有南北方的比较,排除C;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化虽较缓慢,但不能完全否定妇女解放,排除D。

10.B材料说的是,当时对民主革命起到极大号召作用的是“排满”,这说明当时革命者很多人都受到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故选B。

材料体现的是民族问题,不是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

C与题意不符;

清政府灭亡的根源在于其自身封建制度的腐朽,排除D。

11.C材料说的是,美国对中共的态度,在1945年4月2日前后有巨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法西斯国家败局已定,中共对于美国的价值下降,故选C。

两极格局形成与1947年,排除A;

抗战结束是在1945年8月,排除B;

在这前后中共与美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存在差异,排除D。

12.D表格反映出国家下调了基建项目和大中型项目,说明政府对前一阶段由于“左”倾思想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情况进行了调整,故选D。

当时国民经济确实不容乐观,但表格反映的是政府政策的调整,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状况,排除A;

B是进行调整的背景,排除;

当时虽进行了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排除D。

13.D材料反映的是“求同存异”原则,可推测这次会议的万隆会议,故选D。

A反映的是日内瓦会议;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会谈,排除B;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C。

14.A材料说的是,新中国建立后,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导致这些变化是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故选A。

外交因素只能说明前两个阶段,是片面的,排除B;

材料只能体现教育方针的变化,没有体现的教育的发展,排除C;

苏联影响只能反映第一个阶段,排除D。

15.B由于早期罗马商品经济不发达,交易量少,所以更加注重交易安全,因而导致早期罗马法注重形式主义,但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交易的效率,导致形式主义特征逐渐消失,故选B。

A是现象本身;

C、D与这一现象无关。

16.C材料说的是先定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的观点,强调人的行为不可能改变上帝的意志,是选民或弃民上帝早已安排,但人可以证明自己是选民或弃民,如果生活得好,即为选民。

这一思想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去追寻财富,故选C。

先定论否定教皇权威,排除A;

B不是该观念;

当时宗教改革没有反对世俗王权,排除D。

17.A由于工业革命发展,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而更加需要原料和市场,这就需要非洲人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和购买工业品,最终导致三角贸易逐渐停止,故选A。

人权观念是一个次要原因,排除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产生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D。

18.A美国独立后,由于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所以认为中央集权和暴政紧密相连,所以建立了中央权力非常弱小的邦联制国家,故选A。

三权分立、邦联制都是1787年宪法的内容,排除B、C;

D是改变该法律,建立联邦制的原因。

19.D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被引入了人类社会,故选D。

A、B说法错误;

美国的这一思想不是启蒙思想,排除C。

20.C材料说明巴黎当时工业发展有限,外省则更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法国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不成熟,故选C。

材料说明巴黎公社爆发的具有偶然性,排除A;

法国工业革命当时已经进行,排除B;

D不符题意。

21.B材料说的是,朱熹将《论语》中的“天”,直接解释为“理”,将“天”纳入理学轨道,形成天即是理,理即是天的观念,通过这种诠释,天被赋予了理学本体论的含义,故选C。

A、B过于绝对,D与题意不符。

22.D从材料所给时间,可判断当时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改革重点是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选D。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

材料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排除B;

C颠倒了因果关系,逻辑关系错误。

23.C材料反映的是,美苏逐渐从盟友转变为对手,这是由于法西斯国家失败,美苏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故选C。

两极格局形成与1955年,排除A。

B、D是次要原因。

24.A材料表明当今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生存仍主要靠自助,因而主权让渡仍不可能毫无限制,依然要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依据,故选A。

B说法绝对,且与题意不符;

材料说的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

D说法绝对且错误。

25.

(1)本质:

奴隶制的等级秩序。

原因: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象不断出现。

(2)将稳定社会和救国安邦作为使命;

重视道德的力量;

肯定人的重要性;

强调知识(教育)的作用。

(8分)

背景:

原有社会秩序(城邦制度、分封制)受到威胁;

传统道德受到冲击;

人文观念逐渐萌芽与发展;

私人讲学的兴起。

(3)价值:

他们的思想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26.示例:

在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全面危机的背景下,多国领导人尝试变革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创造了大量财富,但由于其基本矛盾的存在,其弊端也在日益显现。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贫富分化现象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在此背景下爆发。

另外,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一战、二战的爆发。

这些现象都说明资本主义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危机,变革无可避免。

20世纪以来,希特勒带领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企图用暴力打破资本主义的既有秩序。

罗斯福则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而苏联(苏俄)领导人的理想则最为高远,它要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尝试虽然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都是对资本主义面临全面危机做出的反映,都对后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12分)

27.

(1)变化: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向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提高宦官权力以牵制内阁。

(2)原则:

内阁对议会负责;

内阁与下院多数党保持一致。

(3)相同:

都有某种形式的分权;

差异:

明朝是行政权内部的分立,各部门权力都是皇权的附庸;

英国是行政、立法等权的分立,各部门权力是相互独立、彼此牵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