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339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于其独特的特点,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难解的情感,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的目光。

特别是温家宝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引用中国古典古典诗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古典诗词及其翻译。

同时,尤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界迎来新鲜空气。

这一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曾尝试将这一理论适用于翻译活动。

然而,目前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系统研究不足。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通过目前诗歌翻译流传较广的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是否在功能上等同于原始文本。

笔者将重点放在中国古典诗词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上对诗歌的翻译分析,试图说明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具体应用。

1.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具体如下:

首先,尽管许多国内外学者已经深入研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但较少的译者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并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使中国古典诗词得以更好的传播。

其次,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在16世纪第一次尝试,许多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译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与此同时,许多翻译作品相继问世。

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但他们只是单独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诗歌,很少将诗词翻译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笔者拟对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系统研究中。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古老的情感表达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内涵。

其特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1.1BeautyinMusicality音美

音乐性是古典诗词最重要的特点,诗词与古代人生活息息相关。

诗词与音乐和舞蹈密切相关的。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诗歌与舞蹈分离,但他们与音乐不容易分离。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G.W.F.Hegal曾经评论诗词的音乐性:

“Poetrymusthavemeterorrhyme,sincemeterandrhymearetheonlyprimitivepleasingflavor.Theyareevenmoreimportantthanthebeautifulpoeticimage-carryingdiction.”(G.W.F.Hegal,1825),他的话可能过分强调了诗词的音乐性,但与其他学者的意见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诗词音乐性的重要性,如朱光潜和艾青评论诗词的音乐性,前者定义诗“纯文学作品与音乐性”(朱光潜,2008),后者曾写过一书中指出:

“诗必有其乐。

”(艾青,1941年)

2.1.2RichnessinImage

意美是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诗人经常在其诗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表明诗人的情绪。

“Sinceimageryisapeculiarlyeffectivewayofevokingvividexperienceandsinceitmaybeusedbythepoettoconveyemotionandsuggestsideasaswellastocauseamentalreproductionofresponses,itisapreciousresourceofthepoet”(LaurencePerrine,1977),这是由诗人LaurencePerrine分析了诗词意象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诗人利用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常见于诗词的创作中,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诗歌。

许多美妙的诗篇也只是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表达却没有意象。

2.1.3IntensityinEmotion

在书《SoundandSense》中,Perrine曾经说过:

“Poetryisthemostcondensedandconcentratedformofliterature;

anditsaysmostinthefewestnumberofwords”(Perrine,2009)。

他分析每首诗,以历史为参考,学习古老的发音,并在诗意的单词翻译出原作者的情感。

换句话说,每一个诗人尽他最大的努力将诗词的含义表达清楚,在创造诗歌的过程中寻找最优美动听和适当的单词传达情感。

这一特点决定了诗词模式不灵活,不像其他文学形式的多变性。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喜欢使用某种诗意的情感,为了使情感的表达与日常言语不同的。

在日常讲话和其他文学形式的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明显的代词,连词,它们不会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

诗人以这种形式实现诗词的距离感和增添美感的诗句。

2.2国内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虽然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翻译界被认为是一个难啃的骨头,但很多学者和译者都投身到了翻译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中,所以许多翻译作品应运而生,从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因此,在本节中,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作品。

2.2.1著名的翻译学家及其作品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尤金·

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的美国,受到该翻译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尤为明显。

JohnBeekmanandJohnCallow在他们出版的书《TranslatingthewordofGod》(1974)中,首次提出了“idiomatictranslation”的概念。

1984年,MildredL.Larson在她的书《Meaning-BasedTranslation:

aguidetocross—languageequivalence》(1984,1998第二版)中明确指出什么是好的翻译。

事实上,她对好翻译的定义与尤金·

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的看法是一样,她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特别的概念。

在中国,金堤,(1921-)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的“等价效应”的原则,并把它应用到他的Ulysses的翻译中,他在Ulysses的翻译成功已经确认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中英文之间的文学翻译。

另一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马慧娟(1972一),在她的著名论著中《AStudyOnNida"

sTranslationTheory》(2003年),已经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研究。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系统地研究了奈达的理论,并给了它一个客观的意见,并澄清一些对奈达的理论的误解,同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她还表明,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成为中英文文学翻译的实用指南。

除了金堤和马慧娟,其他学者也作出了努力,研究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1984年,谭载喜(1953一)写了一本书——《NidaonTranslation》(1984年,1999年修订版)。

因为这本书是以中文书写的,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翻译界更加的通俗易懂。

他们试图以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如技术翻译,广告翻译,电影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等......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探索丰富了我们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理论的认识,并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见解。

至于诗歌翻译的领域,也有一些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古典诗词的翻译,如《论意象与意蕴的中国古典诗歌》(冷靖,2007年),《浅谈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翻译中英文诗词》(杜野,2003年),《“形式对等”在中国诗歌翻译》(金春生,2007)等等。

然而,这些研究都过于笼统,感性,因为他们只研究诗歌翻译对等功能在韵律、风格上,还是在意境的某一方面的应用研究。

因此,本文拟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系统研究。

2.2.2重要的翻译学派

美国诗人和翻译家罗伯特·

佩恩曾谈到中国古典诗词,他认为自从开始写诗,中国一直把诗歌作为其文化的最好的花朵(王姬,2008),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是很有价值的,将中国古典诗词这朵花介绍给外国读者是翻译学者的重要任务。

几个世纪以来,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翻译工作,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并总结成册,增加了翻译作品的问世。

很多杰出的翻译者和学者都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因为不同的字结构和语法,英译版本的诗词是不可能保持每一行中的同样数量单词,并将原诗词翻译出原汁原味。

因此,大部分的翻译家在诗词的意义和原诗的韵味上下工夫。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著名学者,根据翻译的建议和翻译作品的形式,翻译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派别,Metrical派,Prose派和Imitation派。

因此,在本节中简要介绍以上三种学派。

2.2.2.1Metrical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韵律在诗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Metrical派的译者和学者专注于原诗的韵律。

虽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他们还是很难将原始的韵律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他们认为,翻译就会失去韵律的美,脱离原诗的韵律,但原诗歌押韵格式必须保留。

他们强调诗歌的韵律要素和将中国古诗翻译成有节奏、有韵律的英文诗词。

在西方国家,JamesLeague,英国著名学者,可以看作是Metrical派的第一个代表,他的作品在中国作品中是Metrical派的代表。

除了他,Metrical派还包括H.A.Giles《ChinesePoetryinEnglishVerseandGemsofChineseLiterature》andW.J.BFletcher《GemsofChineseVerseTranslatedintoEnglishVerseandMoreGemsofChinesePoetry》。

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翻译为押韵诗句,才能保持原诗的韵律。

在中国,许多中国学者是这一建议的支持者。

许渊冲,刘艟得和翁贤良是最值得推荐的。

许教授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他宣称,译者应尽量保持这“三美”,最大程度的保持诗歌“三美”进行诗歌的翻译。

他强调,一首诗的美感,必须对原诗的意义和形式加以考虑。

基于严复(1897)“信,达,雅”,刘涌得(1971)提出的“信,达,切”,他提出,诗歌之美在于诗的意、音、形。

翻译工作者必须努力争取再现原始诗词的美,要达到这个目的,他(或她)首先应该保留了原诗词的意义和意境,应尽量对他(或她)最好使译文有一定的形式,韵律和意境。

一般来说,Metrical派强调的是翻译的美感。

因此,Metrical派的译者对其翻译的作品想重建诗词的韵律结构,向西方读者显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由于译者只是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对诗词的意义的转移受到阻碍。

2.2.2.2Prose派

与Metrical派不同的是,Prose派把重点放在了诗词的意义传递。

大多数中国古诗词翻译的都属于Prose派。

根据他们的建议,麻烦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果译者想保留原诗歌的韵律和形式,意义的渲染会受到干扰。

当与目标语言的韵律和意义冲突,这所学校的译者将牺牲韵律,选择保持原来的诗的意思。

他们往往会选择自由诗或散文诗作为他们的翻译形式。

在西方国家,阿瑟·

韦利,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之一,是Prose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是丰富而有见地的,他认为美国读者真正关心的中国古诗词是原来的诗的意思。

如果一直保持翻译诗词韵律,诗词的意义的渲染将被阻止。

因此,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意义的转移将永远是第一位,而韵律,是可有可无的。

有了这个想法,他出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几个翻译作品,他们都属于自由诗或散文。

除了阿瑟·

韦利,Prose派还包括KennethRexroth和AngusCharlesGraham.。

其翻译的作品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个命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在中国,Prose派也被许多中国学者推崇。

翁贤良是最值得推荐的。

翁认为,诗歌的本质不在于修辞,故事和形式,只要译者能重现原来的诗歌形象,他们没有必要模仿原诗歌的句法韵律。

在他的书《比较与翻译》中,汪榕培介绍了他的翻译思想,他认为,中国的古诗词的翻译应该是“逼真和传达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好的翻译应该主要传达原诗词的基本思路以及栩栩如生还原原诗词的思想并在原诗的基础更加完善。

如果原来的诗的思想被破坏,及时格式形式上的译文逼真也是不好的。

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历史,Prose派的学者形成主流,而他们的作品也已被国内外大多数读者接受并受到赞赏。

2.2.2.3Imitation派

Imitation派的译者强调原来的诗歌整体感和意境美。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了作者在通过构建相关的或隐含的意境时保留的思维,它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

因此,Imitation派的译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注重成功传输这些意境,从而使英语读者可以体会到原来的诗歌意境。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译者通常保持体现在原诗的意境。

在某些情况下,原有的诗歌一些意境甚至被省略,以避免文化误解。

此外,Imitation派的译者对待韵律形式和原来的诗作为代表意境的障碍时,他们通常会忽视他们。

庞德,美国意象派的著名学者,是Imitation派的主要代表。

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发表于1915年,这本书中翻译的诗一直在被模仿。

在中国,大部分的诗译者属于Metrical派和Prose派,所以Imitation派在中国的代表,在此不作讨论。

2.2.3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中国和西方翻译理论是在翻译实践中的巨大努力,展示了中国和西方学者的哲学智慧的结果。

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历史,许多国内外学者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实践,其中一些为更好的翻译建议做了许多工作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W.J.BFetcher,HerbertAllenGiles,EzraPound,AutherWaley,许渊冲,闻响亮,顾正琨,杨咸。

信、实是中国学者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核心,认为翻译古典诗词应始终立足于这个规则。

在中国诗歌翻译中有几个缺点,:

一个是缺乏明确的阐述,这些理论都是通过翻译某种类型的诗歌实践中发展得出的,而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他们忽视了详细的解释的重要性,并在一些具体的想法他们无法确定是否应当如此。

二是是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这些理论往往是分散的,即使有人编译成一本书,他们仍然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

一个彻底的翻译理论重点应该不仅是原则,还应该有策略和技巧。

虽然西方理论家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翻译,但他们克服不了中国理论的不足之处,我们不能说他们是更适用,有效地引导古典诗歌的翻译。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文学翻译的,而文学翻译是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活动更多的思考。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义含义,译者是参与这一过程语言的转换的重要参与者。

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

当进行涉及中文语言翻译活动时,我们不能忽视中文的语言规则和语言美感。

大多数理论家并没有考虑到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引用他们的理论应用于古典诗词的翻译中。

第三章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3.1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的概念并不是横空出世。

它提出后,又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

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奈达制定了较为完整且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西方国家,翻译理论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传统时期,也被称为预语言学期。

在传统时期,翻译理论是基于译者的翻译实践。

译者投身到翻译方法的寻找和翻译的标准的制定上。

奈达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发现现有的传统翻译理论的问题,并谈到了传统翻译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根本区别是两套相互冲突的“极”:

(1)文字与自由翻译;

(2)强调形式与内容上的关联性。

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奈达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1964年,尤金·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没有理论一诞生便是成熟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不例外。

功能对等也经历了多次修订。

功能对等首次出现是以“动态对等”的概念出现的,译者应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在奈达的理论,动态对等翻译可以定义如下:

“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在这个定义中,奈达强调,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优先于形式。

然而,这句话引起很多误解。

因此,奈达改了名字,并在他的书《FromOneLanguagetoAnother》,在《<

圣经>

翻译》(1986)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便由此应运而生。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若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的原则,便能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3.2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基础

首先,“功能对等”是相对的对等。

这里的“对等”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全等”,不能理解为“绝对等值”。

“功能对等”是信息传递的对等,不能因为翻译达不到语言层面上的“全等”就对“功能对等”加以封杀。

其次,“功能对等”是功能上的对等。

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以文本为中心的。

奈达认为,对翻译进行评估时,不应该只比较两种文本,还应将译语读者的反应与原语读者的反应进行比较。

如果他们的反应大体相同,那么,该翻译被认为达到了“动态对等”的目标。

表面上看,动态对等注重译文与原文读者达到同等阅读效果的“动态关系”,似乎是以读者为中心,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文本为中心的。

这一点可以通过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得到证明:

“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

奈达认为“再现原语信息”是译者首要的任务,“Todoanythingelseisessentiallyfalsetoone’staskasatranslator.”“equivalent”强调了再现原语信息的重要性。

“natural”强调的是译语信息。

“closest”要求译语文本用最切近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实际上,“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是奈达对“动态对等”下的另一个定义。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奈达强调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但仍然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他的读者反应论实际上是以文本为中心的。

吕俊教授也认为,多年来,人们为翻译制定了不少“标准”,虽然它们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其实质基本相同,都是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追求译文在意义上与原文的一致性。

只是“等效论”似乎不明显。

“但实质上,等效论仍是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

因为等效论的所谓‘等同效果’、‘等同反应’仍然蕴涵了一个前提,即译文文本必须在意义和功能上与原文文本相同,显然,“功能对等”的读者反应论与“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功能对等”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上呢?

奈达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

让我们随着奈达翻译思想的发展来剖析动态对等原则建构的理论基础。

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第一个主要阶段。

奈达本身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现代语言学家,在美国语言学界有很高的地位。

他成功地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

他从语言的本质入手,揭示了翻译中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他运用语义学理论,尤其是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词汇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他把乔姆斯基的核心句理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加以改造,创设了一种较为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描述模式——“表层一深层一转换一深层一表层”。

提出了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