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22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照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抽取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获“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孤独之旅》就选自这部作品。

C.“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

“豆蔻”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及笈”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

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7.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塑造了一些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如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丢失“生辰纲”,被逼上梁山。

B.《西游记》构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塑造了一群神话人物,其中“单打二龙山”“三打白骨精”等情节也很受读者喜欢。

C.乔纳森·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奇遇。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身负重伤,双目失明,身体瘫痪,但仍以顽强意志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未完成作品就去世了。

8.日常交际要注重礼貌用语,选用恰当措辞。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

“找我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

B.明明晨练时遇见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

“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C.张强遇到困难求助领导时,他说:

“请您务必帮忙,一定要帮我度过难关!

D.芳芳送给婷婷一件生日礼物,婷婷说:

“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

9.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民间常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多指“只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②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帐的,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

③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豪不差”。

④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⑤在北京东岳庙内挂着两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公正严明。

A.②①③⑤④B.④②③①⑤C.②③⑤④①D.④③⑤①②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书卷长留伴一生”。

书简翰墨的馨香,总能滋润干渴的心田,拂去灵魂的浮躁,撇除精神的泡沫。

  ②然而,当白纸黑字变为虚拟数字,当实体书籍容身数码屏幕,读屏与读书的“华山论剑”,总是会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如期上演。

有的人认为,数字化乃是大势所趋,读屏不但无可厚非,还能开阔个人眼界、填平信息鸿沟。

相反,有的人则笃定,数字阅读助长了碎片化、片段式阅读,也容易让人丧失专注力。

争论一再出现,似乎意味着,读书与读屏生来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

  ③其实不然。

回望人类阅读历史,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阅读方式,本来就是处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之中。

书籍的数字化,不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开卷有益。

君不见,数码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书籍成为“标配”,不是让阅读更加方便了吗在地铁公交上,通过数字阅读,对知识的点滴汲取,不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吗“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又有何不可

  ④事实上,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批评,与其说是对阅读形式的责难,毋宁说是对阅读内容的不满。

数字化让阅读更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传播无效信息、庸俗信息的“潘多拉魔盒”。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沉浸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自然很难让信息沉淀下来,成为思想的养料;

钟情于娱乐至死,甚至是低俗不堪的网络内容,难免会让自己的灵魂染上低级趣味;

习惯于“快餐式”信息,更是只会给自己留下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说到底,阅读无关形式,根本乃在于内容。

  ⑤阅读,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

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是不值得读。

而这,恐怕才是读屏与读书之争的关键点所在。

其实,书本身是有分量的。

只不过,书的分量从来都不体现在纸张的厚薄、墨色的浓淡,而体现在内容的深浅、品格的高下。

当前,数字阅读还没有完全摆脱掉“碎片化”“肤浅化”的标签,这需要我们推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助力新旧媒体形态融合发展,为数字阅读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⑥宋代大儒朱熹曾如此诠释读书之法:

“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事实上,只有自己挑选的书籍和内容本身有分量,“深阅读”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展开。

在这个意义上,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

坚守这一点,恐怕比争论该不该读屏,意义重要得多。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2日第11版,陈凌作)

10.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B.阅读无关形式,根本在于内容。

C.阅读关乎人的精神趣味。

D.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

11.下列有关“数字阅读”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既指文字载体的数字化,也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B.数字阅读会给忙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阅读便利,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

C.数字阅读难以让信息沉淀下来,会让灵魂染上低级趣味,使人产生虚幻的阅读假象。

D.数字阅读需要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来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式,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诗意,阐释了书籍对人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作者通过列举正反两种观点,来阐明读书与读屏生来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C.第⑥段引用朱熹的话阐明了读书要讲究方法,即专心致志,虚心研读,反复赏玩。

D.本文从读书与读屏的争论谈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

交往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

询问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再:

又一次

D.腰白玉之环腰:

腰佩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年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

B.“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默写(共10分)

16.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0分,每小题1分)

(1)逝者如斯夫,。

(《论语·

子罕》)

(2),君子好逑。

(《诗经·

关雎》)

(3)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共看明月应垂泪,。

(白居易《望月有感》)

(6),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7)须晴日,看红妆素裹,。

(毛泽东《沁园春·

雪》)

(8)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9)《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一句是:

(10)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分别含有“山”“水”的完整的古诗词句:

,。

五、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18题。

(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7.“沙场秋点兵”与“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18.“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

(8分)

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

“骤③战而骤胜。

”武侯曰:

“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

“骤战则民罢④,骤胜则主骄。

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骄则恣,恣则极物;

罢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

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⑤于干隧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

统治百姓。

②审:

弄明白。

③骤:

屡次。

④罢:

通“疲”,疲乏。

⑤殁:

死。

⑥干隧:

地名。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爱利以安之(2分)

(2)其独以亡,何故(2分)

20.依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吴国最终灭亡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17分)

槐花开了

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

一到花开的季节,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

盛开着的,似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微风轻拂之下,颤颤巍巍;

尚未开放的,像是婴儿的小脚丫,肉乎乎的,细腻白嫩中泛着柔光,在碧绿的槐叶衬托下,显得格外漂亮。

古人对于槐花的描述,多有伤感。

比如张籍的“街北槐花傍马垂”,朱庆馀的“绿槐花堕御沟边”,子兰的“满地槐花乱草生”,里面都满含凄清之意,而白居易的“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更使人徒增凄凉。

反观现在,那古人笔下的槐花,又哪里比得上眼前的清香莹润、柔情满怀呢

槐花并不陌生。

男人少年时,家境不好,槐花就成为少有的美食。

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扛一根绑着镰刀的长长的竹竿,去割槐花。

刚摘下来的槐花甜甜的,你拿一串,我抢一把,嚼在嘴里满口香甜。

捋一小篮儿,母亲下地回家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滴,拌面,蒸上,出锅,加点蒜泥,再滴上几滴香油,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餐。

槐花,在那个衣食尚不丰盈的年代里,在那种青黄不接的季节里,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母亲病了,医生对男人说吃槐花蜜能补养身体。

于是,夫妻俩趁周末去找那些放蜂人,想买些纯正自然的带回家里。

养蜂人追着花香,追着蜂迹。

在那槐花盛开的地方扎起帐篷,大桶小桶里装满了晶莹透明的槐花蜜。

“有上好的槐花蜜吗”

“有,你们来的可正是时候。

“真的假的你莫要骗我,我可是买来给母亲治病的。

“放心吧,你瞧瞧今年的槐花朵儿多大。

”放蜂人开始找瓶子装蜜。

男人拿起瓶子,透明略带有微黄的蜂蜜上竟然浮着黑色的斑点。

“蜜蜂”女人嘀咕道,语调中有点同情伤感,“竟葬身于自己千辛万苦酿成的蜜池中。

“呀,你怎么灌进去了一只蜜蜂。

”男人对放蜂人说。

放蜂人一瞧,真是,倒出来重新灌。

这时,一只蜜蜂被蜜诱惑了过来,竟然不顾一切扑向了蜜瀑,顺着蜜流进了瓶子,在蜜湖里挣扎着。

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回桶里,取下挂在门框上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

蜜蜂还活着,但还粘在网兜上,翅膀颤抖着。

“这只蜜蜂活不了了吧”男人说。

女人不言,用手轻轻去拉蜜蜂的翅膀,企图将它从蜜的沼泽里拽出来。

一点一点地,好像自己的孩子陷进沼泽里,不顾一切小心翼翼地救他,蜜蜂脱离了蜜淖。

女人迅速地收回手,只见蜜蜂已慢悠悠地飞起来了。

女人将手指紧紧咬住,啊,她被蜂蛰了,竟没有出声,脸上抽搐了一下,红了;

俄顷,额头渗出汗,脸白了。

男人看到,心疼地问:

“被蛰了吧”

“没事,小时候读杨朔的《荔枝蜜》我就挺喜欢蜜蜂,不是不得已,这小生灵不会蜇人的。

这次为了活命,才不小心蛰了我,不过这一蛰它可真的没命了。

回家的路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很是诱人。

槐花开了!

淡淡的洁白,淡淡的清香。

蜜蜂轻轻飞舞,那嗡嗡嘤嘤的声音是蜜蜂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吧!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6年4月19日,荆北作,有删改)

21.第四自然段有关槐花的回忆,写了哪几个具体情景请简要概括。

(3分)

22.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6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3.第三自然段引用描述槐花的古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24.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六、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感谢有你,让我得到了更多,更多……

这段文字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感谢你给了我更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1.B(A.戏谑xuè

,C.扣人心弦xiá

n,D.蓬蒿hāo)

2.D(A.根深蒂固,B.慰藉,C.不可理喻)

3.A(B.反应:

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此处应为“反映”。

C.别有用心:

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应为“别出心裁”。

D.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此处语义重复。

4.D(A.冒号改为逗号,B.问号应放在句末,C.分号改为逗号)

5.A(B.“几个”指代不明确,既指学校,也可指校长,产生歧义;

C.“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

D.语序不当,后两个分句应互换。

6.C(C.中“及笈”指古代女子)

7.C(A.丢失“生辰纲”的是杨志;

B.“单打二龙山”是《水浒传》中的情节;

D.保尔•柯察金完成了这部中篇小说,结局中他并未去世。

8.B(A.对老师不礼貌;

C.“务必、一定”语气太强硬;

D.“笑纳”用于请别人收下礼物。

9.A(②句为总领句,引出算盘的象征意义;

①谈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

③“除了……以外”紧承①,谈“出入平衡,分豪不差”的象征义,⑤举例说明③;

④总结上文。

10.D(其他三项均是对原文局部内容的概括。

11.C(原文是说“沉浸于……钟情于……习惯于……”,是特定的情况产生的不良影响。

12.B(“读书与读屏生来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不是作者要论证的观点。

13.C(再:

两次)

14.A(以:

均为连词,来;

B.之:

前句为代词,指代抄书;

后句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虽:

前句为连词,虽然;

后句为连词,即使。

D.其:

前句为代词,他们的;

后句为代词,那。

15.B(“有自卑心理”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共10分,每小题1分)

16.

(1)不舍昼夜

(2)窈窕淑女(3)沉鳞竞跃(4)晨兴理荒秽(5)一夜乡心五处同(6)浊酒一杯家万里(7)分外妖娆(8)便引诗情到碧霄(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示例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示例二: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示例三: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10分。

每小题1分,错一处该题不得分。

五、(共30分)

(一)(5分)

17.前句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后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分。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8.引用“的卢”马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了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

[3分。

答出手法“侧面(或衬托)得1分,“战斗的激烈”得1分,“英勇无畏”得1分。

意思对即可。

(二)(8分)

19.

(1)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2分。

爱利:

用爱和利;

安:

使……安定;

之:

百姓;

每处分,句意分。

(2)吴国偏偏因此灭亡,什么原因呢[2分。

其:

吴国;

以:

以(之),因此;

亡:

灭亡;

故:

原因。

每点分。

20.

(1)吴国屡战致使百姓疲惫而生怨恨;

(2)屡胜致使吴王骄傲放纵,不以仁爱治国,最终亡国。

(4分。

每点2分,只答“屡战屡胜”得1分,用原文的话回答不得分。

译文:

古代统治百姓的人,用仁和义来治理百姓,用爱和利来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来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

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他们对人和事弄明白了。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

“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

“是因为屡战屡胜。

”武侯说:

“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偏偏因此灭亡,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

“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

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选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

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

君主和百姓都达到极点,吴国灭亡还算晚了呢。

这就是夫差在干隧自杀的原因。

(三)(17分)

21.

(1)伙伴们一起割槐花。

(2)伙伴们争吃槐花。

(3)母亲做槐花饭。

(3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

(1)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突出了槐树竞相开花的情态,(1分)写出了槐花的繁盛和清香。

(1分)(3分。

(2)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女人急切救蜜蜂的过程,(1分)充分表现了她的善良和爱心。

23.引用古诗写出古人对槐花多含伤感(凄清或凄凉)之情,(1分)通过古今对比(衬托),(1分)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清香莹润、柔情满怀,(1分)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分)(4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

(1)对槐花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

(2)对母亲的孝敬;

(3)夫妻间的关爱;

(4)对善良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的关爱;

(5)对儿时经历的怀念;

(6)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六、(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