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共2课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共2课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共2课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姥姥哄老太太开个心儿。
小结:
豪奢贵族,诗书之家,这些太太小姐们平时或者诗情画意或者循规蹈矩的生活,因刘姥姥的到来而有了别样的体验。
我们赶紧跟着去看看,这场笑剧到底好不好笑。
二、聚焦细节:
多角度“寻开心”
1.这场笑剧演出效果如何?
何以见得?
提示:
梳理文中多次众人“笑”的场景和细节。
2.玩味课文中的“笑”的场景,尤其是第7段,旁批说:
“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
”
明确:
(1)妙在展示了人物的层次和类别。
对众人的笑从无法克制到克制进行层次划分,大致为三层。
第一层是桌边吃饭的包括喝茶的薛姨妈等各种笑翻了的举动,以彻底放松、难以克制为特征。
第二层是在旁边站着伺候的丫鬟婆子,她们也都笑得弯腰屈背,不同的是,她们有的躲到外面蹲下去笑,有的忍住笑上前给主人换弄脏的衣服,这样的退出和上前行为,多少显示了一些笑与克制的兼而有之。
第三层就是王熙凤和鸳鸯两人,能够努力克制自己,忍住不笑,继续着这幕喜剧的“导演”工作。
(2)妙在初步展示了众人不一的性格特点。
比如林黛玉体弱多病,经不起大喜大悲的折腾,所以容易笑岔气。
而长辈贾母和王夫人都知道是王熙凤等在搞鬼,本来都可以来数落她,只不过贾母首先顾及的是滚到她怀里的宝玉,当然自己也处在大笑的剧烈震荡中,还来不及数落王熙凤,等缓过一阵后,才来笑骂凤丫头这个“促狭鬼”;
王夫人则是笑得想说而说不出来。
再比如,同样是依靠老人,贾宝玉是滚到贾母的怀里,而惜春是拉着奶母叫揉揉肠子。
两人动作幅度、闹出动静的差异,还是跟各自的性格、地位有一定关系。
(提示:
类似的分析点到即可,不能绝对化,更不能完全用人物固有的性格来倒推人物的行为,甚至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加以坐实。
)
(3)妙在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在这波大笑的人员当中,没有写到薛宝钗和贾迎春。
她们明明身处现场,作者为何一笔不提?
薛宝钗是冷美人,而且一直以庄重大度见长,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
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面对这样恶作剧式的玩笑,她完全可能出于一种兴趣上的抵触而不笑,这样才能够体现她的层次与品味。
贾迎春是一个对生活稍显迟钝的人,林黛玉进荣国府时就介绍道: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她是一个能在“抄检大观园”时静静地阅读《太上感应篇》的人,作品中鲜少有写她发自内心的笑。
如果说薛宝钗可能是自觉不笑的话,那么贾迎春就是不懂得笑,这个场面尽管有趣得很,但也并不是她能够理解与感受的。
此处让学生稍作想象,以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不必定论。
3.这场笑剧为何这么好笑?
(1)凤姐和鸳鸯设计巧妙且配合默契。
无论是让刘姥姥饭前致辞还是用金筷子夹鸽子蛋,都是融在宴席上的自然流程,没有溢出吃饭这个主干情节而进行额外加戏的策划,没有吊足旁人的心理期待,且众人中只有凤姐、鸳鸯和李纨知道,保密工作做得好,所以众人才会措手不及,又忍俊不禁。
其次凤姐洞察人性,她了解刘姥姥的阶层,深知刘姥姥此行目的,她料定无论她怎样要求刘姥姥,都不会被拒绝,这是凤姐的精明与傲慢,也是穷人的辛酸和卑微。
(2)这一场笑剧的成功,刘姥姥功不可没。
请你用第二人称,当面夸一夸刘姥姥的演技。
①刘姥姥,表演的最高境界是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
你本色出演,真挚自然,不矫情;
面对贾府贵族太太小姐,不怯场不局促;
即使全体笑趴,你仍旧把持得当,不笑场,好样的!
②刘姥姥,你是用生命在演出,因为你知道演好了,家里的几年温饱就不在话下,强烈的动机激发出你强烈的表演热情;
你也是在用真我演出,看到滚在地上的鸽子蛋,你心疼内疚: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
看到金筷子换上银筷子,你真心感慨:
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你不为富贵所惑,不妒恨,你淳朴、惜物,守本色,人品即戏品。
③刘姥姥,你幽默且智慧。
你七十多岁的高龄,放下身段,“老牛”“老母猪”,自我丑化又恰如其分,因为你在为自己接下来酣畅地“吃”铺垫;
你说自己没见过鸽子蛋,你说自家吃的菜是砒霜,你说的也都是实话,因为你知道,这家贵族太太和小姐是不懂的,她们只是觉得新鲜和好玩,但未必会觉得心疼和怜悯。
注意了,哪怕是苦难,也不是去哭诉和乞讨,这样会惹人讨厌,可是把她们逗乐了,反而会得到施舍。
刘姥姥,你是有大智慧的。
同学们的理解很有深度,但是也不排除刘姥姥有谙于世故、圆滑精明的一面。
网络上有句人生感慨:
年少不懂刘姥姥,读懂已是中年妇。
有的人物是需要我们自己有了故事后才能更深切地懂得的。
刘姥姥跟贾府的渊源,有来路也有后续,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读完你对刘姥姥的理解恐怕会深刻很多。
(3)众人心理上舒展与松弛。
应该说,《红楼梦》前半部分,组局玩乐是贾府后院的日常。
贾府命运由盛转衰之前,基调整体偏于轻快,而这次刘姥姥的造访,更是让大家从礼仪和规矩中暂时解脱出来,由上而下,完全松弛。
繁文每节、等级身份、算计筹谋、烦恼不快,都可以在这一刻完全不想,暂时完全抛却脑后。
快乐是具有传染性的,这样的氛围让笑剧的效果达到了高潮。
三、总结
贾府饭桌上精心导演的一场笑剧,可谓展现人间百态,那么这场笑剧的幕后导演到底是谁呢?
我们留下一个悬念,下节课继续探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了一场笑剧,深人剖析了导致笑剧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
二、争鸣思辨:
谁是真正导演
1.回顾上节课一开始,同学们概括故事情节时,我们发现对于同一个故事,有两种不同的表述,这个不同很有意思:
·
你们认为,在这场笑剧中,刘姥姥和凤姐,谁才是真正的导演?
同学们可自选立场,展开课堂辩论。
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双方的动机和目的出发,到底谁在被取笑,到底谁在被捉弄?
从风姐的角度,她首先提出要“取笑”刘姥姥,并且设计了具体的情节,掌控着全局,达到了让老祖宗开心的效果,赢得了贾母的欢心,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贾府掌权的地位;
从刘姥姥的角度来看,她善于察言观色,领悟到精神后,自加戏码,设计台词和动作,出色地完成了风姐交待的任务,且达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满载而归。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不知自己到头来反遭他人算计。
刘姥姥拙朴卑微,却也世事洞明。
人生在世,活成真正的“明白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刘姥姥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这样的“明白人”。
2.其实幕后真正的导演是作者曹雪芹。
在全书中刘姥姥前后进贾府三次,那么结合本文来看,曹雪芹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跟贾府阶层悬殊、关系疏离的乡下人进贾府呢?
或者说为什么要塑造出刘姥姥这个角色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相关回目(可课件出示),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
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39回,刘姥姥信口开河;
第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第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从篇幅上看,第6回、第40回、第41回三大整回,以及第39回后半回、第42回前半回、第113回前半回、第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从本文来看,可从“陌生化”视角考虑,即通过刘姥姥的“看”,细致展示贾府世家奢靡的豪门生活,从住、行、吃等方面体现贫富悬殊的落差。
尽管之前“林黛玉进贾府”已从林黛玉的视角表现了贾府的格局和气派,但多少是带有同质化的,孙绍振教授认为,林黛玉进贾府的新异感则带着贵族的自尊和警惕。
曹雪芹显然觉得才气还没有用够,让刘姥姥进贾府,则是换一种性质不同的视角,以贫苦百姓卑微的新异感来看荣国府。
探讨到这一点后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全书,从而深入了解作者塑造刘姥姥这一形象在情节和主题上的用意。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节选小文,管窥到世家钜族的显贵、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世态人情。
而《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也已经向你发出了邀约,刘姥姥后来会怎样?
贾府的后来会怎样?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希望同学们阅读《红楼梦》,相信你会踏上一段精彩的阅读之旅。
四、作业布置
细读《红楼梦》中有关刘姥姥的片段,加强对刘姥姥这一形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刘姥姥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
24刘姥姥进大观园
效果如何
“笑”剧为何好笑
谁是导演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正音。
3.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使人站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
三、理清层次
(1)按照课文气势起伏,师生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三段。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7)激昂的腰鼓。
三(18~20)静寂的腰鼓。
(3)迅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
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板书: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也串起了此次腰鼓的表演。
想想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四、学习“腰鼓表演前”的文字
1.看,精彩的腰鼓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
(指名读)
2.找出描写后生的句子,重点理解的句子: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理解“茂腾腾”即沸腾着生命的活力。
(2)“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从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3.为什么表演前竟如此的安静?
(理解这是以静衬动,为下文蓄势)
4.小结:
是啊,这就好像在聆听一场音乐会之前,指挥示意准备开始,演奏者都一切就绪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会翘首以待,渴望听到最为优美的音乐。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腰鼓表演后”的文字
1.课文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可以用“静”这个字来形容。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
2.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静?
朗读,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3.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4.思考:
这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第二课时
一、词语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塞腰鼓》,谁来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出示一组词语复习安塞腰鼓的风采。
二、学习课文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
1.让我们再一次踏上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吧!
(播放录像。
2.说说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
(学生自由表达。
3.放声朗读课文5~8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舞蹈火烈)
4.交流: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说出喜欢的理由。
(指导孩子多角度品味语言。
5.是呀,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震撼了整个世界呀,难怪作者会脱口而出:
(出示:
)学生齐读。
6.总结读书方法: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抓关键词语、善联系生活、品表现手法读懂了5到8自然段。
其实体会句子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板书: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文字。
(二)聆听“激越的鼓声”:
1.安塞腰鼓的表演激动人心,摄人心魄。
听,鼓声又响起来了!
(范读)
2.你听到些什么?
鼓声隆隆)
3.仅仅只有我们听到了这些声音吗,还有谁也听到了?
4.引读。
5.想像说话。
6.真想发自内心大喊一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
”(出示:
(三)感受“安塞腰鼓给与的启示和联想”:
1.安塞腰鼓给我们带来了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耳畔响起的是激越的鼓声,那么,它还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和联想呢?
请同学们默读12~17自然段,画出深有感触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2.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12自然段:
(相机出示)。
(1)自由交流句子谈体会。
(2)这段话是在写击鼓的后生搏击。
后生搏击)
(3)体会“搏击”的深层含义。
a把“搏击”换成“敲击”行不行?
(点击突显三个搏击)
b通过黄土高原图片感受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
(出示黄土高原图片)
c想想后生们还在与什么搏击?
d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
“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
”(出示)
(4)作者又一次发自内心地赞美——(好一个黄土高原!
*预设第15自然段:
学生说完批注后,师小结:
这是安塞腰鼓以完美的形式吸引人。
*预设第17自然段:
(1)交流写的批注。
师小结:
这是安塞腰鼓以强烈的激情打动人。
(2)这鼓声愈捶愈烈!
从这隆隆的鼓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3)让我们高诵吧!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3.指导背诵第十二自然段。
(1)你们觉得哪一小节的背诵最具有挑战性?
你们有好的背诵点子吗?
(2)学生自由练背。
(3)检查背书情况。
三、总结升华
1.出示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称赞安塞腰鼓的话。
齐读。
2.为“安塞腰鼓”品牌做宣传,拟一则广告词。
3.让我们时刻珍藏这样一种信念:
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