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6136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建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特征已经形成,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唐:

斗拱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与后来的样式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然比较简单。

(3)宋:

斗拱发展到宋代被认为是已经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

(4)明清:

元起斗拱的尺度渐变小,明清时斗拱的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了差别。

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强。

##斗拱因位置的不同,因而名字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1)柱头科(柱头铺作),位于檐柱之上,是承托屋面重量的主体。

(2)平身科(补间铺作),位于两柱子之间的额枋上,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3)角科(转角铺作),位于角柱之上,支承角梁和屋角。

##斗拱的构件:

(1)斗:

拱与昂支座上的垫块;

(2)拱:

位于坐斗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3)昂:

斜向的悬臂梁,作用与拱类似。

##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

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

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

间:

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空间。

真实:

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

有机:

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

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其他:

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中国古典建筑常以群体组合见常,特别擅长利用院落的组合手法,以达到各类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目标。

院落式有房屋、走廊、围墙组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空间。

A.院落的围合方式:

(1)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围墙围合;

(2)在住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常称为“廊院”;

(3)在住房前东西两侧各键一座厢房,前设院门和院墙,称为“三合院”,若在前院再建倒座,则称为“四合院”。

B.中国建筑群艺术手法:

沿一条轴线纵向不知一系列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不同的环境气氛,使人们在经过这些院落和建筑后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拜,或肃穆。

对于一座大型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形成三至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基本单位仍然是院落。

 

第一章 

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三~五节 

封建社会建筑

##A.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汉: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力发展促进建筑生产的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a.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b.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构架已经形成。

c.斗拱已经普遍使用,虽然形式很不统一,但是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而承托向外挑出的屋檐。

(2)三国、晋、南北朝:

由于佛教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佛塔、佛寺、石窟。

B.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隋唐: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a.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b.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c.木构架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d.建筑的艺术加工真实、成熟,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

e.斗拱的结构技能极其鲜明。

f.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

g.设计与施工有了进一步发展。

(2)宋:

两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是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潮。

a.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

b.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

c.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d.建筑色彩和装修有了很大的发展。

e.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f.园林兴盛。

C.封建社会后期:

(1)元:

元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处于发展迟缓的状态,建筑也发展缓慢,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木构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明显逊于两宋时期。

主要表现在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架被简化。

(2)明:

明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

a.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b.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性的定型的木构架。

c.管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

d.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少,梁柱的整体性加强。

e.砖已经普及到民居砌墙。

f.琉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广泛。

(3)清:

建筑大体上抄袭明代。

a.提高群体水平。

b.简化单体设计。

c.提高装修设计水平。

d.砖石建筑未有突破性发展。

e.建筑技术仍有所创新。

f.住宅建筑百花齐放,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园林达到极盛时期。

第二章 

城市建筑

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三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A.第一阶段:

城市的初生时期,城墙用夯土技术比较原始。

城市各要素散漫而无序地分布,中间有大片的空地相隔。

居民区按照氏族的关系聚居,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B.第二阶段:

里坊制的确立时期,城市被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和市,里作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被纳入定时启闭的市当中,里和市都围以高墙。

统治者的宫廷和官署位于全城最有利的位置,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全城实行夜禁。

这个时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C.第三阶段: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城市呈长方形,城市作规划严整地棋盘式分割。

统治者的宫殿位于城北居中的位置。

居民和市场纳入到组成棋盘格的“里”中。

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而且城市规模壮观。

D.第四阶段:

开放街市时期,宋起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宣告了沿用1500年的里坊制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街市。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住宅的类型:

(1)木构架抬梁、穿斗和混合式;

(2)竹木构架干阑式;

(3)木构井干式;

(4)砖墙称重式;

(5)碉楼;

(6)土楼;

(7)窑洞;

(8)阿以旺;

(9)毡包;

木构井干式: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

砖墙称重式:

砖墙承重的住宅普及形成了山墙式住宅

碉楼:

碉楼是用砖石砌成的碉堡式的房屋,非常坚固,内部有三四层楼,平顶,窗户小,有很好的防御性,流行于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四川羌族地区。

碉楼特点是平面呈方形,用石墙或者土筑墙与纵向排列的木柱、密肋梁组成承重的结构系统。

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地区常见的一种住宅,平屋顶,土木结构,带外廊。

所谓的“阿以旺”是指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天窗高出屋顶40-80CM。

第二节 

实例

##北京四合院特点: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倒座为会客厅,客房,院大门咋整个院子的东南角,靠近大门多一间主要作为门房和男仆的居室。

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的小院内设有厕所。

内院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联系,内院正北是正房,又称北房和北屋。

它是全院规模最大的建筑,供长辈居住。

正房的左右两侧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

内院东西两侧的房屋为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

由耳房和东西厢房山墙构成的院子为露地用于堆放杂物,也有在此布置假山。

连接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用抄手回廊连接,便于在雨雪天气行走。

后院为全院的服务区,以后罩房为主,布置厨房和仆人的居所,后院有井,在西北角的一间设有住宅的后门。

##四合院的特点:

(1)四合院的中轴线对成,等级分明,次序井然,宛如北京城的缩影。

(2)四合院经过长期规制的约束和技术的发展,做法规范且成熟。

主要建筑抬梁硬山顶,次要房屋也有用平屋顶。

房屋墙承重,不对外开放,朝院内一面采光。

(3)四合院朴素、适用、色彩以灰砖青瓦为主。

整体体现出尊卑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分、雍容大度的气质。

##江苏天井式住宅:

整体呈“凸”字形;

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卫城一个天井;

上楼的楼梯在入口右手边;

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间面阔,明间为大堂,(相当于轿厅)。

两次间为卧室;

第二入口为楼层建筑和两侧的厢房卫城的天井;

后楼开间和进深都很大,明间起居的大堂,其余各间均为卧室。

两个院子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连接廊,成为“备弄”(夹道)。

后院后面为一条横向的院子。

##福建土家楼:

A.土楼的共同特点:

(1)以祠堂为土楼的中心;

(2)无论方楼还是圆楼、弧形楼均已中轴线对成;

(3)基本居住模式为单元式住宅。

B.土家楼的技术特点:

(1)出于防卫的需要,土筑的外墙很厚。

(2)地处南方,主义防晒,将檐口向外伸出,利用建筑的阴影减少阳光的辐射;

(3)在建筑内部,采用活动是的屏门,空间开阔通透,有利于空气的流通;

(4)外环设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

(5)注意风水,保留坐北朝南,但是忌讳背水。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发展为四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出现之前,即便是最隆重的宗庙、官室也用茅草该屋顶,夯土筑基;

(2)盛行高台宫室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构架建筑是一种梯形复杂的组合体,而非庭院建筑。

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3)宏伟前殿和宫苑相结合阶段,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工程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这些宫与宫之间分布着许多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天子的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用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诺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的宫室,其发展趋势为:

(1)规模变小;

(2)宫室中前朝部分的纵向建筑和空间层次得到了加强,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自由布置富有园林气息的宫苑结合,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和刻板的庭院组合。

##北京故宫的艺术手法:

北京故宫主要的手法是在长1.6公里的轴线上,连续布置对称的、封闭的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烘托出三大殿的宏伟、庄严、崇高以衬托出皇帝的崇高与神圣。

北京故宫经过六个封闭的庭院后、到达主殿:

(1)大清门以北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

再接一个300余米宽的横向院子,形成了一个“丁”字型的空间,北端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这里配有华表和金水石桥,构成了建筑群的第一个高潮。

(2)进入天安门是一个较小的庭院,锦缎是与天安门形象和体量近似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了加强。

(3)进入端门后是一个300余米长的狭长院落,尽端的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大的体量,达到了建筑的第二个高潮。

(4)午门内是太和殿门院,宽度达到200余米,豁然开朗。

(5)通过太和殿庭院后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三大殿坐落在中央“土”字型的高台上,四周门、殿、廊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坛庙

##天坛:

天坛的艺术手法:

(1)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

(2)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与宁静。

(3)以圜丘和祈谷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

(4)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看天的视野,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

(5)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象征,方位象征,色彩象征和“天圆地方”的象征,充分显现了崇天的意识。

(6)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

祈年殿的象征手法:

(1)以圆象征天,以蓝色象征蓝天。

(2)殿内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

(3)内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月。

(4)外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

(5)内外圈两圈共二十四根檐柱象征二十四节气。

(6)再加上4根龙井柱,共28根柱子,象征二十八星宿。

(7)再加上上层的8根童柱,供36根柱子,象征三十六天罡。

##晋祠圣母殿:

总述:

圣母殿是宋代所留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副阶周匝,殿身呈5间,因此立面上看,面阔7间,采用重檐歇山顶。

外观:

角柱生气特别明显,檐口、正脊弯曲明显,斗拱较唐代繁密,外观显得富丽、轻盈和唐辽的雄浑风格有些不同。

结构特征:

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一圈,深一间的回廊。

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

圣母殿为单槽殿堂型构架,为了增加前廊的深度,其构架采用了减柱造,殿身前4根檐柱不落地,并将殿前正面的门、窗槛墙退到单槽的缝上。

这样前廊取得了深两间的空间。

殿内部分深3间6架椽,整个殿内无内柱,上部砌上明造。

第五章 

宗教建筑

佛寺、道观以及清真寺

##佛寺演变概说:

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

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

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

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佛光寺正殿:

概说:

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

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

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

外观特征:

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空间特点:

(1)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

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

(2)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

(3)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

(4)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

(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侧脚”,左右后三面的檐柱包砌在厚厚的土坯墙内,对稳定柱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

(3)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

(4)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

##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

山门总述:

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三年(984年),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单檐四阿顶。

建于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为《营造法式》中“分心槽”样式。

柱子收分小,但侧脚显著。

阑额上用普拍枋,且阑额作垂直切割。

梁架上仍设有叉手和托脚。

山门外观:

正脊鸱吻形制遒劲,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板门直棂窗古朴简洁,台基低矮。

建筑整体形象雄健,壮观。

观音阁总述:

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进深4间8架椽,面阔5间。

外观有两层,有腰檐和平座,内部三层,屋顶为歇山顶(宋称九脊顶)。

台基为石基,低矮且前附月台。

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形式,外槽面阔5间,进深4间8架椽。

内槽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

木构架结构为殿阁式。

观音阁结构特征:

柱子有卷杀,并有侧脚。

上下层柱子的交接采用了插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檐柱和夹层的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因此在外观上看,整体形成了稳定感。

位于底层斗拱上和平座层楼板下的斗拱之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强度。

梁架部分有明栿和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和托脚。

大部分天花是平誾,仅在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观音阁梁架结构处理的特殊性:

(1)整个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和石柱础之间可以发生位移,起到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2)斗栱的榫卯结构式具有“柔性构造”的特点,观音阁雄大的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作用,从而起到减震作用。

(3)由内外槽斗栱构成的铺作层,形成了3道水平的刚性环,有利于保持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

(4)采用抹角栿、递角栿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构架的稳定性。

##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

摩尼殿总述:

殿身呈近似的正方形,面阔7间,进深也是7间,但是两山墙面的次间仅半间,进深仅有12架椽。

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除了正面抱厦为3间之外,其余各面抱厦仅1间。

外檐檐柱封闭在砖墙内,内部有两圈柱网组成。

檐柱也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

整个摩尼殿除了四面抱厦有对外开窗外,仅栱眼壁略通光线外,殿内采光及通风欠佳。

##道教建筑总述:

道教建筑一般为宫、观、院,其布局形式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的体制。

都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对成式布置。

与佛寺相比规模偏小,且补间塔和经幢。

##永乐宫三清殿:

永乐宫三清殿是宫中煮点,建于中统三年(1262年),面阔7间,进深4间,平面采用减柱造,且减柱甚多,仅余下中间3间的中柱和后内柱,供8根内柱。

上覆单檐四阿顶,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和正脊均呈曲线。

殿前附有月台两重,踏步两侧均有象眼。

殿身除前檐中央有5间,及后檐当心间开门外,其余用墙封闭。

##伊斯兰建筑特征总述:

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建筑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以及道观有所区别。

比如,此类建筑有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不设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常用砖石砌成劵拱或者穹顶,一切装饰都用可兰经经文或者植物与几何图案等。

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见多的外系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的拱劵门和半球形的穹顶,结构的礼拜寺殿堂。

较晚建造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之外,所有的建筑结构与外观已经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了。

佛塔和经幢

##佛塔总述:

我国佛塔早期受到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在类型上大致分为:

大承佛塔(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叭塔以及金刚宝座塔)以及小承佛教的佛塔。

##大承佛教佛塔:

(1)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仿我国多层木构架建筑,他使用了斗拱、柱、枋等木结构构件,并且逐层向内收缩。

出现较早分布于全国,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

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早期楼阁式塔采用单层塔壁结构,后因为刚度欠佳采用了双层塔壁结构。

在建筑材料上,也从早期单纯使用木材过渡到砖木结构混合,最后过渡到砖石结构。

(2)密檐塔:

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隐出斗拱、阑额、门、窗等各种装饰纹样。

大多不供登临眺望,有的虽然可以登临但因为窗户较小,眺望效果不好。

密檐塔多分布于在天黄河以北至东北一带,平面呈正方形、六角形和十二边形。

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3)单层塔:

大多作为塔墓或者供奉佛像,塔的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外形大力模仿木构架,隐出柱、枋、斗栱等各种构件。

(4)喇叭塔:

多作为寺主塔和僧人的墓,分布以西藏、内蒙居多,明起塔身高瘦,清代出“火焰门”。

(5)金刚宝座塔:

在高台上建5坐宝塔,以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较小,仅次于清明两代,上面他的样式或者为密檐塔或为喇叭塔。

##小承佛教佛塔:

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且清秀,极富当地民族风格,与中原地区的佛塔有明显的不同。

塔多为单建,亦有群建。

##应县佛宫寺释迦佛塔:

释迦塔建于应县城角,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7年)。

塔建在八角形两层砖台基上面。

底层有内外两圈柱,都包裹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外檐柱外有一圈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而内、外两圈柱网构成《营造法式》中的“金箱斗底槽”样式。

塔身亦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内部4层暗层,即高9层。

各层檐柱与其下的暗层的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

木构架结构特点:

(1)平面采用八角形,减少了风压,增强了抗风能力。

(2)总体来看,整个佛塔总体比例偏粗壮,有利于结构的稳定。

(3)采用内外两圈柱网,将中心塔柱扩大到内环上,大大增加了塔的刚度。

(4)五个平座层和四个暗层的铺作形成了9道水平的刚性环。

(5)平座暗层内添加了斜撑和立柱,把平座柱网与其上下铺作相联系,形成了整体框架,将四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

(6)合理布置结构细节:

如各个次间墙内都加斜撑,大大提高外檐柱的稳定性,楼梯也逐层移位布置,避免垂直布置楼梯带来结构不利环节。

(7)尽量避免使用大料,多用小料,有利于减轻塔的自重。

(8)加固底层最不利环节,将荷载重量最大,柱身最高的底层,内外槽柱用2.6米和2.86米的砖墙包砌起来,起到稳定柱网的作用。

##减柱造:

山西省洪桐县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乐宫三清殿都为减柱造的代表,所谓减柱造是指在建筑中,任意抽取掉内柱的做法。

广胜下寺结构特点:

广胜下寺是元代重要的佛教建筑,正殿采用减柱造,任意抽取了殿内的6根柱子,将4榀屋架架设在大内额上。

后因内额跨度过大而不得不加设柱子作支撑。

说明了减柱造在这里是失败的,广胜下寺的减柱造因为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是仍是一次新的革新。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园林发展:

A.奠基时期:

东晋和南朝是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