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在气交之中受到影响,他是这么来看的。
这个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之末十八天,都是脾旺之时,它不受邪,虽然他肝实,但脾旺之时,你不用补,在这补充一句,本来他的意思在这段时间就很足了。
良工治未病,见肝之病必传脾,虽然脾没病,也得要治,当先实脾,治未病不就完了吗,但是有一样就是有时候不用补,看在什么时候,正赶上四季末后十八天脾旺之时,不必补也行的,这段就是这意思了。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工就是指一般的大夫,常医了,普通的大夫,他不晓得五行抑制,五脏相传之理。
「见肝之病,不解实脾」,他见肝病就光治肝,他不知道肝有病后,也会造成脾有病的,光瞅着肝治肝,上面到这主要是说上工知道能治未病,而中工不解,下工就不用说了。
底下这个更离奇的。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如此水不行;
水不行,如此心火气盛;
心火气盛,如此伤肺,肺被伤,如此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如此肝气盛。
故实脾,如此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如此用此法,实如此不在用之。
上面说肝实之病必传脾了,那么肝虚之病呢?
虽然不传脾,可是补脾也正所以治肝,他又这么搞一下子。
肝虚补肝应该用酸,酸入肝嘛。
助用焦苦,你要治肝虚之病,你得助其心火气盛才行呢,这个助用焦苦,苦入心,应该用苦药来助心火。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同时你还得补益脾,这个脾属土,所以补脾土就旺,土旺就能制水,而肾属水,被土所伤,所以说「肾气微弱,水不行」。
那么原本水克火的,水不行后克火的力量弱了,心火自然就气盛。
心火他是克金的,心火气盛如此伤肺,所以肺受到约束。
肺受到约束了,金气就不行了,肺属金嘛,金气不行没法克木,肝气就盛了,那么这个肝就自愈了。
上面「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都不是直接治肝,总而言之,他是补脾来治肾水,这在《难经》中说西方实、东方虚,补南方、泻北方,补南方就是补心火,泻北方就是制约肾水,这就是根据难经中这一句话。
肾水不行,心火就胜,心火气胜就抑制肺金,金气不行肝就不受克了,自然就好了,这个治疗接二连三X,仲景有这样么?
一个都没有,他讲的这么好,可他的例子怎么一个都没有呢!
所以这不是X仲景写的,我向来讲《金匮要略》不讲这个东西,而且这个里面毛病百出,它光讲了一面,有的胜了能够治疗它所胜的脏,也有它生了那个脏,所以那个生克,有时讲克、有时讲生,但这个就不一定了,也搞不清楚,比如你补土来克水,助心火旺,可那个水生木,水虚了这肝虚还能好了?
所以这个自相矛盾,但五行里就这么讲,所以肺被伤,如此金气不行;
那他肝就好,肝虚就好了?
接二连三的治疗,这里面有妙意,都是治本脏,这个病就治好了?
哪有这个?
说的是挺好听。
你看看这两个,那个肝实必伤脾,要补脾,和这个一样,那个就能治好病,这个也是以肝助脾,所以这个有矛盾。
但是那个那么讲,这个这么讲,那个就为治未病,这个治肝补脾的要妙,所以这个不对,所以X仲景不会这么写文章,我说这不是他的,我还向来不讲它,大家研究研究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实可不能这么治,经曰:
虚虚实实,经指《内经》了,这有两种说法,一虚有虚治之法,实有实治之法;
也有粗工,虚当实治,虚更使其虚,实当虚治,更使其实,实者亦实,虚者亦虚,也可以这么讲。
那个说法非其治也,就是不是其意,必须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这才对。
余脏准此。
其它病都可照这个方法来,这是头一段。
咱们应该怎么研究?
我是这么看法,与X仲景这个书上的治疗不相符,他在头一篇写这个东西干什么?
我说这不是X仲景写的。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第二段讲的五行五运。
「人禀五常者」,这五常就方才说的五行之五常,五气也是五常。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之五气,地之五行这都是五常。
金木水火土,风暑湿燥寒,这是天之五气。
风气二字就指概括五气而言的,天之五气运化万物了,以风气概言之。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种说法很多了,古人说这个风不是所有的风气都伤人,得是不正之风,虚邪之风,这个都成问题,当然不必批评古人,但是古人有这个看法。
它说这个风气概言五气,天之五运了,万物和人都因风气而生长,可是风气虽能生万物,不正之风、不正之气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但这个风气害人,不是单独风气就能害人,还得人身体有问题,这个讲的还是不错的。
假设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五脏各有元真之气,即所谓脏气了,古人说的元真的元,就是原来的原。
如果五脏元真通畅,就是没有毛病,那么人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人即安和。
主要还是在人,所以一方面人平时不要冒触风寒,再来人身体还要搞好,内里有毛病那是不行,那就要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内虚风气才能乘虚而入内嘛。
所以他是两个意思,一个你平常善于摄生的人,五脏元真通畅,那不会有病,受点邪风它也不会往里跑的,那人即安和,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
假设不是如此,你平时不摄生,自己就搞了一身毛病,那客气邪风,那准找上你,找上你就好不了,中人多死是这个意思。
由这上看他底下作了个总结。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千般疢难,疾病多的很呢,可是根据上面所讲的概括起来不外乎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就是所说五脏元真不通畅,人有着伤,本虚了,经络外面受邪就要入脏腑,这个入脏腑的是由外面风寒来的,但还是内因,为内所因也,就是你平时不摄生,你自已先自伤了,那风寒非找上你不可,所以这里他搁个内因,这个讲的是不错的。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这个所说身体内病不致于虚,但是外面触冒风寒,这个人不注意,那么九窍皮肤这些地方原本都是血脉相通,因为触冒风寒而壅塞不通,如鼻子堵了等毛病,这都是外面皮肤所中,这都不要紧的,假设不冒风寒是不会有这毛病的,即使有了,这都不叫内因,这就是外因,全是指外面的风寒,内因就是内里绕,必然入脏腑这叫做内因,那么这是外面受风寒,得了感冒伤风。
古人说对风寒避之有时,你不要满不在乎,满不在乎就得点小病,这是外因。
房室,就是房事无节了;
金刃,好打好斗,受了刀斧所伤;
或虫兽所伤,蛇咬了等等这都是虫兽所伤了,这些即非内因也非外因,就是非内外因。
这些病就这三种:
一种你自已的内虚,才造受外面经络受邪,内里脏腑发病,这是最重了,这叫内因;
第二,你内里不虚,但不知避之有时,老是装好汉,感冒风寒你也是要得外因,就是皮肤所中九窍壅塞不通的病;
第三,一切你不注意,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都与内外因无关,所以叫不内外因。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千般疢难,也就这三条。
所以拿这个来看,一切的病由都在内了嘛,根据上面所说那么下面才讲摄身之道。
假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如此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假设人能养慎,养慎这个很不容易,就是要时时摄生慎重,别以为小事不要紧的事也不行。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你要避之有时,即使受了外感,适中经络,不必等着流传脏腑,积极治之,也可以好的。
那么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也不等他九窍闭塞,那就能好的。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也要竭之,服食节其冷,饮食冷也不管热,也不管那就容易受病了,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这人偏食也是不好的,苦、酸、辛、
甘也是适可而止,不要有所偏嗜,要是有偏嗜,就会不遗形体有衰,病如此无由入其腠理。
这样才是摄生之道,即便有了点病也不能入其腠理。
腠理是什么,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腠是外面老皮与里面的肤,肤就是肥肉了,皮肤之间谓之腠。
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向里可以通五脏元真,外向是气血所注之地,我们人身的气血为什么可达表皮?
从哪来呢,就是从这个腠,皮之内肤之外这个间隙,这是说的腠。
理指是什么呢?
纹理,皮肤脏腑组织纹理,组织也是纤维组织都有纹理,所以我们讲腠理如果疏,邪风客气从这里而能入脏腑,如果我们根据上面不等到这里,也就是不能入腠理,当然也就不能入脏腑。
这个大家可以看看,这段讲的主要都是阴阳五行,这个在仲景书中都成问题,后面的都不重要了。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
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如此不然,「反恶寒」,由这个「反」字可以看出来,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
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
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
这里头的风字,假设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如此,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不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
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将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与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
刚刚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尽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就说《伤寒论》里方法讲的非常清楚,这个书就不清楚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没有一个痉的这个问题在里头搁着,那这就是太阳伤寒啊,怎么是刚痉呢?
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抽,如果痉病一抽,要是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
不是发热、无汗、恶寒在伤寒论叫做伤寒,来这里就叫做刚痉,那是胡闹。
伤寒只是发热、无汗、而恶寒。
那痉呢?
形象一样但多一个抽,痉就是痉挛,就是抽,这是文里一说就可以明白了,意思是这个意思。
这是第一段。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拥有两个类型,一个是无汗的,那就是太阳伤寒那个类型;
一个是同时出汗的,那就是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唯独痉病时候,它不恶风了,痉病是热,热而汗出,咱们讲的温病,阳明篇都有的,所以它与太阳中风微有不同,但也必须痉,不痉而发热汗出、不恶寒是温病,也不能说它就是痉,我们讲的痉是一个前题。
如果痉以中风这一个病型出现者,那这种痉叫作柔痉。
意思是这个意思,这个书非常简略。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为难治,这三个字是没有的,是衍文,你们看看伤寒论中的痉湿暍就没有这三字。
其实这一段全是针对柔痉说的,柔痉之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这种就是柔痉,它的脉是怎样呢?
底下就是讲的这个脉,他说如上述的太阳病,就是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而脉沉细者,柔痉这个脉是沉细。
在表啊,怎么脉沉细呢?
柔痉是由于津液虚,热盛津液虚,这个痉就是肌肉痉挛,这个脉出不来,受这个肌肉痉挛影响,假设外面实还能有,外面不实,本来太阳中风脉就缓弱,而这个脉沉,又由于津液虚脉更细,这是柔痉的脉。
底下这节解释柔痉的所以然,有这节的关系,主要是津液虚,紧接这一段也是诠释,针对柔痉说的。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这很明白了,太阳病不一定就会痉挛。
发汗太多,如果表再不解,热不去,而津液虚枯燥,它就要致痉,这个痉就是肌肉痉挛,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而发生痉挛,它就要抽。
肌肉痉挛在柔痉讲,柔痉这个肌肉痉挛啊,由于津液虚,组织肌肉枯燥,肌肉失和而发生痉,他是这种关系,它是由于组织枯燥发生的,再有热毒,它就要抽。
发汗太多,因致痉,也就是说明津液丧失,如果由表症发汗,它就要发生柔痉。
夫风病,下之如此痉,复发汗,必拘急。
接着说,风病指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应该用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下之。
那如果这个下之,病不愈是徒亡其津液。
在伤寒论有发汗,假设吐,假设下,亡血,亡津液,是这种的治疗不当都会亡血、亡津液。
本来是风病,它误治了,不但是太阳中风不好,更由于丧失津液,它也要痉,这也是说柔痉。
太阳中风,下之后,表不解,还是要用桂枝汤,你还用麻黄汤发其汗,那必须痉,不但是痉而更使之拘急。
拘急也是抽的意思。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如此痉。
那么此外,平时生有恶疮,由于脓血的亡失,津液本来就不足,组织就枯燥,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在,也不能发汗,发汗重亡失津液,那一定也要做痉。
这几段全是根据柔痉底而下来解释的,柔痉发作的原因很多了,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丧失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如果再有热,就要发痉,这个说的是柔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X者,痉病也。
第七段,到这是一段。
这个患者身热恶寒,项背强急,一看就知道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病的葛根汤证。
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这也是太阳表证,这里讲的是刚痉,刚痉是以葛根汤证出现的。
主要是表不解,气上冲。
气上冲,人身上中的津液即体液、水份,它也就伴气上冲往上来,那下面就虚,所以津液不到足下,足就寒。
上冲,津液往上来,上部特别充实,颈项也强急,这个葛根汤的项背强,就是这个津液充斥于上体部,那么既是强急,也是发痉挛,也是肌不和,咱们说葛根解肌嘛。
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柔痉那种肌不和是由于组织枯燥,而有热;
而前者这个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这么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这刚痉是这么一种情况。
所以说这个津液冲上,头热、面赤、目赤,往上冲嘛,热也往上冲,津液也是这样。
项背强急,脖子运转就不自如了,只能脑袋动,独头动摇。
如果项背强急到一个相当程度,它就要发生背弓反X,就变成了痉病了,骤然间口噤,口噤就是不能说话,牙关紧急,X不开嘴来,这么一个口噤。
背反X,后背反X,X指弓说的,弓本来是反X往后,两头往后反X,就是说往后抽,小孩抽就这样,大家都看到过,这就是痉病,就是说葛根汤证的刚痉的意思的一段话。
这后头参考刚痉的葛根汤证更清楚了。
这一段说太阳病,项背强急,无汗发热,恶寒是葛根汤证,一痉的时候,就要会口噤、头痛、背反X,就是痉病了;
没有以前的,只是项背强急,咱们说头项强痛太阳病,指的是颈,向后头说的,如果强更进展的话,到相当程度,就牵连到背,那时候脑袋能动,项颈不能动,所以独头动摇,再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要口噤、背反X了,痉就要发生了。
他这个是由太阳病发痉的过程写的,这一段说的是刚痉。
假设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这一段没有,在玉函经里就没有这一段,在伤寒论也没有,所以这是衍文不要。
这个搁着,这是衍文,这书错误更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这是一段。
发其汗已,指是上面的痉,这个痉是刚痉,应该用葛根汤。
用葛根汤发汗之后,其脉如蛇,这个脉不是上下溜直了,刚痉这个脉紧如弦,咱们讲的伤寒论太阳病,伤寒脉是浮紧,这个痉脉不但紧,上下更直,这个紧与柔痉是两种,柔痉这个脉本来就是虚,所以咱们讲太阳病,太阳中风脉浮弱,阳浮而阴弱,脉往里头一摁啊,弱的很,他里头液体少,所以一痉反沉而细。
这个伤寒不是,伤寒这个血液里头有很大量的水份,所以充斥体内,他一点汗不出嘛,所以脉相当紧,浮而紧,这时候痉,这个脉在外头,不但紧而更直,上下而更直,这两病都抽的时候,两个脉是不一样的。
这脉指刚痉说的,如果发汗之后,这脉不那么样上下紧弦,而如蛇行,蛇走是弯曲的,如蛇形状的样子,说明这个痉也好了。
咱们刚刚讲葛根汤证是气上冲,津液往上,达到相当程度,所以整个后背部肌肉都失和了,发痉挛。
那好了呢?
气不冲了,表也解了,津液也下去了,所以暴腹胀大,这津液下来了,这是已解了,葛根汤证主要在项背这个地方啊。
如果脉还如故,还是紧而弦,反伏弦者,但脉变沉了,这个伏而沉,伏即是沉的厉害,推脉道才能摸得到,这个病由表入里,更深了,这个痉也是不好的,所以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样子。
这个病由表到里了,还是要痉。
这底下都是对照刚痉说的。
发汗,发其汗已,这一段是对刚痉说的。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上面说,脉沉细者痉,指的是柔痉。
紧脉刚刚讲了,血管里头充斥水分,就是体液,也就是血液在血管里头相当的多,肌肉再一紧,更使得上下紧X,所以上下紧如弦,直上下行。
这是刚痉的脉。
所以这以上论的是刚痉。
痉病有灸疮,难治。
这一段很不好解释,这也是在伤寒论讲的很明白,这是冲着柔痉说的,在伤寒论有这么一段,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就是指灸了虚热,人的脉,太阳中风,脉浮而弱,虽然有热,脉数,也必缓弱。
比太阳中风的脉还缓弱,就是微,如果虚有热,你更不能用灸,这种用灸,血更以火助邪嘛,那段书讲的非常好,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以痉病的总论来看了。
底下就讲具体的证治了。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这说的是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者,就是上面所说的发热汗出,发热汗出、太阳中风的证候,这个太阳病,其证备者,太阳病桂枝证,桂枝证就是发热汗出。
身体强,几几然,整个感到拘急之状,这个柔痉的抽啊很轻,几几然表示痉挛不厉害,身体有强直这种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太阳病的脉浮,那柔痉呢?
前头讲是脉沉细,细也是不足,迟也是不足,痉的时候,脉弱更不能往外来,所以脉沉,或者微,或者细,这都说明柔痉的脉。
柔痉太阳中风桂枝汤证,这里还是用桂枝汤,但是由于痉是有热而津液枯燥,所以才加栝蒌根。
这栝蒌根是苦寒、解渴、润燥,就是组织过于枯燥,那么再有热就要抽。
所现的是桂枝汤证,所以还是用桂枝汤。
那么由于组织枯燥,他用一种苦寒、润燥,就咱们说的滋阴啊,就是润燥生津液,缓解组织枯燥,这个去了,当然就可以解除了。
这个治法在伤寒论中说了,这个书就是应用了。
在伤寒论中风证,只要是表证要有发热汗出,这种情况,这个类型,它是在桂枝汤根底上来应用。
要是无汗、脉紧、也发热,这种病型就是伤寒的病型,这就要在麻黄汤的根底上发汗,这也是原如此。
那么各种不同的症候,还有一些不一样,虽然在麻黄汤、桂枝汤,他也是适宜来选择这个药物加减。
这个也是这样,整个情形是桂枝汤证,但痉不是,而脉弱得更厉害,所以他用栝蒌根,这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在这个方剂里,栝蒌根的量是小一点,用二两,其码要用三四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就是桂枝汤,它以栝蒌根为主,它不叫桂枝汤加栝蒌,它叫栝蒌桂枝汤,所以治痉的栝蒌根还是主药,这二两较少,这个药常用就知道,这个药是挺有力的,它补虚、滋液、治渴、治消渴、解渴、润燥,有这种医疗作用,但这种药量用少了,没有什么大力量。
这就是桂枝汤证,假设由于津液虚竭而发生痉病的话,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栝蒌,它这个在伤寒论都讲了,在这,话说的非常简单,这金匮要略不好讲啊,要不会讲的,伤寒论又不熟,就没个讲。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与禁忌,诸汤皆仿此。
这个与前头那段对照看就好了,这个讲得很清楚,上段说的是柔痉的治疗,这一段说的是刚痉的治疗。
太阳病无汗,这个无汗,人的水分的排除不外乎这几种,不是由小便就是由皮肤,再不然就是由肺脏呼吸器官,那一般无汗,小便应该多,人这个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