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5673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8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丈清规》对历代禅寺伽蓝布局之影响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

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

’于是创意别立禅居。

”【注1】

  上文描述了怀海别立禅居的缘起。

在丛林组织形式上,禅宗当时并未形成独立的伽蓝建置。

自道信、弘忍以来,普通禅僧大多无度牒、无寺籍。

唐玄宗时,官方安排禅僧居于律寺,将禅师置于戒律控制之下。

实际上禅僧多离寺而修,如鸟巢道林在一颗大树结庵,石头希迁则居于寺院外一巨石,即使著名的禅师如神秀,仅寄名于寺院,本人离寺别居。

【注2】

  究其原因,首先,律寺为代表的传统寺院戒律与禅宗精神相抵触,律者修行基于对佛陀的信仰而安住于守持戒律,依律行住坐卧、不越规度,在持戒中净化烦恼、舍离虚妄从而达到解脱。

禅宗则重在强调“无念无相无住”之顿悟,禅者说法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通过提起话头,参悟疑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行事往往特立独行,脱略不羁。

禅者的重视通过自疑而得慧,传统律宗则为安于守戒而舍疑、一切依律而行,禅宗当然无法恪守成规。

  其次,禅宗高举教外别传之说,反对迷执文字教相之举崇拜。

虽然初期禅宗仍多容忍佛像的存在,并借念佛来作为一种修炼法门,传到百丈怀海所在的洪州禅系时破除偶像迷信已发展到极致,“诃祖骂佛”,“劈佛取暖”【注3】。

不论是律宗还是其他传统宗派,均建立在以佛像或经典崇拜为核心的信仰模式之上,无法容纳禅宗特立独行的精神。

从而致使“说法住持,未合规度”。

再者,随着禅宗日益兴盛,自不甘心居于其他宗派寺院中,迫切需要适合自身的伽蓝建置。

百丈怀海禅师正是基于此制定适合禅宗修行的丛林清规。

--------------------------------------------------------------------------------

【注1】《宋高僧传》卷十《百丈怀海传》《大正新修大正藏》卷五十,770~771页。

【注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注3】百丈同时代的丹霞天然禅师(公元739年—824年)劈木佛做燃料取暖的公案,《五灯会元》卷五:

“(丹霞天然)后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

院主诃曰:

‘何得烧我木佛?

’师以杖子拨灰曰:

‘吾烧取舍利。

’主曰:

‘木佛何有舍利?

‘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

’”

《百丈清规》【注1】对禅寺伽蓝之影响

  唐代怀海创立禅寺随着朝代变更战乱而毁灭殆尽,迄今遗留下的实物甚至无图像可考,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推断大致情形。

从现存《百丈清规》的资料和后世僧人追述清规创制的理由,我们得知《百丈清规》的主要目的就是规定禅宗寺院的空间布局以及丛林组织管理制度、日常章则。

现依据现存的史料对《百丈清规》所涉及的内容分类叙述如下:

  在寺院殿堂建制上,只建法堂、方丈、僧堂,并以法堂为中心,按照不同功能将寺院空间分东西两序。

A、法堂

  唐时寺院多以佛殿为中心布局,耗资修建富丽堂皇的大殿,塑造高大庄严的佛像。

禅宗反对佛像的崇拜,认为佛像阻碍了对佛法真实层面的启悟。

怀海禅师最大的创举便是禅林中不树佛殿,唯建法堂,将法堂抬升到崇高的位置,这是禅宗将外在信仰彻底转变为内在修持的必然结果【注2】,也是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禅宗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

  “不立佛殿,惟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授,当代为尊也。

入门无佛殿,升座有虚堂。

即此传心印,当知是法王。

”【注3】

  禅宗十分重视长老的开示,“说大法之堂”,故名“法堂”。

“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坐,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

”【注4】在法堂中,长老每日“上堂升座”为僧众讲学说法,禅林僧众仔细聆听,依法而住,朝参夕聚。

长老僧众互问互答,禅宗的要旨得到举扬激发。

怀海禅师只建法堂的创意,突显禅寺依禅林中证悟体验的修学方式,也表示出禅宗在新禅观下对于神性的大胆破除,强调了法堂的中心位置。

图2-1径山寺僧堂平面【注5】

【注1】《百丈清规》原版本宋世散失,现存以下清规:

公元1103年宋代宗颐编的《崇宁清规》,公元1266年惟勉编的《成淳清规》,公元1311年元代的东林成公编的《至大清规》。

至公元1330年,百丈山德辉禅师汇三归一而成《敕修百丈清规》。

【注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1页。

【注3】《敕修百丈清规》,《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1158页。

【注4】同上。

【注5】图片摹绘于【日】东福寺本《大宋诸山图》之“径山寺僧堂”。

  B,方丈院

  除了唯树法堂之外,百丈怀海禅师认为在另一需要“合乎轨度”的建置乃方丈院。

方丈为禅寺中最高领导者为长老,“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

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道德兼隆者,方能嗣祖宗。

须菩提雅号,无垢称家风。

”【注1】在百丈清规中,长老是禅院僧众中唯一享有独居庭院之人。

百丈称此建置非“私寝之室”而是效仿《维摩诘经》中所载“维摩诘居方一丈能广容大众”。

在禅宗诸家破除偶像崇拜,否定诸佛菩萨权威、轻蔑经律典籍的浪潮中,“方丈”的权威却越升越高。

禅宗在破除了经像的信仰权威之后,又找到了新的精神导师。

  C,僧堂

  在百丈规划的禅居里,另一重要要素便是僧堂。

百丈将有职务的与一般僧众,无有高下,都居于僧堂,“所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以夏次安排。

”【注3】并于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施架,挂褡道具。

”百丈的僧堂中设床,不仅可以安修禅定,也可倒卧休息。

  关于僧堂,在后来日本僧人无著道忠(公元1653年-1745年)所著《禅林象器笺》有更详细记载“法席大兴众将两千,而院有僧堂二,不足以容,于寺之东,盘山开址建层阁十楹,以卢舍那南向巍然居中。

列千僧案位于左右,设连床斋粥于其下”【注4】。

至于百丈时期所设僧堂的具体形制,我们还可从日僧所绘《五山十刹图》以及相关记载中窥得一斑。

从”五山十刹图”中所绘的径山寺僧堂平面图可见,此时僧堂为纵长型大堂,面积广阔,分为内外两堂。

内堂中长连床设置在僧堂两侧,连床间留出通道。

于僧堂之中央安置圣僧像,众僧围之,僧堂是禅林中僧众日常起卧的堂舍,更是僧众坐禅修道之道场,僧堂中与大门正对的上位,往往设一台座,推测为因长老独享方丈室,于僧堂中无床位,故此特设(图2-1)。

  D,“僧堂对库房”

  《百丈清规》中除了对法堂、方丈、僧堂做了规定,还通过寺院日常功能需求的划分,确定寺院空间的组织结构与位序关系。

如历史记载:

“百丈以前无住持事,也无两序之称。

百丈之后以宗眼明者戒行洁者为住持,以参请多丛林熟者归西序。

谓之头首,以廉于己世法通者归东序谓之知事,匡持法社,左辅右弼”。

即以长老为中心,下辖东西两大序列。

其中东序源于世俗事务,西序源于宗教事务【注5】。

以往佛教是排斥“世俗事务”的,世俗事务百丈俨然进行改革,《清观》在思想上似在有意识地强调两序的平衡:

“主持犹如头首,东、西两序犹如左,右臂。

分为两序实则一体”。

因此东序的世俗间的劳作成为与西序坐禅修习同等重要的开悟手段。

图2-2百丈时期禅寺布局特色

  综上所述,百丈怀海创立的禅居模式大致是中轴对称,以法堂居中,僧堂、库房对称置于两侧,山门、方丈分居轴线的南、北两端(图2-2)。

其中尤以法堂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百丈对传统寺院模式的改革,重在寺院制度上。

其规划形式印证了禅宗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不立佛殿”的本质是对偶像崇拜的摒弃。

此源于禅宗在宇宙本原思想上对“自心即佛性”的追求。

再者将寺院中全部的空间与功能规制化。

也是因为禅宗在宗教实践上重“无念无相无住”的顿悟途径,主张将禅行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而百丈则是采用功能的原则来组织空间。

法堂居中,僧堂、库房对称置于两侧,山门、方丈分居轴线的南、北两端。

每一座建筑都具有明确的宗教功能,而每一个功能都有明确的位置,而每种功能又与一个特定的僧职相对应。

  后来的佛教诸宗寺院,莫不以《百丈清规》为其基本制度模式。

《宋高僧传》卷十载: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

”【注6】

  《百丈清规》使禅宗的体制更加中国化,对禅宗自身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进作用。

别立禅居,使禅宗僧侣直接从一般寺院中分离出来,这样,禅宗作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最终完善。

如果我们将宋朝留存下来的天童、灵隐、万年三禅寺平面图加以抽象(见下图3—1、图3-2、图3-3),便会发现宋时禅寺中的厨库(库院)(属东序范畴)总是位居法堂的左翼,而僧堂(属西序范畴)则位居法堂的右翼,与唐百丈禅居具有明显的“同构”关系。

【注1】《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1158页。

【注2】将禅宗寺院布局与《祗洹图经》相对比,《祗洹图经》中前为佛说法大殿,为佛祖居住的重阁;

百丈禅居则前为法堂,后为方丈。

同为类似同时期唐王朝皇宫“前朝后寝”的布局,这也说明方丈在禅宗僧团中的地位。

在《禅林象器笺》中更是直接说明:

“窃以百丈制禅苑规绳,取意于朝制。

到法堂制造,亦是拟太极殿矣。

【注3】《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1158页。

【注4】《禅林象器笺》卷二“殿堂门”条第414页,《佛光大藏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注5】至《禅苑清规》(1103)时已有大殿、法堂、僧堂、库司、众寮、浴室、三门、真堂、方丈、藏殿、土地堂、童行堂、延寿堂、阁、塔、罗汉堂、水陆堂、庄舍、油坊、东司等一系列非常完善,又极其规制化的功能。

【注6】语出自《宋高僧传》卷十怀海传,《大正新修大正藏》卷五十,第771页。

三、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之变化

  禅宗在唐王朝后期迅速发展,固然与禅法思想、修为方式以及政治环境等诸多要素有一定关系,然而百丈清规制度的日益完善为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清规从禅门教团本身出发制定适合禅宗修为的伽蓝配置制度,并与传统儒家礼制结合,为禅宗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晚唐以来五代十国的南北割据局面。

宋一改后周对佛教的打击和严格限制的政策,重新弘扬佛法,兴建伽蓝。

宋代帝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制定了严密而细致的宗教政策,禅宗寺院组织规模上日趋完善,管理制度亦趋于严密。

  A、禅教融合

  晚唐佛教遇会昌法难,经像毁灭殆尽,教门渐衰。

而禅门日益兴盛,禅宗高举教外别传之说,贬低教门讲经师的迷执文字教相之举,与教门各宗对峙,势如水火。

同时禅宗内山头林立,家宗风业互有分歧,为了圆融禅与教各宗分歧,禅教融合的思想逐渐萌生并发展壮大。

  早期高举禅教一致思想的禅师当推宗荷泽宗的宗密。

宗密禅师禅教一致理论始于菏泽宗创始者神会禅师,在宗密处发扬光大。

宗密凭借对禅宗心法的证悟与华严教理的高深学养,运用华严教理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会通禅与教,以教解禅,提出了系统的禅教一致说,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会通禅与教的矛盾,和会顿渐二门,试图消弥佛教界这种纷争不已的局面。

  宗密的禅教一致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深远影响,时至五代,教门极衰,禅宗依然兴盛,南宗一统天下。

禅教融合的思想在法眼宗文益禅师得到弘扬。

文益主张禅者应研习经典,反对脱离经教的承虚接响之谈。

文益禅师本人即对华严教理有高深的研究,巧妙地融华严圆理入禅,而至浑然无迹。

文益相对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有所发展,宗密是将禅与教视为二事并以教的立场来会通禅教,文益则是立于禅宗的立场融教入禅,并将禅教融合无间了。

  法眼宗文益所倡禅教融合的传统在其再传弟子永明延寿处发扬光大。

永明延寿禅师主张融教于禅,而不是融禅于教。

实际上,这也是禅宗自身的需要,一个完全没有崇拜的宗教是很难维持其凝聚力的。

以延寿为代表的禅教融合论已经将禅教融为一体,浑然无间,尽管在晚唐与五代时禅宗主流思想中并未成为风气,“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仍是这一时期禅宗的主流思想。

“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佛教各宗各派别所奉之法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禅教之间对峙争斗,不利于佛教的发展,相互融会贯通才能正确把握佛法真理。

正是这些禅师前后相继,旗帜鲜明地主张禅不离教,须依教参禅,逐渐形成教禅合一的思想潮流。

宋代以后,禅教合一的思想影响渐广,举凡著名禅师,多主禅教合一之说。

  B、佛殿礼佛

  唐代禅宗是以反对传统、破除经像崇拜的崭新面貌出现,上一章论述怀海禅师改革禅院伽蓝制度,最为革命者当属“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这一革命精神至宋代以后逐渐发生了改变,随着禅教融合的洪流,佛殿又重新回归到禅寺布局中,以法堂为中心,逐渐转变到以佛殿为中心。

  在完成于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由云门宗长芦宗赜编撰的《禅苑清规》中有如下记载:

“住持人从土地堂、大殿、僧堂次第烧香,唯佛前三礼。

”(卷二“念诵”)“黄昏鸣大钟者,行者上殿念佛也。

”(卷六“警众”)“每日晚参于佛殿前礼佛。

”“诸殿堂行者当管洒扫净洁香花供养”(卷九“训童行”)

【注1】如《空华集贺知殿颂轴序》所说“百丈祖师兴创意别营禅宇,已居其徒~~~然尤未立佛殿以表佛祖亲承当代为尊也。

而后祖师以吾徒去佛愈远而忘乃本也,而乃有佛殿之制。

既有佛殿矣,则不可无掌之者,于是置乎知殿之司班于头首之末矣。

”。

宋《禅苑清规》中,便专设“知殿”一职,专门打理佛殿事物。

上述可见佛殿已经普遍存在于宋代禅寺中,而且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的清规也自然改变。

然至此法堂仍具有一定的中心地位,仍然处在禅寺院中央轴线布局中。

  C、重视经藏

  早期的禅宗着重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对佛教流传下卷帙浩繁的典籍,一向是予以贬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入宋以后,受到禅教一致思想的传播影响,禅宗逐渐开始重视教宗诸多佛经要典,力图融会于自身。

同时禅宗禅修者借语言文字来解禅,或将禅以语言文字来思维,因此出了所谓的文字禅。

文字禅向发展到宋朝十分风行,宋代禅宗的典籍大概分为二类:

即《语录》与《灯录》,此外还有《评唱》《击节》一类的著述。

这些著述成为宋代禅宗的重要文献。

  宋代诸多禅师对佛教经典相当重视,在《禅林宝训》中记载“杨岐先师每言,予昔隐居归宗书堂,披阅经史不啻数百过,目其简编弊故极矣,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

予以是思之,学不负人如此。

”【注3】宋宗赜编《禅苑清规》卷六“看藏经”则对读诵经教程序予以明确的规定:

“作梵阇棃书状写造开启罢,散文疏并看经大牓,藏殿主出经。

至时,维那鸣钟集众,请经依位坐。

法事声螺钹,知客点净,引施主行香竟,当筵跪炉。

维那表叹,宣开启疏,念佛阇黎作梵,候声绝,然后大众开经。

”【注4】禅教融合是宋代乃至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禅苑清规》开始,在制度层面上促进这一思潮的发展。

此外,宋初国家重视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研究,据史载宋初派遣沙门行勤等人赴印度求法。

宋代时所实行的僧官考试制度促进了佛典研究的热潮,这些客观上影响了禅宗对经教的重视。

  D、禅儒融合与祖师崇拜

  从唐末五代儒家士大夫的参禅学佛巳相当活跃,至宋代则蔚然成风。

宋代上层官僚士大夫也热衷于禅学,与禅宗结了不解之缘。

他们尽管官居要职,但与禅师彼此往来频繁,谈禅论道,互逗机锋,以期获得证悟。

有的还直接参与编写禅宗话语《灯录》、《语录》的工作。

如《五灯》里的《景德传灯录》和《天圣广灯录》便是由士大夫杨亿与李遵勖负责编撰的。

同样儒家尊师的伦理在宋时也已经被禅宗接纳沿袭下来。

如宋白云守端层言:

“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百丈怀海)力也。

祖堂当设达摩初祖之像于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东向,得其宜也。

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尔。

”这样宋代的禅院中出现了祖师堂建筑,专门供奉各代师祖以作纪念,禅宗也自然日趋俗世。

【注1】语摘自《禅苑清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注2】主要的著作有: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道原撰《天圣广灯录》三十卷,末李遵勖编《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宋惟白集《联灯会要》三十卷,宋悟明集《嘉泰普灯录》三十卷,宋正受编《五灯会元》二十卷,?

宋普济编《五家正宗赞》四卷,宋绍昙记《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宋赜藏主集《续古尊宿语录》六卷,宋师明集《人天眼目》六卷,宋智昭集《正法眼藏》六卷,宋宗果集《碧岩录》十卷,宋重显颂古克勤评唱。

【注3】语出自《禅林宝训》《大正新修大正藏经》卷四十八,第2202页。

【注4】语出自《禅苑清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五山十刹图》【注1】中宋禅寺伽蓝配置

  禅教合一的思想,对于五代以及北宋时期的禅宗思想占据了主流,禅宗开始崇拜具象的事物,重佛像与经教典籍,吸收儒家的思想文化,这些因素对宋代禅寺的建置产生了影响,因而禅宗伽蓝布局相对于百丈清规的草创期产生新的变化。

  由于历史演变,大多数宋代禅寺的伽蓝建筑实例已毁或面目全非,故至今无完整实例提供参考,我们对宋元禅院建筑的面貌及形制仍然知之不详。

然而一衣带水的日本留存至今的《五山十刹图》,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宋代禅院及其建筑,提供了全面、直接的形象资料。

所谓五山十刹【注4】是南宋时期官立禅寺的主干和核心【注4】,五山十刹制度的制定也是丛林制度成熟的标志,代表着宋代禅寺建置的最高水平。

日僧实录的五山十刹图内容十分丰富,遍及禅林生活的诸方面。

从伽蓝整体配置至殿堂寮舍形制、家具法器、仪式作法,乃至极为细微之处,莫不详细图记。

而于绘卷图记的诸内容中,又尤以建筑的部分最为详尽,尽管存在制图不够规范精确等问题,它是目前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宋代禅寺布局及其具体建筑内容的唯一史料,也是迄今有关宋代禅寺建置最为翔实和重要的一份文献。

(见图3-1、图3-2、图3-3)

图3-1天童寺伽蓝配置【注5】

  天童寺伽蓝配置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

七塔、水池、山门、三世如来(佛殿)穿光堂(法堂)大光明藏(前方丈)方丈。

钟楼观音阁位列山门两侧,库院与僧堂对置于佛殿东西两向,土地与供头(祖师堂)连于、法堂左右。

东侧配置选僧堂水陆堂、涅槃堂。

西侧配置经藏轮藏看经堂宣明东司、颐堂、首座、妙严堂、宣明等。

图3-2万年寺伽蓝配置【注6】

  伽蓝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外山门、正山门、佛殿、罗汉殿、法堂、大舍堂、方丈。

库院位于东序,与无思堂(僧堂)左右对置于佛殿两侧,佛殿与罗汉殿间设廊,整组建筑呈“工”字型,东序除库院外还设有香积厨、寮、围炉等,西序僧堂周围布置轮藏殿、胜籍殿(经藏)看经堂、宣明、延寿院、维那、首座、东司、宣明等。

图3-3灵隐寺伽蓝配置【注7】

  南宋时期灵隐寺位列五山第二位。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

土地与祖师位列法堂两旁,库院与僧堂依旧对置于佛殿两侧,钟楼与轮藏对置于佛殿与山门直接的轴线上。

东序除库院外配置有香积厨、火头、宣明、寮、选僧堂、东司等,西序有僧堂、经藏、轮藏、蒙堂、僧寮、首座、照堂、火头、东司、观音阁等。

  这几座寺院局部上都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

例如灵隐寺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禅室等,而在佛殿的东西两侧出现了库院与僧堂,正延续了怀海时期禅寺“山门朝佛殿,厨库对僧堂”的格局。

天童寺、万年寺也都在中轴线上设有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两侧均是僧堂对库院。

这可算是南宋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

  宋时的禅宗寺院中,百丈时期将法堂视为佛寺中最主要场所。

宋代随着禅、教、讲寺制度融合,佛殿又再度出现在禅寺伽蓝构成要素之中,并逐渐占据主导。

佛殿的回归至少在五代时就已经出现,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延寿到杭州,建灵隐寺,带来灵隐寺的中兴,吴越在北宋时归降,灵隐寺居于江南,未遭战乱破坏,辉煌的佛殿逐渐出现,禅道生命则逐渐凋零枯竭。

而佛殿职能的活动,更因法堂职能的减弱而增强,(图3-3)儒家尊师的伦理也如儒家般沿袭下来。

因而在法堂一侧设有祖师堂。

伽蓝堂供奉的是护法神或土地,所谓“左伽蓝、右祖师”是指宋朝时在法堂两侧的配置方式,与传统意义的“左社右祖”的信仰类同。

  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礼仪性建筑,中轴两侧则多是僧人日常活动的建筑。

本来僧舍散处在主体建筑之外,而这时建起大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与库院相对出现一条东西轴线,形成十字形轴线格局,佛殿居中心。

实际上五山十刹图中所描述的禅寺伽蓝布局除中轴线外,东西两序附属建筑布局比较自由,并未像“日本伽蓝七堂”那样,严格遵循定制。

日僧道忠曾把这种布局比作人体;

佛殿据于中央喻为人体心脏,法堂是说大法的场所,法堂与佛殿的布局关系,喻为人的头脑与心脏的关系,僧众通过在法堂和佛殿内修行而将佛法了然于心,进而修炼成佛。

禅宗寺院出现这种布局,与其主张“心印成佛”的教理冥冥中相互吻合,凸显禅宗哲学思想,并逐渐成为定制。

宋代禅寺以五山十刹为代表的这种禅寺布局。

一方面继承了百丈禅居将寺院空间组织规制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重新接受了传统寺院以佛像崇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禅宗寺院的性质趋于官寺化、规模大型化以及形式程式化。

”至此它已经成为禅宗精神与世俗力量折衷与妥协的产物,绝对崇拜与强调功能的两种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

禅寺的独立性削弱了,或许这正是它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