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557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八)行为矫正技术

在行为矫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制定十分具体,明确的行动计划

(2)要赏罚分明(3)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4)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自己。

3.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

(1)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不同点:

(1)在刺激方面的不同。

(2)在反应方面的不同。

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3)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4.为什么说学教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目的性。

最后,学校教育时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一)过渡性:

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首先,在身体的发育方面。

其次,在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二)闭锁性: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欧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

其次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

(三)社会性:

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

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地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6.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一)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这一特点体现在: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

(二)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时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辩证思维也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在高中生思维过程中的抽象与具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一半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并逐步发展着那种从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是高中生辩证思维发展的标志。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各种思维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

(2)个体的思维差异(3)从整体上讲,思维的可塑性已大大减少,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7.初中生思维品质中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初中生思维批判性的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盲目的追星”就出现在这个阶段。

其次,思维的片面性还使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第三种表现是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业活动中,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

思维的表面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

初中生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

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趣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

8.*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一,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一)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二)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二,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

(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9.简述中学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一)初中生人格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

(1)意识高涨。

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2)

(2)反抗心理。

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于2—4岁之间。

第二次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出现时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1)交友范围缩小

(2)重视友谊(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二)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人格成长;

自我评价的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价值观的确立

(3)自治需求。

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父母的关系;

选择职业;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10.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一)初中生的心理指导

(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二)高中生心理指导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11.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1)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

洛克

理论:

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

任何一种心理官能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机能得以改善,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

(3)经验概括说:

贾德

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时这一学说的经典实验。

(4)关系转换理论:

苛勒

完形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

“小鸡觅食”实验。

(5)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

1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请选教材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5)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时最常见的迁移现象,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田间、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地迁移。

13.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

(2)问题的特征(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14.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

15*.简述技能的形成阶段

(一)动作技能的形成

(1)认知定向阶段:

特点:

练习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很紧张,动作在有意识控制下进行;

动作不稳定,速度慢,不协调,有不少多余动作。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学习者的动作忙乱而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存在大量的多余动作,学习者难以观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不易发现自己的错误。

(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紧张程度降低,多余动作减少,注意分配能力有所增强,但动作系统尚未达到协调完善的水平。

(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练习者的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练习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自动化水平提高,视觉控制降低,动觉控制开始占主导地位。

(二)智力技能的形成

最早研究智力技能的是加里培林,他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三)技能的形成标志:

动作技能的形成标志:

(1)动作结构的改变

(2)动作品质的变化(3)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

(1)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

(2)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

(3)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16.简述如何提高练习效率(或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

(1)确定练习目标:

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太难。

(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高效率的练习,还应从技能的性质、练习者的学习水平,以及如何消除疲劳,克服遗忘等方面来考虑合理地安排好练习时间。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反馈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反馈;

二是外部反馈。

采用何种反馈,应根据任务的不同阶段及任务的性质、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定。

(4)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练习方式有两种:

一是全部练习,二是单元练习。

使用何种练习方式应依情况而定,如果一种技能的各个动作之间练习密切,采用全部练习法效果更优。

17.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解行为的尺度。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解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知识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18.简析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时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19.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据此,他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3岁)特点:

不顾规则,考虑以自我为中心。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特点:

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惩罚,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20.简述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

(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过渡

2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3)从感觉和直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综合的结果。

22.简述知觉的特性(多选或简答)

(一)选择性

人总是有原则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有: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

(二)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它受四种因素影响: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知识与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三)理解性:

人重视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情况首先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

再次,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四)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3*.简述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答或论述)

根据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要包括: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可以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观察训练要求。

(2)明确观察任务: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预先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4)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

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24.简述记忆的过程

(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知和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3)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过程。

(4)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25.感觉记忆的特征(09年简答)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26.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在熟练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

(3)学习的程度(4)情绪体验

27.记忆的特点

(1)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具体表现为:

1)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

2)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中达到高百分比3)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28.简述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1)过去经验的影响

(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下定义(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系统

29.简述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什么?

(一)问题解决时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

(1)提出问题:

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以下因素:

a、思维活动的积极性b、认真负责的态度c、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d、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检验,另一种是间接检验。

3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

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情境中物体和实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二)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

(三)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四)定势:

是指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五)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讨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我而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六)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

包括:

(1)情绪障碍

(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知觉障碍

31.简述思维与言语之间的关系

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而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

思维与言语是由区别的,首先,他们的本质属性不同。

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观念的,以意识形态存在。

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概念用词来表达,但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反之,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32.简述想象的作用

首先,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再次,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33.*简析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异同与联系

(一)不同点

(1)再造想象具有再造性,构造出的形象与原物相符合。

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构造出来的形象是崭新的。

(2)再造想象再造的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已被他人创造出来的,创造想象创造的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前所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