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548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⑵重点:

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1936年,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

(有何利与弊?

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

4.主宰国:

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

签约

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

1920年1月地点:

日内瓦主宰国:

英、法

实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2.时间:

1921年3.地点:

美国华盛顿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

九国5.主宰国:

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8.影响:

华盛顿体系建立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第4课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

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爆发:

从美国开始

3.时间:

1929至1933年

4.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2.手段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措施1.整顿银行2.调整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4.举办公共工程

影响: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

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建立;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

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

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共产党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5、迫害屠杀犹太人

6、疯狂扩军备战:

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标志: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 “进军罗马”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建立

少壮派发动“二二六兵变”军部控制政府

统治措施

对内:

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

对外:

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

形成时间: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

名称:

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后果:

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帝国主义大国英国和法国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绥靖政策含义:

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吧法西斯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

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5、战争的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向波兰发起进攻。

英法向德国宣战。

莫斯科保卫战(1941.6-1942.1)

莫斯科保卫战:

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在苏德战场的第一次大失败

6、战争的扩大:

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性质:

有预谋的法西斯入侵。

次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形成原因:

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的激化。

形成基础:

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1942年1月1日

地点:

美国首都华盛顿

形成标志: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雅尔塔会议

(1)时间:

1945年2月

(2)参加国:

美、英、苏

(3)内容: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

成立联合国;

苏联对日作战。

(4)影响:

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

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二战的转折

中途岛海战1942.6——太平洋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欧洲战场转折点,二战重要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

诺曼底登陆(1944.6.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两面受敌。

柏林战役:

1945年4月

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2日投降。

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的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

1、二战影响

1)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2)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3)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5)客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胜利的原因

(1)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根本原因]

(2)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3、战争性质:

(前期)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后期)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时 

特 

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1.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

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是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2.7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②受到石油提价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

80年代经济发展受限的原因: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改革社会经济;

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1)美国的大力援助(客观原因)2)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客观原因)3)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主观原因)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观原因)

2、欧盟成立

随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成立原因(目的):

1)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团结合作。

2)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

经过:

欧洲共同体1967年→欧洲联盟1993年

成立影响:

1)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

2)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欧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

美国的扶持或援助;

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

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

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内容:

1)经济方面:

工业,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农业:

P61

2)政治方面:

A、批判个人崇拜B、平反冤假错案C、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黑面的文学作品公开

3.结果:

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经济改革重点:

重工业

结果: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1、解体时间:

1991年

2、解体经过:

“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解体标志:

戈尔巴乔夫下台

4、解体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匈牙利道路”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原因:

斯大林模式束缚了经济的发展3、时间:

20世纪50年代末4、人物:

卡达尔5、内容:

1)政治上;

2)经济上6、结果:

政治经形势逐步稳定……

二、捷克的改革----“布拉格之春”

1、原因:

要求摆脱苏联模式2、时间:

20世纪60年代末3、人物:

杜布切克4、内容:

2)经济上;

3)外交上5、结果:

迫于苏联的干涉,被迫中断

三、东欧剧变

1、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2、概念:

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3、形式:

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4、结果:

东欧各国政权易手

1)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地区冲突不断2)捷克一分为二3)德国统一

5、性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

1、“二战”后独立的系列国家2、印度

1)20世纪20至30年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2)“二战”后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尼赫鲁)3)1947年,印巴分治4)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

5)1956年,巴基斯坦共和国成立

6)印巴冲突的原因

A)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矛盾B)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

7)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印度、韩国、新加坡

二、非洲

1)1952年,埃及独立(纳赛尔)2)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3)1960年,“非洲独立年”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崩溃

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斗争的两件大事.

1、1959年,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卡斯特罗)

2、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

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该地区成为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3、现实利益的冲突,对水、石油、土地等资源的争夺。

(矛盾的表现)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关键。

二、五次中东战争简表

时间

战争

起因

结果

1948-1949

第一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大片领土

1956-1957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英、法和以色列进攻埃及

英、法和以色列被迫撒军

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突袭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土地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了一些失地

1982

第五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领土袭击境内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

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

三、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四、简答题:

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A、重要性:

交通地位重要;

战略地位重要;

经济价值巨大。

B、复杂性:

①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使领土争端问题严重;

②复杂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宗教斗争等;

③水资源奇缺,加剧了双方的争夺;

④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五、中东问题的未来(建议):

要以和平的手段,而不是使用武力。

合理分配水资源。

寻求文化认同。

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大国的中东政策。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

1947-1991;

两极格局:

1955-1991

概念: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目的(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冷战的特点:

1、军事包围;

2、经济封锁;

3、政治颠覆

美苏冷战的信号: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冷战的开始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冷战的表现

1)政治方面:

杜鲁门主义2)经济方面:

马歇尔计划3)军事方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4)“经互会”成立5)“华约”组织成立

美苏争霸的实质:

争夺世界霸权,划分势力范围。

美苏争霸的影响:

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阻碍经济发展。

美苏争霸

阶段

特点

典型事件

美国领导

苏联领导

第一阶段

50~60年代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美国占优势

“柏林墙”修建,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70年代

达到高潮;

美国处守势

美发动越南战争,苏联出兵阿富汗

尼克松

勃烈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有所缓和;

美强硬,苏收缩

苏联从阿富汉撤军

里根

戈尔巴乔夫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一.当今世界格局

1.当今世界格局特点:

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正向多极化发展

一超:

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

多强: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2、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结束标志:

二战爆发。

[中国国际地位低下,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第二次:

二战后:

两极格局(冷战格局);

苏联解体。

【新中国成立,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第三次:

苏联解体后:

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二.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

1)重新制定全球战略2)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事务3)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布署导弹防御系统4)参与海湾战争,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5)科索沃战争

美国全球战略:

冷战年代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后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争夺世界霸权。

这是不得人心,不会实现的。

三.制约美国称霸世界主要力量: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1)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

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五、面对多极化趋势,我国应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

各国对策:

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对策:

1.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维护世界和平。

六.威胁当今世界的因素有:

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如科索沃战争、巴以冲突。

2、领土纠纷,恐怖主义。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七.科索沃战争

1.战争起因:

南斯拉夫内战,大国介入,转为国际矛盾

2.战争性质:

地区冲突转变为北约武装干涉地区事务

3.战争结果:

北约停止空袭,南联盟军队撒出科索沃

4.战争影响:

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什么叫经济全球化趋势?

(概念)世界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特点: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扩大的市场经济为基础,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信息技术为主要动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联动过程。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经济活动打破国界和地域的界限。

(根本原因)

(2)科技的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背景)。

(4)各国寻求国际合作、取长补短,发展经济。

3、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全球化趋势加快3.国际分工不断加强。

4.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有利:

A、减少贸易障碍,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B、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2、不利:

A、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技术等方面落后);

B、产生了一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行为(利用廉价资源、劳力却转移污染企业);

C、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增大。

(亚洲金融危机)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电力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发明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船

内燃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