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教案Word格式.docx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教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解0为什么不能为除数;
熟练解决含各种括号的算式。
课时分配
4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习题卡片。
学生:
学习用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及做一做。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
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会并熟练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算式以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预设教案
实践修改
(一)
导入新课激学趣
1、主题图引入: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揭示课题。
问
题
一
(二)
自主学习悟新知
1.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1)请学生提出。
(2)学生解决问题。
(三)
合作学习解疑难
2.概括意义。
(1)概括加法的意义。
①借助814+1142=1956,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③提出问题,概括加法意义。
④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加法的意义。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
(2)(3)问题,思考以下问题:
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交流。
学生交流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③提出问题,概括减法意义。
学生试说减法的意义。
教师提炼,并板书减法的意义。
(3)加、减法的关系。
①比较、交流。
②归纳、整理。
(四)
聚焦展示显智慧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回顾总结。
2.交流,归纳整理。
(五)
尝试应用谈收获
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
(1)814+1142=1956
加法的意义:
吧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加得的数叫和。
(2)1956—814=1142(3)1956—1142=814
减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
减得的数加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书上的例题出发,一步步深入主题,要求学生在我的讲解下能够自己逐步推导出加、减法的相关要领。
随后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第二课时
课本P5--6页例2、例3及相关的“做一做”。
1、通过应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0为什么不能为除数,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提高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会通过应用一步乘、除法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0的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学会并熟练运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理解0为什么不能为除数。
(一)引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加、减法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5—6页,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练习,并记录疑问。
2.自学检测。
组织学生相互检测,并进行疑问交流。
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将学生中较集中的问题进行收集或稍微进行课题释疑。
1.教师强调先独立观察并完成知识点的相关练习,学生可从知识点的操练中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
3.抽查几个小组发言,评价。
4.教师归纳:
积=因数×
因数
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
除数
除数=被除数÷
商
被除数=商×
5.师生一起总结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一个数加0或者减去0还是等于这个数本身。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是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不能做除数。
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页的“做一做”,再汇报计算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与0有关的运算
1.3+3+3+3=12(枝)3×
4=12(枝)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加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
乘得的数叫积。
12÷
3=4(个)12÷
4=3(枝)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被除数。
除得的数叫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因数商=被除数÷
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的实例引入乘,除法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材P9页例4,做一做。
1、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计算。
2、经历带小括号和中括号算式的计算过程,达到理解其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的目的。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巧带来的计算便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熟练解决含有各种括号的算式。
(一)游戏导入:
谈话:
同学们,你们玩过游戏吗?
游戏:
老师抽出四张
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们列为得
数为24的为胜。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竞赛,比一比谁最先
列出算式。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练习,并记录疑问。
1.教师强调先独立观察并完成知识点的相关练习,学生可从知识点的操练中掌握括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4.教师强调:
小括号在算式中是最优先者,其次是中括号。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计算。
24×
12+600÷
20(128+56)×
45
(460-320)÷
15580÷
29+72×
18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抓住关键部分引导学生巩固。
(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六)
拓展延伸质新疑
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47+33÷
36-16B、(47+33)÷
(36-16)C、(36-16)÷
(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750-25)×
(20+13)B、(20+13)×
(750-25)C、750-25×
20+13
括号
96÷
(12+4)×
296÷
[(12+4)×
2]
=96÷
16×
2=96÷
[16×
=6×
2=96÷
32
=3=3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四课时
教材P10页例5。
1、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寻找最佳方案,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
2、经历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最佳方案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解决此类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习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
学会通过应用四则运算的相关基础知识,计算并比较各个不同方案的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大家好!
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
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10页,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练习,并记录疑问。
在选择最优或最省方案时,要将方案的所有都考虑到,将各方案结果相比较以获得最佳方案。
某景区推出两种门票价格方案。
方案一:
成人每人170元,儿童每人80元。
方案二:
统一收取120元。
如果有成人6人,儿童10人,选择哪种方案更加省钱?
最佳方案的选取
如果尽可能多的租大船:
方案二:
如果全部都租小船:
32÷
6=5(条)……2(人)32÷
4=8(条)
24×
8=192(元)
5条大船,1条小船共:
30×
5+24×
1=174(元)
方案三:
4条大船:
4=120(元)
2条小船:
2=48(元)
一共:
120+48=168(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最佳方案的选取,是一节综合性知识课.虽然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在探究最优方案,甚至课后还占有了学生的一点休息时间,但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