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4438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Word文档格式.docx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 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

)  难堪(kān)  选聘(pì

n)

C.热泪盈眶(kuà

ng)  说服(shuì

)  无垠(yí

D.彷徨(huá

ng)  挚友(chì

)  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租借  宰割  悲惨  鲜为人知

B.奠基  拔尖  难堪  妇儒皆知

C.忠厚  选聘  震荡  真诚坦白

D.摄制  彷徨  挚友  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

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

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

徘徊;

犹豫不决。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5)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C.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D.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  )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   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B.。

 , 。

 , ?

C.。

 , , 。

 ;

 。

D.。

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

一、资料助读

 1.关于闻一多。

二、自读探究

 任务一:

 1.字音字形。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潜心贯注(  )  慷慨(  )  淋漓(  )  气冲斗牛(  )  迥乎不同(  )

 〔明确〕 shuāi hè

 dié

 qiè

 wù

 qiá

n kāngkǎi lí

nlí

 dǒu jiǒng

 2.词语解释。

 衰微: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任务二: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

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有何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以组内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

请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革命家的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的哪些精神?

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

  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凌乱……饭,几乎忘记了吃……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6.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7.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二、探究语言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品读表达方式

 1.说说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找一找,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四、写法探究

同步探究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壳(qià

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窥园(kūi)

B.兀兀穷年(wù

)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jià

o)

C.潜心贯注(qiá

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弥高(mí

D.气冲斗牛(dǒu)  臧克家(zānɡ)

赫然(hè

)  宝藏(zà

nɡ)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的含义。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里面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组词。

 舀() 轻捷() 校对() 藤躺椅() 抹杀() 调羹() 绞肉机() 悠然() 喘着() 腻() 摘掉() 阖一阖眼睛() 揩() 疙瘩() 深恶痛绝()

 2.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3.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思考:

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4.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校对(  )  抹杀(  )  遭殃(  )

调羹(  )  喘着(  )  紊乱(  )

训斥(  )  混浊(  )  揩(  )

2.将下面的文字正确、规范、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

明是非 辨正误 审美丑 察善恶

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广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4.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

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

你自有你的执着。

二、阅读理解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    ,而“我”认为“        ”, 

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    ,这些都为下文    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6.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7.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8.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我”          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               。

9.“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10.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课时)

一、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二、顺读课文

2.方法指导。

 读出节奏的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疏通文意

1.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保留):

如地名、人名、年号、古今意思相同的词等;

 删(删除):

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

 补(增补):

省略的成分;

 换(替换):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

 调(调整语序):

如倒装句。

 2.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

当道,当权。

 辞:

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才略:

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涉猎:

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

重新。

  3.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

4.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4.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梳理梗概,指导背诵

1.梳理梗概:

这篇短文如果分成两个部分,应该怎样分,每一部分的段意如何概括?

第4课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1.背诵全文。

 2.复述课文。

(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3.情节表演。

(分男女两组,每组三个人,扮演三个角色。

 这堂课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这篇短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学,吕蒙又是怎样展示听劝的效果的。

二、研读内容

 逐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细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请根据原文说明。

三、拓展迁移

 依据注释,顺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理解这两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然后谈谈对这两篇文章的看法。

 1.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2.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权谓吕蒙曰  (  )

A.叫作  B.说  C.对……说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3)见往事耳  (  )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4)孰若孤  (  )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5)蒙乃始就学  (  )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6)及鲁肃过寻阳  (  )

A.经过    B.到,等到  C.离开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孰若孤

若毒之乎

C.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3.根据原文意思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结果是:

“    ”。

(以上均填原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

又运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单元质量评估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卓越(zhuó

)  元勋(xūn)

白皙(xī)  深恶痛绝(wù

B.选骋(pì

n)  筹划(chó

u)

)  兀兀穷年(wù

C.迭起(dié

)  暑名(shǔ)

深邃(suì

)  气冲斗牛(dǒu)

D.涉猎(shè

)  迭起(dié

抹杀(mě)  目不窥园(kuī)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心会神凝 硕果

B.感情震荡 燕然勒功 零乱不堪 徙劳

C.慷慨淋漓 不以为然 惹人注目 奠基

D.契而不舍 死而后已 至死不懈 调羹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

A.兽铤亡群(疾走)  仰之弥高(更加)

B.锲而不舍(刻)  刮目相待(擦拭)

C.群蚁排衙(衙门)  呕心沥血(滴)

D.风悲日曛(昏暗)  平沙无垠(阻挡)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

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老马》等。

B.萧红是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和散文集《牛车上》等。

C.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