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3886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Word格式.docx

D.突触后膜电位较静息时更负

8、传入侧枝性抑制的生理学基础是 

A.优势现象 

B.膝跳反射 

C.交互抑制 

D.腱反射

9、突触后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

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10、抑制性突出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12、突触后抑制表现突触后膜。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无

13、突触前抑制表现突触前膜。

14、传入侧枝性抑制的功能。

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

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无

15、回返性抑制的功能。

16、突触前抑制的特征。

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B.突触前神经原末梢处于超极化状态

C.潜伏期长

D.持续时间

17、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A.延髓 

B.丘脑 

C.脊髓 

D.中脑

18、躯体运动信息传入起始站和传出的最后通路位于。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延髓 

D.脑桥

19、脊髓中大α神经元支配。

A.慢肌纤维 

B.快肌纤维

C.慢肌和快肌纤维 

D.梭内肌纤维

20、脊髓中小α神经元支配。

21、脊髓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C.离断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

D.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

22、屈肌反射与腱反射。

A.感受器相同 

B.引起反射的刺激性质相同

C.前者的效应器是屈肌,后者是伸肌

D.都是短暂的反射活动

23、为了单独研究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常采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试验方法,这一方法的部位应该在。

A.脊髓与延髓之间

B.颈部第4与第5脊髓之间

C.延髓与脑桥之间

D.脑桥与中脑之间

24、去大脑动物仰卧时,伸肌紧张性最高,而俯卧时则紧张性最低,这一现象称 

A.翻正反射 

B.探究反射 

C.颈紧张反射 

D.迷路紧张反射

25、腱反射具有的特点是 

A.是多突触反射

B.中枢只涉及1-2个脊髓节段

C.感受器为腱器官

D.可由重力作用引起

26、切断去大脑僵直动物脊髓的全部背根,动物将出现的情况是。

A.去大脑僵直进一步加强

B.去大脑僵直削弱

C.去大脑僵直维持不变

D.去大脑僵直消失

27、迷路紧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A.左右前半规管 

B.左右后半规管 

C.左右水平半规管 

D.椭圆囊和球囊

28、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是 

A.半规管的壶腹脊 

B.肌梭 

C.椭圆囊和球囊上的囊斑 

D.腱器官

29、小脑绒球小结的功能是 

A.调节肌紧张 

B.维持身体平衡 

C.随意运动的协调 

D.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30、旧小脑的主要功能表现为 

B.维持身体平衡

C.随意运动的协调 

D.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31、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A.与大脑一起协调随意运动

B.与大脑一起产生思维活动

C.与大脑一起调节内脏活动

D.与大脑一起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

32、人类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33、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错误叙述是。

A.接受大脑皮层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34、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35、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

A.发动精细的运动 

B.发动粗糙的运动

C.调节肌紧张和加强肌群协调性

D.维持肌紧张e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36、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

A.锥体系 

B.锥体外系 

C.旁锥体系 

D.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37、人类小脑损伤时出现。

A.肌张力增强 

B.肌张力降低 

C.肌张力不变 

D.肌张力先抗进后降低

38、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A.脊髓 

C.脑桥 

39、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40、翻正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

41、人体站立姿势的维持是。

A.屈肌反射 

B.紧张性牵张反射 

C.γ紧张 

D.位相性牵张反射

42、在高位脑中枢的控制下,梭内肌纤维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以提高肌梭的敏感性。

它属于 

43、参与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 

B.小脑蚓部 

C.小脑半球 

D.小脑体

44、能对躯干、四肢肌紧张起调节作用的是。

D.小脑体

45、参与动作和姿势管理的是。

46、小脑性公济失调是因为损伤了。

47、屈肌反射为 

A.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反射 

B.缓慢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反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8、长度感受器是。

A.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B.抑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49、张力感受器是。

A.牵张反射感受器 

50、锥体系控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

A.发动肌肉运动 

B.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51、锥体系控制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

52、基底神经节包括 

A.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B.丘脑底核、黑核、红质

53、脊髓中参与躯体运动调节的结构有 

()

A.脊髓前脚的运动神经元

B.脊髓后根

C.脊髓前根

D.脊髓侧角细胞

54、翻正反射与下列那些结构有关 

A.视觉器官 

B.耳石器 

C.本体感受器 

D.内脏感受器

56、突触前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

C.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D.突触后膜兴奋性不变

三、填空

1、在完整的机体内,各类神经元按______方式进行联结,以实现______的功能。

2、突触的基本结构是由______﹑______ 

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3、突触处信息的传递是通过______和______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4、突触前膜的去极化与化学递质之间的偶联有赖于______ 

的______流。

5、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______尤其是______的通透性。

6、突触后抑制可分______和______二种,它是通过突触前神经原的轴突末梢释放______ 

,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而实现的。

7、突触前抑制是通过一个______突触联系,使突触前末梢______ 

,引起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______ 

,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 

电位,而呈现抑制效。

8、在完整机体中屈肌收缩的同时,伸肌出现______ 

,这是______ 

抑制的结果。

9、几岁前脚运动神经元有______ 

和______ 

两种。

10、腱反射的感受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___,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__,基本中枢在脊髓。

1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存在两个区域,一是______,二是______,通常它们的活动都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12、状态反射的本质是______和______ 

13、切断动物脊髓的背根,已发生的去大脑僵直将______,这说明去大脑僵直中主要成分是______。

14、横切脑干的试验表明,仅保留延髓动物______翻正反射,而______ 

动物则具有翻正反射。

15、小脑在控制肌肉活动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和管理姿势和动作。

16、纹状体是尾状核、______和______ 

的总称。

17、纹状体对随意运动的稳定性和______ 

以及______传入冲动的处理有关。

18、实验观察,单纯刺激纹状体并不能引起______ 

,若在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同时再刺激纹状体,则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的运动反应即被______ 

19、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 

和______两途径实现的

20、锥体外系对脊髓反射的控制通常是 

的,其功能主要与调节 

和肌群的协调运动有关。

21、锥体束纤维除控制α运动神经元外,还控制γ运动神经元,前者在于______ 

肌肉运动,后者在于______ 

以配合运动。

四、判断

1、到达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与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有赖于钠离子的存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NA.+、K+、CI-尤其是K+通透性增加所致。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能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是因为突触后膜超极化的缘故。

4、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原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5、兴奋通过中枢神经元链锁装接替联系,可以在空间上扩大或加强起作用范围。

6、兴奋通过中枢神经元环装的接替联系,可延长兴奋的作用时间。

7、EPSP是服从全或无定律的。

8、IPSP是服从全或无定律的。

9、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是突触前抑制。

10、交互抑制的基础是回返抑制。

11、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腱反射。

12、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3、牵张反射不仅存在于抗重力的伸肌,也存在于屈肌,但脊髓的牵张反射以屈肌为主。

14、锥体束中含有调节植物性功能的纤维。

15、α僵直和γ僵直都依赖于γ环路的完整性。

16、人类脊休克期,主要表现是所有运动性和植物性反射全部消失。

17、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有对自身和相邻运动神经元间接的侧枝。

18、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常低于γ运动神经元。

19、当动物中指受到强烈伤害性刺激时,将出现同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

20、去大脑动物没有脊休克这一特征。

21、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动物立即出现脊休克。

22、颈紧张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23、球小叶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

24、新小脑受损时特有的症状是意向性震颤。

25、脑皮层下行控制区体运动经基底神经节的传导束,主要是协调全身随意运动。

26、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特征之一是能引起肌群发生协同性收缩。

27、锥体束有80%上下运动神经元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所以锥体束是皮层调节躯体运动最直接通路。

28、锥体外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常是对测控制。

29、现已确认,锥体系中的纤维都是由大脑皮层运动区得贝次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30、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其相同特征是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31、举重运动员提铃至胸瞬间,头迅速后仰,可反射性增强肩部伸肌的力量。

五、简答

1.神经冲动指的是什么?

它作为信息单位在神经元间是如何传递的。

2.什么叫运动神经元池?

它与运动单位有哪些区别?

在运动神经元池中,不同运动单位是如何参与活动的。

 

3.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

举例说明它在运动中的意义。

4.直接由脊髓中枢所控制的运动是什么?

六、论述

1、肌电研究结果发现,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2、小脑皮层有哪些活动规律?

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什么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4、从整体而言最先引起肌肉活动的神经过程是什么?

在运动中各级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是如何整合进行的?

[参考答案部分]

1、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成为突触。

2、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改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提高膜对Na+、K+、CI-,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膜电位降低,从而引起去极化电位,并以电紧张的形式传播,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该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体高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尤其是CI-的通透性,使膜电位增大,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这种局部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而产生抑制效应,称为突触后抑制。

5、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神经元,极为传入侧枝性抑制.

6、一中枢的神经元发放的传出冲动,在延其轴突传出过程中,又经其轴突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回返作用于原发动冲动的神经元和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称为回返性抑制

7、触前抑制是指通过生理机制以减少兴奋性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够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表现抑制效应.这种由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8、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9、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10、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肉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位相性收缩。

11、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类反射称姿势反射。

12、激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其发放的冲动到达脊髓,能抑制四肢伸肌的紧张性,这部分结构及其下行神经路径,成为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13、在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测部、脑桥的背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背盖以及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刺激它,能使正在进行的四肢牵张反射大大加强,这一部位的区域及其下行路径,总称为脑干网状下行易化系统。

14、和动物正常姿势受到扰乱,如被推翻或由空中仰着下落时,能迅速翻身起立而恢复其正常姿势,这种反射总称为翻正反射。

15、当头部空间位置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这种反射称状态反射。

16、当人体主动或被动作旋转变速运动时,将刺激半规管壶腹脊上的感受装置,反射性地引起眼外肌、颈肌和四肢伸肌张力的改变,这类反射称为旋转变速运动反射。

17、当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直线变速运动时,会引起肌张力的重新调配,这种反射称为直线变速运动反射。

18、系是指由大脑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下达脊髓的传导系,即锥体束。

19、除锥体系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元及纤维都称为锥体外系。

也有人认为,起自纹状体、红核、黑质、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小脑的神经元和下行纤维系统为锥体外系,而把由大脑皮层下行并通过皮层下核团接替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称为皮层起源锥体外系。

1、A 

2、C 

3、C 

4、B 

5、B 

6、C 

7、D 

8、C 

9、C 

10、B 

11、A 

12、B 

13、A 

14、B15、A16、A 

17、C 

18、C 

19、B 

20、A 

21、C 

22、D 

23、B 

24、D 

25、B 

26、D 

27、D28、C29、B 

30、A 

31、A 

32、D 

33、D 

34、C 

35、C 

36、D 

37、B 

38、A 

39、B 

40、D 

41、B 

42、C 

43、A 

44、B 

45、C 

46、C47、D 

48、A 

49、C 

50、A 

51、B 

52、C 

53、A 

54、A 

55、D

1、突触;

神经系统整合 

2、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3、化学传递、电变化

4、Ca2+、内

5、K+、Cl-;

Cl- 

6、传入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突触;

去极化;

减少;

不产生或不易产生兴奋性突触后 

8、舒张;

交互

9、α神经元、γ神经元

10、肌梭,肌纤维

11、易化区,抑制区

12、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

13、消失,γ僵直

14、没有,中脑 

15、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

16、壳核;

苍白球 

17、肌紧张的控制;

本体感觉 

18、运动效应;

抑制

19、锥体系;

锥体外系

20、双侧性;

肌紧张

21、发动;

调节肌梭敏感性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11、错 

12、错 

13、错 

14、对 

15、错 

16、错 

17、对 

18、错 

19、对 

20、对 

21、错 

22、错 

23、错 

24、对 

25、错 

26、错 

27、错 

28、错 

29、错 

30、错 

31、对 

1、神经冲动指的是什么?

答:

神经冲动被作为某种信息的单位而传导。

它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它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神经冲动作为信息单位,不会只限于在一个神经元范围内的传导,必然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通,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Synapse)。

通过这一部位,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被称为突触传递(Synaptictransmission)。

突触种类繁多,依据其传递方式将哺乳动物的突触分为:

有突触小泡的化学性突触、无突触小泡的电突触及两者兼有的混合型突触,每类又根据其形态结构点区分若干类型。

在哺乳动物的脊髓、海马和下丘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之间,广泛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电突触。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细胞的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指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两层膜间的间隙只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元膜没有增厚,其轴浆内无突触小泡聚集。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容易发生电紧张性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是双向的,不存在前膜与后膜的功能差异。

因此,这种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传递,与突触部位依赖递质作为传递媒介(化学传递)完全不同。

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即突触延搁)。

电传递的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