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730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图金矿找矿1晶改3文档格式.docx

安齐断裂;

成矿构造;

成矿后构造;

叠瓦状构造

中图分类号P613,P617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位于准噶尔西的哈图金矿(图1)是新疆最大的金矿床,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该矿发现始,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基础地质、矿床地质、矿床成因、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及不同类型金矿床类比等多方面勘查与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对该矿的总体构造特征、矿床规模及找矿远景等方面的认识仍有较大争议。

2015年4-5月,应新疆凯诚矿业公司之邀,作者对哈图金矿带的总体构造特征进行了调研,取得了一些新认识,特撰此文,希望能对该矿带的找矿与开采有一定指导作用。

——————————————————————————

第一作者简介:

纪广俭,天津市蓟县人,1937年8月生,区域地质及矿产地质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构造及找矿地质学研究,电子邮箱:

jgj370808@

 

图1哈图金矿地理位置及区域地质略图

1第四系;

2侏罗系;

3石炭系;

4泥盆系;

5志留系;

6奥陶系;

7花岗岩;

8城镇;

9哈图金矿

2哈图金矿带地质概况

哈图金矿带成北东走向的狭长带状分布于准西地区的克拉玛依与铁厂沟之间(图2),以北东向的达尔布特断裂为南界,铁厂沟花岗岩体为北界,南北宽约60千米,西起博孜阿特,东到灰绿山,全长100余千米,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

区内出露的地层除第四系(Q)覆盖层外,基岩主要是以火山凝灰岩为主的下石炭统(C1)太勒古拉组和包古图组的火山岩系。

区域内断裂发育,主要由四条北东东向断层构成基本构造格架,它们自北而南依次是黑苏断层、哈图断层、安齐断层和达尔布特断层。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海西晚期超基性岩和中酸性岩浆侵入,主要岩体有阿克巴斯套花岗岩体、铁厂沟花岗岩体、哈图花岗岩体及萨尔托海超基性岩带等。

区内已知金矿床、矿点近百个,它们被前述的哈图、安齐两条断层分割为三个次级矿带,自北而南依次为:

1)哈图次级金矿带,位于铁厂沟岩体和黑苏断层以南,哈图断裂以北,已发现包括鸽子洞、黄梁子等金矿床(点)共36处,均属小型矿床或矿点,以黄梁子金矿为代表,为一含金破碎带,长约1300米,宽5~15米,已圈出四个小型矿体,金总储量仅70.07千克。

2)安齐次级金矿带,位于哈图断层以南,安齐断裂以北,已发现矿床、矿点40余处,自西而东主要有博孜阿特8号脉、哈西金矿、齐I、齐Ⅱ、齐Ⅲ、齐Ⅳ、齐Ⅴ矿及一把火、鸽子沟等矿点;

其中齐I号又称哈图金矿,累积探明储量已达56吨,为大型矿床,“西部黄金”集团正在开采,其余均为小型矿床或矿点。

————————————————————————————————————————

注1:

按照当地俗称及前人资料,哈图金矿带首先是指该处的大型金矿带,但其下又划分为三个金矿带(详后),其中又有一个哈图金矿带为区别大型哈图金矿带,特称此为次级哈图金矿带,另外安齐金矿带中的齐1金矿又称为哈图金矿。

3)达尔布特次级金矿带,位于安齐断层以南,达尔布特断层以北,已知矿床、矿点有博孜阿特7号脉、齐Ⅱ、宝贝、铬门沟、萨尔托海I、萨尔托海Ⅱ、萨尔托海Ⅴ、萨尔托海二号半、满洞山、灰绿山、灰绿山Ⅱ、灰绿山Ⅲ等,除二号半矿规模较大外,其它均为小型矿。

萨尔托海二号半矿为多组裂隙交叉形成的硅化蚀变岩型金矿,成垂直的柱状,直径12米,延深500米,金属储量(332+333)12吨,是整个哈图金矿带中一个特殊类型,目前由中金公司金福黄金开采。

图2:

哈图金矿地质构造示意略图

1第四系2石炭系3花岗岩;

4超基性岩;

5断层;

6矿点;

7哈什克巴依金矿;

8博孜阿特7号脉;

9博孜阿特8号脉;

10城镇;

3安齐断裂的特征和性质

安齐断裂是位于哈图金矿带中部的一条大型断裂构造,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大量勘查、勘探报告、科研论文和专著中,都对其进行了阐述,称其是哈图金矿带中最重要的“成矿构造”或“控矿构造”、“导矿构造”。

但遗憾的是对其“成矿”、“控矿”或“导矿”的具体特征则少有论述。

为了查明整个哈图金矿带的真实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发展的规律,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安齐断裂带的具体性质、特征,特别是其与各金矿床、矿点的真实关系。

在我国,长期流传着诸如“成矿构造”、“控矿构造”、“导矿构造”、“容矿构造”、“配矿构造”等多种名词术语用以描述、论述矿床的构造,但对其内在含义却不尽相同。

陈国达在其《成矿构造研究法》中认为:

“形成并存在于地壳中的各种矿产,明显地受着地质构造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矿床形成的控制;

第二是对矿床产状的控制。

成矿构造学对于这两个方面构造控制的研究都包括在内。

”据此看来,所谓“成矿构造”除包括形成矿脉的矿液流通及沉淀的构造外,尚包括使其产状发生变动和改造的构造。

一个矿脉在地壳中一定部位的形成,需要经过两个主要过程,一是必须有先期形成的裂隙构造,使含矿溶液能够沿其运移流动和沉淀,形成矿脉;

二是在矿脉形成之后有(或者无)一次或多次构造变动,使矿脉得以在现在的部位和产状保存下来。

前一过程是矿体的形成过程,后一过程则应属于矿体的改造和定位过程。

陈国达的“成矿构造”词义,似包括了这两个过程,但这会使得该词汇的含义复杂化,导致概念模糊。

笔者建议只把“成矿构造”的概念限制在陈国达的前一过程,也即仅指矿液的充填和沉淀的过程,即在其中形成矿体的空间或构造,专指克列特尔В.М、沃尔弗松ф.и、袁见齐等所称的成矿前及成矿中的构造,而将后期的变动和改造的过程归在成矿后构造范畴,这样就很明确了。

经对安齐断裂带现场调研,发现该断裂带在全长大于100多千米的沿线,在地形地貌上均呈明显的沟谷或山鞍,显示系由易风化剥蚀的性质松软的岩性组成,总宽度几十到一百余米。

断层带的物质组成,为石炭系硅化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层所形成的角砾岩、碎裂岩、压碎岩、断层泥及片理化带组成,未见任何蚀变、矿化及金矿脉,岩性松软,极易风化剥蚀。

而断层两侧岩层,绝大多数为石炭系硅化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岩石完整坚硬,有较强的抗风化力,易形成山峰、山岭。

这些现象不仅证明安齐断层带确实存在,而且在其形成后并没有明显热液特别是金矿成矿的热液活动与蚀变、充填,完全属于成矿后的断层构造无疑,因为如果是成矿前构造,在形成哈图这个由众多矿床、矿点组成的大型金矿带的强大成矿作用中,势必会在该断裂构造带中有金的矿脉、矿化以及蚀变等的形成。

4哈图金矿带的成矿构造

所谓成矿构造,应当是充填有金矿脉、矿化的裂隙构造,在这里应该就是组成各个金矿床、矿点的矿体(矿脉)和矿化体本身,而不是其它的。

组成成矿构造的物质就是金矿石或者具金矿化的蚀变岩石。

其具体特点是由硅化蚀变的凝灰岩组成,同时伴有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等,时有自然明金颗粒,岩石普遍颜色较浅,呈白色或灰白色,性质坚硬,既使原来破碎的角砾岩、压碎岩、断层泥及片理化岩石,也都变成了坚硬、完整、致密的岩石。

根据哈图金矿勘查和开采成果,地表所见哈图金矿体物质成分复杂,形态、产状和规模,多种多样,吴延之根据矿床的产状和成因特点,将其分为如下4类:

剪切带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剪切带超基性岩型、细脉浸染带型,值得借鉴和参考。

图3:

哈图齐Ⅰ金矿区地表矿脉分布示意图(据林彩香等)

哈图金矿矿脉的产状和形态特点,已有肖飞、林彩香等做了描述,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等。

其产状在近地表处多样各异,有北西、北东、东西、南北等各种走向、倾向、倾角(图3),而向深部发展,则逐渐单一化,渐渐被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倾角500左右矿脉所代替,因接近矿带的中心部位(见后),厚度、品位也相应增高。

如隐伏的L27-8号脉规模达到最大,控制长度800m,延深1046m,平均厚度4.23m,最大厚度25m,平均品位4.99g/t,最高300g/t,走向50—800,倾向330—3500,倾角500。

这种从地表或浅部向深部裂隙构造特征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在地壳的浅部因岩石所受的围限压力很小,脆性很大,因而易在遭受构造作用力时形成多种多个破裂面,如当地壳仅仅遭受一对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则会形成走向北东、北西两组剪切裂隙、走向南北的张性裂隙,走向东西分别向北、向南成450倾斜的两组剪切裂隙以及走向东西的水平产状的张性裂隙,共六组,若期间主压应力有某些变化,则形成的裂隙产状将更为复杂,而在这些早期的成矿构造形成后,又遭受形成安齐大断裂带强大作用力的作用,产状必将受到很大的歪曲、扭曲,这些因素都使得早期矿脉的产状复杂多样。

而向地壳深部,随着岩石围限压力增大,脆性降低,韧性增强,在遭受构造力作用时形成破裂面的几率也随之降低,因而形成的裂隙构造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具体是裂隙数量减少,分布范围变小,也即是只有在那些应力最强处裂隙才能形成,致使矿脉总体上组成一个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状(楔状)。

如齐1矿床当前勘查深度已达1200米,发现矿体向深部形态和产状越来越单一,规模也越来越厚大,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无限的,随着整个矿带规模向下收缩,矿体的规模和品位也会随之变小变贫,如到了最底部的次级哈图金矿带就是如此情况(见后)。

这里尚需说明一下哈图金矿带的倾角问题,就整个矿带来说,矿体倾角变化较大,近地表处总体偏陡,多在60-70O左右,似与安齐断裂倾角相近,但据深部勘查和采矿资料,矿体倾角逐渐变缓,大体在500左右,这可能代表了整个矿带的原始总倾角,而地表和浅部许多矿体的倾角偏陡的原因则是在后期受了形成安齐断裂的强大构造力(近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了偏转和歪曲所致。

在下面分析哈图金矿带的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时所依据的就是这个原始和总体的倾角。

5安齐断裂与哈图金矿带的关系

安齐断裂地表产状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倾角70-80O,其延深情况,据哈图金矿勘查资料,认为到380米深部,断层迹象消失,不再延深。

作者虽因条件所限未亲到380米深部查看,但根据理论推测和经验认为,这个地表延长100多千米的大规模断裂构造,肯定不会只延深几百米就消失,一定会有继续延深。

人们之所以认为消失,其一是因为其在深部断层迹象不很明显,使人们发生错觉外,就是许多人都有一种断层延伸都有一定限度,不会无限延伸这样一个习惯性概念。

事实是一个大型的断裂构造,由于在地壳不同深度上的岩石所遭受的围限压力差别导致了岩石性质会由脆性逐渐转为韧性,因而在受到各种应力(特别是压应力)作用时,在断层带的垂向上会有从浅部向深部形成完全不同的产物,一般的规律,是从浅而深依次是角砾岩-压碎岩-断层泥-片理化带-韧性剪切带-片岩带等,在片岩带之下,当两侧岩层相近时,也可以没有明显的断层带产物,而表现两侧相对错移的一个紧密的裂隙,这个裂隙因其特别紧密,肉眼难以识别,往往给人以消失假象,这可能即是哈图金矿认为安齐断裂在380米深部消失的一个原因;

其二则是勘探资料中所说的深部所见的安齐断裂,根本不是地表的安齐断裂的延深,而是另外的一个小型断裂,因为如前所述,宽度达100米,长度在100多千米的大型断裂,绝不会仅仅延深380米。

根据安齐断层带的规模、产状及断层带产物特征,该断层属于挤压型逆断层,其错移情况是北盘相对南盘向上错移,南盘相对向下错移。

如此错移的结果,使得断层北盘的矿体从深部推移上来,而南盘的矿体则沿断层面向深部错移,如果矿体有足够的延深,则在安齐断裂的南北两侧将出现彼此对应的上下盘矿段。

当然,这是在安齐断裂只有上下错移而没有水平错移的情况下的结果,如果断裂除上下错移外,尚伴随南北两盘的水平错移,则南北两侧的矿段将不可能南北对应,而是呈现相对的水平错移。

根据在安齐断裂西段的北侧分布有博孜阿特矿区的8号脉,8-1号脉,而断裂带南侧分布有博孜阿特7号脉等,经现场观察,二处的矿脉在外观、岩性和产状上颇为相似,酷似同一矿脉的两部分,据此可以认为二者实为位于安齐断裂两盘的一条矿脉,只是在平面位置上8号脉相对7号脉向西错移了约5公里。

据此推测,位于安齐断裂带北侧的哈西矿体及齐I、齐Ⅲ、齐Ⅳ、齐Ⅴ矿直到一把火、鸽子沟等矿点,也应相对于南侧的宝贝、满洞山、灰绿山号、红旗、铬门沟、萨尔托海齐I、萨Ⅱ、萨Ⅴ及萨二号半等矿点也都向西错移了一段距离(5公里左右)。

总结上述,可以将整个安齐金矿带的构造格局和形成过程概述于下:

哈图金矿带中的众多矿点,无论其位置及形态、产状、规模如何,均是一个大金矿带(脉、体)的组成部分,这个矿带的大体产状为北东东—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50O左右,总体形式是上部矿脉众多而分布范围较宽,形态、规模和产状复杂多样,向深部则逐渐收缩和简化、单一,后期地壳发生大规模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挤压型安齐大逆断层,由于断层倾角大于金矿带的倾角,二者呈现斜截关系,由于断层上下两盘相对错移,致使金矿体南北两盘发生上下和东西向水平错移,最后形成今日之态势。

6安齐金矿带与哈图及达尔布特金矿带的关系

次级哈图金矿带位于哈图断裂带的北侧,经对哈图断裂带各种特征的勘查,其同安齐断裂带一样,亦属于成矿后的压性断裂构造,其产状除走向渐转为北东—北北东外,其它特征基本同安齐断裂,其对金矿体的影响则是将向北倾斜的齐I、齐Ⅲ、齐Ⅳ、齐Ⅴ矿、一把火、鸽子沟等一连串矿体截断,使南盘下降,北盘上冲,断裂北侧的鸽子洞、黄梁子等金矿点即属于北盘的矿段。

而南面的达尔布特金矿带由安齐断层带以南各金矿点组成,它们应是由安齐金矿带向南延伸部分并受安齐断层向上错移所构成。

这样看来,所谓哈图、安齐、达尔布特三个金矿带均应同属一个北东东向的大金矿带(脉),只是被哈图、安齐两个北东向逆断层分割成三个条块,最南面的达尔布特矿带是上条块,中间的安齐矿带是中条块,北面的次级哈图矿带是最下条块。

如果分别按现有产状(倾角)将达尔布特、安齐和哈图三个金矿带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至两侧的断层面上并相互错移消除错距,就恢复了整个金矿带的原始形态,它是一个以北东东向为长轴、北北西向为短轴的椭圆形上宽下窄的大楔状体(图4),其水平长轴约100(或更长)千米,短轴长约70千米(作图法求得),且向北北西以500左右倾角倾斜。

这个大楔状矿带的中心大致在齐1金矿偏东一些位置,故这里的单层矿接近最厚(最厚25米),向四周特别是向北逐渐减薄,到北边的鸽子洞、黄梁子已不足1米;

向南则是另外情况,因为原始位置是在矿带最上方,处于地壳浅部,岩石脆性最大,在受到构造作用力作用时,易形成形态、产状和规模多样的破裂面和矿体、矿脉,因此在南侧的东段有众多分散的小型矿床、矿点存在(宝贝、灰绿山及萨尔托海等矿)。

在这个原始的大型楔状矿带形成后,被后期的哈图、安齐两条断裂截切和错移,分别形成了现在的哈图、安齐及达尔布特三个矿带,组成了总体向北倾斜向南逆冲的叠瓦状构造系列(图5)。

这就是整个哈图金矿带从诞生到现今的全部发展和演化的历程。

图4哈图金矿带原始总体楔状体产状示意剖面图

图5哈图金矿带叠瓦状构造示意图

7对找矿和开采的指导意见

根据对哈图金矿带总体形态、产状和规模及各矿床、矿点所处的空间位置,不难对找矿和开采方向做出比较具体和准确的预测:

1)因为哈图金矿地处楔状体的中部,应有最大的厚度和最高的品位。

找矿应以此为重点。

具体做法是以现在齐1矿为起点,顺藤摸瓜向下、向东、和向西追索、勘查与开采,定会有颇大收获。

2)在安齐矿带西段,安齐断裂带北侧有博孜阿特8、8-1等矿脉,其中8号脉估算资源量(333)761kg;

8-2号脉圈定工业矿体一个,估算内蕴资源量(334)2428kg。

在安齐断裂带南侧有7、7-1等号脉及多个矿化点,其中7号脉圈出工业矿体一个,估算内蕴资源量(334)290kg。

南北两侧相较,北侧明显比南侧矿体规模偏大、品位偏高,显示深部(中段)比浅部要好,据此该处的找矿工作应以北侧为重点,南侧应予放弃。

3)达尔布特矿带东段,处于楔状体的最上方,矿脉矿点多而分散,规模较小,找矿应以中小型为主。

值得提出的是二号半矿,属多组裂隙交叉处形成的硅化蚀变岩型金矿,成垂直的柱状,储量12吨,是一个特殊类型,既然已有一个,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应注意寻找此类矿。

4)最北部的哈图矿带,因处于楔状体的最下部,厚度、品位趋于尖灭,无找矿前景。

8结束语

1.从观察、研究断层、裂隙构造的各种特征入手,首先明确鉴别出了组成哈图金矿带各个矿床、矿点的矿脉、矿体是属于成矿前或成矿中的断裂、裂隙构造,然后根据各个成矿构造和成矿后构造的产状与特征以及各个矿床、矿点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分析、总结出整个哈图金矿带总体上组成一个北东东走向、向北北西倾斜的大楔状体。

黑苏、安齐、哈图、达尔布特各大断层属成矿后构造,它们把早期形成的大楔状金矿带切割、错移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这是今日整个哈图金矿带构造和产状特征。

这一认识有别于以往只对其中各矿床、矿点做个别描述和论述的做法,应该说是个创造性突破。

据此,可以对全矿带的找矿和开采的方向进行科学和具体预测。

2.尽管上述成果的取得,仅仅运用了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野外地质构造现象的观察研究这一酷似简单、浅显的基础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就获得了解决,表明最基本最基础的地质观察研究仍是解决找矿即使是隐伏矿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限于水平和多方面条件,文中难免存在许多不当和不足之处,也许存在着一些空想或幻想,但科研工作者不但应当具有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

至于本文做的好坏,则请广大读者来鉴别和评判了。

致谢:

在野外勘查中得到新疆凯诚矿业公司、西部黄金哈图金矿及金福黄金等单位的大力协助;

本文编写中得到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王玉谦高工、河北省第二地质大队杨春光、杜佳术、李万增等同志的热情指导,英文摘要由河北省第二地质大队湛丹、吕艳宁及武汉理工大学纪文达协助译出,全部图件由河北地质二队张金欢、姚海珠制作。

本文审稿专家及编辑部领导和相关同志都为本文的审查、修改和编辑及刊出付出了辛勤劳作,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白文吉,甘源明,周美付.新疆托里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J];

地质论评;

198834卷01期80—87.

[2]李树滋,刘春涌.新疆西准噶尔哈图、灰绿山地区金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J],新疆地质,1988第6卷第1期,69—79.

[3]刘绍忠.新疆西准噶尔齐Ⅰ金矿氧、硫、氢、碳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J].新疆地质,19908

(1):

22-31.

[4]刘绍忠,秦爱华.新疆西准噶尔齐Ⅰ金矿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J].新疆地质,1990,8

(2):

159-168.

[5]邱添,肖飞,张凤军等.哈图金矿蚀变岩型矿体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研究,新疆地质,1990,8

(1),155—161.

[6]邱添,朱永峰.新疆西准噶尔萨Ⅰ金矿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J),矿床地质,2012第31卷增刊,775—776.

[7]邱添,朱永峰.新疆萨尔托海石英菱镁岩中发育的纫性剪切带及其对金矿的控制(J)岩石学报,2012(28)7,2250—2256.

[8]冯本智,刘鹏鹗.1990,新疆西准噶尔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J],长春地质学院院报20(3),265-272.

[9]刘春涌,1991,齐Ⅰ金矿矿田构造特征及成矿预测[J].新疆地质,9(4),385-367.

[10]范宏瑞,金成伟,沈远超.,1998,,哈图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J],矿床地质,17

(2),136-148.

肖飞,1999,.新疆哈图金矿容矿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J],新疆工学院学报,,20(4):

271-273.

肖飞,2010,西准噶尔哈图金矿床勘查新成果(J),新疆地质,第28卷第4期,409—412.

林彩香,2001,新疆哈图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理工版)第18卷第1期,125—128.

[14]李华芹,陈富文,蔡红.2002,新疆西淮噶尔地区不同类型金矿床Rb-Sr同位素年代研究[J].地质学报,,74

(2):

182-192.

[15]张凤军,2003,哈图金矿金的伴生矿物与金矿脉地质特征的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3):

5-6.

[16]林彩香,2003,哈图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L27-8脉成矿特征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

(1):

13-15.

[17]王莉娟,王玉往.2005,新疆准噶尔盆地哈图金矿成矿流体的某些物理化学特征及与成矿关系[J],地质与勘探,41(6),21-26.

[18]黄琴.朱永峰,2012,新疆西准噶尔灰绿山金矿地质特征初步研究(J),新疆地质2012(4),411—417.

王卫国,孙亚林.新疆哈图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J].新疆地质,2005,23

(1):

31-35.

安芳,朱永峰.2007,新疆哈图金矿蚀变岩型矿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J].矿床地质,26(6),621-633.

吴延之,2012。

新疆西准噶尔哈图—萨尔托海金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03),854—862.

朱永峰,安芳,徐寿元等.新疆哈图及其周边金铜成矿规律和深部找矿预测(M),2013,地质出版社.

[23]王爱华.新疆哈图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新疆有色金属2013:

36卷

(1),35—39.

陈国达.《成矿构造研究法》(M),1978地质出版社.

克列特尔В.М.矿田和矿床的构造(M),地质出版社,1956.

沃尔弗松ф.и.矿田和矿床构造(M),地质出版社.1960.

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地质出版社.1979.

李四光,1955,旋卷和一般扭动及地质构造体系复合问题(M),科学出版社。

李四光,1973,地质力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

米哈依洛夫.A.E,1957,岩石裂隙的野外研究法(M),地质出版社。

TheNewInsightsandProspectingSignificanceofOverallStructuralFeaturesandofHatuGOLDBELT

JiGuangjian1,ZhangYonglin2,JiYanxiang3,MaGuopeng4, ShuaiBanglin1

(1Hebeiregional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ResearchInstituteLangfangHebei,065000,2XinjiangKaiChengMiningCo.,Ltd.,UrumqiXinjiang,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