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1594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模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图3.1.1初次纵横比诊断

3.2网格诊断与修复

点击【网格】——【网格修复向导】,前进到选择目标纵横比,输入6,点击修复。

之后在进行手动修复,通过合并节点移动节点等方式进行,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如下图3.2.1:

图3.2.1修改后的纵横比诊断

修复后的纵横比为13.68,只出现少数,可以接受。

修复后的网格统计如下图3.2.2:

图3.2.2网格统计

由统计结果知,匹配率都达到了91%以上,合理。

3.3确定浇口位置

重复上述方案并冲命名为【浇口位置确定】,设置分析序列为【浇口位置】,选择材料为默认的PP材料(由于产品上信息为PP,且没有太高使用要求故选用默认的PP材料),该材料的推荐工艺如下图3.3.1:

最大剪切速率为100000(1/s),最大剪应力为0.25MPa。

图3.3材料推荐工艺

分析并等待结果,得到最佳的浇口位置如下圈出的位置

图3.3.2浇口位置分析

由于该零件比较小,需要大批量生产,故应做成一模多腔的形式,且考虑到美观的问题,浇口应设置在边沿位置,做成侧进浇,如下图3.3.3和3.3.4:

方案1:

图3.3.3方案一浇口

方案2:

图3.3.4方案二浇口

考虑过双浇口,但是快速成型分析发现双浇口的熔接痕比单浇口的要多,成型质量也相差无机。

因此放弃,综合考虑之下选择这两个方案进行对比。

【充填时间的差别】:

方案一为1的充填时间为1.151秒,

图3.3.5方案一充填时间

方案二的充填时间为1.135秒,相差不大。

图3.3.6方案二充填时间

【压力之间的对比】方案一为38.26MPa,方案2为36.68,方案二的压力更小一些。

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对比:

方案一为22.40秒:

图3.3.7方案一达到顶出温度时间

方案二为24.40秒,方案2要更多2秒。

方案一更优。

图3.3.8方案二达到顶出温度时间

【熔接痕的对比】方案一的:

图3.3.9方案一熔接痕

然后方案二的:

图3.3.10方案二熔接痕

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案2的熔接线更少,出现的位置也不是很影响美观,因此方案2更优。

但总体来说两个方案是差不多的。

相差不大

【气穴】方案一的:

图3.3.11方案一气穴

方案二的:

图3.3.12方案二气穴

从此处可以看出方案2的气穴更多,方案一更优。

但总的来说,从前面分析结果来看,两个方案的结果相差都不太大,因而下面先尝试着用方案一进行下面的分析工作。

3.4成型窗口分析

(1)复制上述方案重命名【成型窗口】,并设置分析序列为【成型窗口】

(2)设置工艺条件:

注塑机最大注塑压力为140MPa,高级选项如图3.4.1。

图3.4.1成型窗口高级选项

(3)得到结果:

质量成型窗口3.4.2

图3.4.2质量xy图

最大剪切应力3.4.3(远小于材料的0.25MPa,可以接受)

图3.4.3最大剪切应力

区域切片图3.4.4,因此可以选择注射时间为1S.

图3.4.4区域切片图

因此,选用此方案,模具温度为42(42.2)°

C,熔体温度为250(249.5)°

C。

3.5充填分析

(1)复制上方案并命名为【充填分析】,设置分析序列为充填,

(2)设置工艺参数:

模具温度42°

C,熔体温度250°

C,注射时间1s,【速度/压力切换】设置为【由%充填体积】,取值99%,其他取默认值。

(3)分析结果:

充填时间图3.5.1:

图3.5.1充填时间图

可看出等值线的间距基本一致,说明料流前锋的前进速度一致。

壁上最大剪切应力,图3.5.2,均小于材料的许用最大剪切应力0.25,

图3.5.2壁上压力图

注射位置处的压力,图3.5.3,最大为38.25MPa。

图3.5.3注射位置处压力图

最大锁模力为20.8吨,均发生在速度/压力切换的时候。

3.6流道平衡分析

(1)复制上方案并重命名为【流道系统】

(2)设置浇注系统,因为结构比较简单,不需要手工创建浇口和流道,因此利用型腔重复向导,设置一模两腔,列间距设置为200,如图3.6.1。

(UG8.0注塑模向导中初始化后一个模具工件长为195,因此取200)。

图3.6.1型腔参数

利用流道系统向导创建流道,分型面选择浇口平面,图3.6.2

图3.6.2流道参数

之后下一步,分流道按表8-1,查的直径为5-10mm,取6mm,计算得主流道直径为7.56mm,长度依据模具模架取60,拔模角去2.4deg(取值围1-3deg),浇口为直浇口,入口直径为3mm,长度为1.5mm,拔模角2.4deg,点击完成,如图3.6.3、3.6.4。

得到流道系统如图3.6.5。

通过连通性诊断无误后准备进行下一步【流道平衡分析】。

图3.6.3流道参数

图3.6.4浇口参数

因为是边缘浇口(标准浇口),设置在分型面上,所以浇口形状应为矩形。

按照标准,将浇口设置为厚度h=1.5mm,宽度W=4.5mm,长度L=0.5mm,所以浇口的设置如图3.6.5

图3.6.5浇口设置参数

图3.6.7浇注系统

复制上方案,设置分析序列为【流道平衡】充填控制选为自动,压力选择38MPa。

分析结果如下图3.6.8:

图3.6.8流道优化结果

优化为分流道的体积更改-12.58%,说明流道设计比较合理。

注射处压力最大为42.64MPa。

3.7冷却分析

(1)复制上方案并重命名【冷却分析】,设置分析序列为冷却。

(2)设置冷却系统

由于模型工件结构简单、规则,方方正正,没有大的曲面,因此采用冷却回路向导设计冷却回路。

指定水管与直径为10mm,其他选择默认。

管道数量设置为4,如图3.7.1。

得到冷却回路(图3.7.2)并进行分析。

图3.7.1冷却回路参数

图3.7.2冷却回路

设置的参数如下图。

图3.7.3冷却设置

图3.7.4冷却液设置

目标温度为42°

C,因此设置水温为25°

C,分析后得到结果:

管壁温度为29.14,和水温温度差小于5°

C,合理,

回路管壁温度如下图3.7.5:

图3.7.5回路管壁温度

【型腔温度】如图3.7.6

图3.7.6型腔温度结果摘要

按要求,型腔表面温度应该和模具表面温度相差10°

C上下,但由日志结果可知道明显不符合要求。

因此要改进方案,将冷却液的入口温度改为30°

C、35°

C,40°

C,设置工艺参数其他一致,再进行分析。

最终30°

C的结果符合要求,选用此方案,结果如图3.7.7

图3.7.7型腔温度结果摘要

零件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为25.78s,所以IPC时间设置为26S。

3.8流动分析

复制上述方案重命名【填充+保压】,进行恒温保压分析。

由前面的分析结果可知最大注射压力为44.68MPa,所以初涉保压压力设置为44.7MPa,保压时间=IPC时间25s-充填时间1s=25s,保压工艺设置如下图。

图3.8.1工艺参数

分析后得出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最大为12.54%,壁厚为1.5mm的PP塑料制件体积收缩率围应在1.39%到5.43%之间,此方案的体积收缩率局部过大,需要改善,再根据结果取合适的方案。

图3.8.2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压力XY图3.8.3

图3.8.3压力xy图

由图可知达到最大压力时间为2.76s,凝固时间为5.28,取中间值4s为恒压/降压转换点,查看分析日志,压力/速度转换时间为1.12s,因此第一段恒压保压时间为2.9s,查看冻结层因子,发现浇口在14s时冻结。

所以保压控制曲线控制为下图:

3.8.4和3.8.5

图3.8.4保压控制曲线设置图3.8.5保压控制曲线

进行优化后的结果如下:

图3.8.6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压力XY图

图3.8.7压力xy图

优化后的压力XY图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制件大部分的体积体积收缩率颜色相近

可以看出体积收缩更为均匀,但是制件厚度较大的地方的最大的收缩率仍在11.78%,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其他条件不变,将保压压力提高到65MPa,体积收缩率仍没有改善,反而下限更大,因此排除是保压压力的因素影响,此处不再贴出图片。

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最小不小于0,最大仍为12.42,可见优化有效,但是制件最厚的地方的收缩率仍然无法得到大的改善。

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处比制件大部分壁厚要厚很多且在充填末端,无法避免。

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仍然无法得到明显的改观。

因此,尝试着再次更改浇口位置,再次尝试方案二。

4、再次尝试方案2

4.1成型窗口分析2

(1)复制上述方案二重命名【成型窗口】,并设置分析序列为【成型窗口】

注塑机最大注塑压力为140MPa,其他默认。

高级选项如图4.1.1

图4.1.1成型窗口高级选项设置

质量成型窗口4.1.2

图4.1.2质量xy图

区域切片图

图4.1.3区域切片图

所以选择注射时间为0.6s

最大剪切应力,图4.1.3,远小于材料许用应力,合理

图4.1.4最大剪切应力

4.2充填分析2

(1)复制上方案并命名为【充填分析2】,设置分析序列为充填,

C,注射时间0.6s,【速度/压力切换】设置为【由%充填体积】,取值99%,其他取默认值。

壁上剪切应力:

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0.25,图4.2.1,合理。

图4.2.1壁上剪切应力

压力:

37.54为注射位置处最大压力。

图4.2.2压力

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

图4.2.3达到顶出温度时间

检查其他各项,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下一步。

4.3浇注形态及优化2

大体步骤如前面3.6流道系统与平衡分析,不再赘述,只讨论分析结果。

注射位置处的压力

图4.3.1注射位置处压力xy图

最大注射压力为42MPa。

剪切应力方面:

图4.3.2剪切应力

,可知远小于材料的0.25,合理。

查看优化方案:

图4.3.3

图4.3.3流道优化

可知系统将分流道的体积缩小了12.5%,优化结束。

进行下一步——冷却系统的分析。

4.4冷却分析2

设置也如【3.7冷却分析】,得到的冷却回路如下图4.4.1

图4.4.1冷却回路

冷却液温度依然设置为默认的25°

C,得到结果图4.4.2:

1型腔温度数据

图4.4.2型腔温度结果摘要

型腔表面温度平均值为42.8744,与模具温度非常接近,非常合理。

2回路冷却液温度:

图4.4.3

温差不超过2℃,合理。

图4.4.3回路冷却液温度

3回路管壁温度:

最大为29.04℃,也不超过冷却液入口温度5℃,合理。

图4.4.4回路管壁温度

4.5保压分析及优化2

(1)进行首次保压分析,分析序列设置为【冷却+填充+保压】,设置好工艺参数如图4.5.1、4.5.2、4.5.3

图4.5.1冷却设置

图4.5.2充填控制

图4.5.3保压曲线控制

然后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图4.5.4:

1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达到了12.97%,主要仍然集中在制件最厚的地方以及浇口处。

该PP材料制件体积收缩率围(1.5mm)应在1.39%到5.43%之间,明显需要进行优化。

图4.5.4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2压力XY图:

图4.5.5压力xy图

体积收缩率过小的地方,说明该处过保压,制件较厚处收缩率大,说明保压补缩不够,还需要提高保压压力。

(2)保压优化

将保压压力设置为40MPa,其他参数不变,分析得到结果:

最大的收缩率降低到9.275,但最小的体积收缩也出现了-0.636,说明过保压加剧了。

图4.5.6方案1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

尝试其他方案:

将压力分别设置成:

方案2为60MPa、方案3为75MPa,其他参数不变,依次分析得到结果。

方案2(60MPa)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

最大为8.986,最小为-1.228

图4.5.7方案2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

方案3(75MPa)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

最大为8.697,最小的为-1.670

图4.5.8方案3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

还是未能达到要求。

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在40-75MPa的围,压力越大,体积收缩率约小,但同时也会出现负收缩越来越大的情况,也就是过保压越来越严重。

综合比对,最终选择以40MPa为恒压保压压力。

并且通过创建保压曲线并优化,以缩小制件上主体积的收缩率的差异。

尽可能实现均衡收缩。

压力XY图如下

图4.5.9压力xy图

通过分析,充填末端在2.5s时达到最大,5s的时候为0,取中间值3.8s作为恒压/降压转换点。

查看冻结层因子结果,得到浇口在15s处冻结。

速度压力时间切换为0.66s,由此确定第一段恒压保压时间为3.1s,第二段卸压时间为12.2s。

设置参数如图:

图4.5.10保压控制曲线设置

图4.5.11保压压力与时间图

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4.5.12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最大的体积收缩率为9.798,最小为0.0650,(壁厚为1.5mm的收缩率应在1.39%到5.43%之间,壁厚为5mm的收缩率应在1.71%到6.75%之间)没有过保压现象。

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制件较厚的地方还有浇口附近,但相比之前的方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收缩率大的区域十分小,制件主体的收缩率也很均衡。

如果要改善浇口附近制件较厚处的收缩率过大的情况,那么就要增大保压压力,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会使其他区域的收缩率大大降低,而且区域会想当大,甚至很多区域会出现过保压的情况。

制件主体部分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到此保压优化完成,最终确定使用此方案。

4.6翘曲分析2

翘曲分析与优化是分析流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充填、冷却、保压这三个因素都是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

翘曲分析结果的好坏说明前面工作的质量。

若翘曲变形过大,则需要重新对前面的方案进行优化。

分析后的结果:

所有因素:

可以看到在侧面的孔洞处的变形为0.28mm,其他各个地方的变形都很小,

图4.6.1变形,所有因素

Y方向:

变形量为0.264

图4.6.2变形因素Y方向

X方向:

变形量为0.1761,变形量较小。

图4.6.3变形因素X方向

冷却不均匀:

变形量为0.1427

图4.6.4变形,冷却不均

收缩不均匀:

变形量达到了0.28

图4.6.5变形,收缩不均

取向因素:

图4.6.6变形,取向因素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变形量主要是由于收缩不均匀引起的,接近总的变形量。

图4.6.7收缩不均X方向

图4.6.8收缩不均Y方向

由上图可以分析得出,收缩不均匀的地方是注射末端以及制件厚度突变的卡扣处和侧孔,而引起收缩不均匀的原因一部分是制件厚度并非一致,以及保压方面的问题。

总之还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翘曲变形,但总体来说变形量不算很大,可以接受。

5、总结分析(最终方案)

5.1浇口位置

浇口位置应设置在如下图圈出的位置处。

图5.1.1浇口位置

5.2制件材料

选用一般的PP料。

5.3浇口

将浇口设置为厚度h=1.5mm,宽度W=4.5mm,长度L=0.5mm

5.4流道

主流道直径为7.56mm,拔模角2.4度,长度60mm。

分流道直径为6mm,

图5.4.1流道主视图

图5.4.2侧视图

5.5注射设置

模具材料选用P20;

模具温度:

42℃;

熔体温度250℃,开模时间5s,

注射时间0.6s,保压压力为40MPa,保压控制如下,【注射+保压+冷却时间】设置为25s。

图5.5.1保压控制

5.6冷却系统

水管直径为d=10mm,水管与零件间的距离为25mm,水管与零件排列方式为沿X方向。

冷却介质选用纯水,冷却介质入口温度设置为25℃。

流动类型为层流,所以雷诺数Re设置为2000。

查表得纯水在25℃时的密度为ρ=0.997kg每平方毫米,粘度为η=0.8937N*s每平方毫米,冷却液平均流速U=Re*η/(ρd)=17.928mm/s=0.17928m/s取0.18米每秒。

图5.4.1冷却回路主视图

6、致

非常感匡老师,不辞辛劳地解答各种疑问。

现在看来,当初的问题很多都问得甚至是相当的愚蠢,例如纵横比修复和优化这种比较低级问题,但匡博还是手把手教到会为止,不胜惭愧。

很难想象匡博这样的忙人,怎样抽出时间,才能录制了近十五个小时的教学视频,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地教会,再简单再细小的细节也没有略过,语言已经无法来形容这种敬业的态度,五体投地也不能。

甚至在有些视频里甚至可以听得出匡博是感冒了的,声音明显变了,还咳嗽……这种情况下老师依然给我们录制视频。

有此良师,只能说三生有幸。

7、感受与建议

总体来说,这个课设总算是亲力亲为一步一个脚印做下来了,不断地重复和更改,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优化和改进,最终才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然而并没有做到完美,有比较细小的地方仍然是无法优化,累觉不爱。

在这个设计和分析的过程当中,就是不断地尝试,修改,得出结果,比对,在尝试在修改再比对,不断地循环不断的改进。

每个方案,每个数据,都是亲力亲为,用心血写成,虽然到最后还是得不到最满意的结果,但看着自己的成果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

在这个课设里,最大的感触就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大概可以了”“差不多”的说法,要求的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有时候,为了百分之几的数据,都要进行数十次的尝试优化,虽然相差不是太大,但更好就是更好,得到更优解总会让人欣慰。

收获还是有的,对这款软件的认识和把握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入门阶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这对以后走更远的路来说,起码我已经迈出了7、8个步伐。

很喜欢这种讲课之后马上实践的模式,课堂上讲理论和注意事项,机房动手,避免走弯路,上手更快。

接受起来也比较快。

建议的话,感觉要是上机课再多一些比较好,理论:

实践的比例在1:

2这样,操作更多一些,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会有更好的效果。

当然因人而异,这只是个人观点。

以上,为所有报告容。

1、三维造型1

2、模型修复与简化2

3、moldflow模流分析2

3.1网格划分2

3.2网格诊断与修复2

3.3确定浇口位置4

3.4成型窗口分析8

3.5充填分析10

3.6流道平衡分析11

3.7冷却分析14

3.8流动分析17

4、再次尝试方案220

4.1成型窗口分析220

4.2充填分析221

4.3浇注形态及优化222

4.4冷却分析224

4.5保压分析及优化225

4.6翘曲分析230

5、总结分析(最终方案)34

5.1浇口位置34

5.2制件材料35

5.3浇口35

5.4流道35

5.5注射设置36

5.6冷却系统36

6、致37

7、感受与建议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