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092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 语文.docx

北京市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

高三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

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

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

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

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

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

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

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

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

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

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

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

⑧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自汉魏以来就有记载达官贵人经营园圃的故事。

依理说,他们应该走出城外,结竹篱茅舍于山水之间的,但他们宁斥巨资造园。

自他们的想象中建造一个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

因此,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

⑨结果是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塑造的自然,与宫廷富丽的人为环境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奇特的贵族意味浓厚的空间艺术。

自然环境不但掌握在画家的想象之中,而且被建筑物穿插着。

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

⑩所以明、清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成为自然中的素材。

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

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

(摘编自汉宝德《建筑笔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外文化人士对中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可能与山水画在成就突出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

B.欧西人士喜爱中国园林的“自然”特色,但由于造园艺术的地位被人为地夸大,因此,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庭园是“臆造的自然”的精神。

C.在中国人看来,方内方外就是世内世外,它们不只代表了不同的环境,还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

D.真实的自然环境和想象中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否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审视自然的视角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人与画家笔下的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环境,而是精神化的自然,它们和谐美好,平易近人,不会给人以压迫与威胁。

B.在方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目标,他们既想在俗世规矩生活,又希望摆脱俗世的牵连束缚,优游自在。

C.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但在臆造的自然中,却能“悠然见南山”,能像他这样融入自然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

D.在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眼里,大自然不是天堂,所以,比起真实的高山、深林,文学、艺术中的自然环境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既希望摆脱俗世的约束、生活的劳累,但又不用抛开俗世,到大自然中生活的心理需求。

B.达官贵人不选择在城外的山水之间筑舍建园,并不是因为资金匮乏,而是他们的内心仍然迷恋现实的文明生活。

C.汉魏以来达官贵人建造贵族意味浓厚的园林,使中国园林艺术从注重自然情趣演变成注重奇特富丽,最后走向宫廷园林。

D.把水、石、花、木这些自然中的素材和“自然”本身混淆等同,重在对这些素材的考察、组织安排上,是没有自然情趣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悬赏举报人

新生废品店的老板李云放出话来,说自己愿出两万块钱感谢当年那个举报他偷窃的人,只要那个人说清楚他那天晚上是怎样行窃的,就可以把这两万块钱拿走。

有人说,只怕是李老板想钓那小子出来。

然后再收拾他一顿吧。

在里面待过的人,有几个是省油的灯?

大家都纷纷点头。

李云从小就好吃懒做,读书也不认真,经常逃学打架。

李云初中毕业后,就和社会上的人混到一起去了。

他母亲打他,他蹿得比猴子还快;他母亲骂他,他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照样白天吃饭睡觉,晚上三更半夜不归。

他母亲一边叹气。

一边偷偷地抹眼泪。

李云刚开始和社会上的哥们儿在一起的时候,也没干什么大的坏事情,无非是今天摸一只鸡,明天偷一只狗。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开销也大了,他感觉钱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决定去干一票大的。

这天白天,李云踩好点后,晚上,他趁着月黑风高,偷偷地出了门。

由于是头一次干这样大的事情,李云心里很虚,总感觉身后有一个影子跟着自己,可是回过头来,却又发现没有人。

偷窃很顺利,李云背着一袋子偷来的贵重物品翻出那户人家的院子后,撒腿就跑。

在李云跑的时候,他还是感觉自己身后有一个影子跟着,可是他几次回过头来看,却还是没发现那个影子。

李云心中很纳闷儿,是不是遇见鬼了?

李云一口气跑到后山的破庙里,藏好东西后,正准备回家睡觉,不料几个黑影冲了进来,不由分说就把他扭了起来。

愣过神的李云一看,是警察!

真是怪了,警察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

李云的双手被戴上冰冷的手铐的时候,他没有忘记问上一句,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一个警察冷冰冰地说,有人举报了。

李云被劳动教养了两年。

在劳教所里,李云结识了一个朋友,那个朋友是因为销赃而被关了一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李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收废品方面的知识。

李云出来后,就踩着三轮车收起了废品,然后送到那个朋友那里。

通过一年的努力,李云有了一点儿积蓄,自己也开了一个废品回收店。

没几年,李云就盖起了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儿又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儿子。

有了钱后。

李云想找到当年那个举报他的人。

李云对那些心存疑虑的人说,我是真的很感激那个人,没有那个人使我悬崖勒马,就没有我李云的今天。

过了好多天,没有一个人来领这两万块钱。

报社的记者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对李云进行了一次专访,写成了一则纪实新闻上了报纸。

不料这则新闻没有帮李云找来举报他的人,反而给他的回收店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给他的人品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很多人都往这儿送废品,好多单位打电话来让他过去收废品。

李云的生意越做越大。

后来开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

摩托车也换成了小汽车。

李云于是把奖金提高到了五万块钱。

许多人又在一起议论这事,有的人说,这小子脑子太精了,真是一石几鸟啊!

既做了广告,也挽回了自己的名声,还有可能找出仇人来。

大家又都纷纷点头。

但是那个人好像从人间蒸发掉了一样。

这年。

李云的母亲病重。

她把,李云叫到了床边说,你帮我送五万块钱到劳教所里,让他们发给那些表现好的即将释放的孩子,让他们也像你一样,有点儿本钱自己去赚一碗饭吃。

李云惊讶地说,为什么要送给他们钱?

李云的母亲说,孩子,是劳教所的警察们让你重新做了人,你应该感谢他们,更应该帮助一下像你一样一时糊涂做了错事的人,鼓励他们早日出来,早日能自立生活。

况且20年前那个举报你的人就是我,我有权支配这五万块钱。

你不知道吧,我当时看不住你,就几乎天天晚上跟着你;管不好你,我就决定让政府来管教你。

儿子,我害得你关了两年,你不会怪我吧?

泪流满面的李云说,娘啊!

我怎么会怪您呢?

我这下就放心了。

李云的母亲说完就闭上了双眼。

李云朝着母亲的遗体“砰砰”地磕起了响头,直磕得额头鲜血直流。

不久,市报就登出了一条消息:

新生废品回收公司总经理李云向市劳教所捐资10万元,用来奖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劳教释放人员。

李云还表示,他将呼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成立“新生基金会”,他每年向基金会捐资五万元……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李云悬赏举报人开篇,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阐述主题。

B.李云偷窃得手后,总感觉身后有影子跟着他却没有发现影子,表现出他做贼心虚,也表现出李母跟踪时的小心和隐蔽。

C.报社的记者得知李云悬赏举报人的消息后,专门采访了他。

这次采访引起了强烈反响,李云也因祸得福,生意越做越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李云的经历及悬赏寻找举报人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5.李云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5分)

6.对于李云悬赏举报者的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

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河北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

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

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

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今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万-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

当前,以选洗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

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

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

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中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64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

“煤改气”之困:

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