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350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研究Word格式.docx

thehonestchild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学习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国际竞争日益严峻。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单打独斗的行为很难实现,人们深刻的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直接决定着个体是否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团体。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越来越宠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溺爱。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个孩子在家里就像“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

另外现在居住的房子主要是单元式,很多邻居相互之间都不认识,这就严重阻碍了幼儿之间的交流。

这种情况容易使幼儿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来看,3-6岁的幼儿主要特征是以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其他幼儿的想法。

但是在遇到困难情况下,幼儿会主动寻求帮助表现出一定的合作的特性。

同时此阶段又是幼儿机体机能迅速发展阶段、智力迅速发展、个性初步形成,此时幼儿初步具备各种能力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能够正确有效的完成各种指令。

另外此阶段的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观念看成是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观点,带有主观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样直接会影响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因此此阶段是培养他们合作意识的关键时期。

日常生活中,在幼儿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幼儿对于合作类的项目并不上心,反而有点排斥相互合作的游戏。

很多的幼儿都喜欢自己游戏、自己玩。

如果幼儿游戏中遇到了困难,绝大部分幼儿更倾向于向教师询问解决的方法,很少和自己的同伴寻找解决的方法等等,探究其中的这些问题原因,笔者认为是日常生活家长和教师忽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缺乏对其合作策略有效性的指导。

本研究主要探究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了解中班幼儿在不同游戏类型中合作策略的差异以及中班幼儿合作策略的基本特征。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游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游戏被诠释成:

①娱乐活动,如丢沙包、跳舞等;

②玩耍项目,如打篮球等项目。

总体来说,游戏就是一种能够带给快乐的一种活动或者项目。

在《辞海》中游戏被定义为有主体参与互动,并且可以直接获得身心快乐活动。

这个定义说明游戏的两个基本的特性:

①参加者的互动,主要是指参加者语言、态度、行为、表情等等的转变;

②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

游戏是抽象和动态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地点或行为。

任何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游戏,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例如:

你想象正在熨衣服,那熨衣服也可以是游戏,想象的投入,就会觉得快乐。

总之游戏就是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活动项目。

2.合作

合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指两个个体及两个以上的个体做同一件事情,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或者效果而相互结合在一起。

个体之间通过彼此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语言、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社交活动。

周宗奎等人认为“合作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自愿结合,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的行为或态度”;

教育社会心理学认为合作就是一种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或者态度;

国外的心理学家多伊奇认为“合作就是个体以共同目的为基础,个体之间自愿的协同的行为或者态度”等等,从以上这些概念我们可知合作基于个体有相同的目标和相互协调的行为或者态度。

这些是合作得以产生和维持的两个基本条件。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知,合作的根本就是不同个体之间有共同的目标。

合作强调的是目标的一致性、行为的协调性。

合作不仅仅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更多是个体语言、情感、态度、行为等的综合体。

个体在目标的引领和行为的协调下,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其他幼儿相互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幼儿同伴合作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在游戏或学习活动中,幼儿个体之间相互协调行为、商量方法、分工合作从而保证合作的进行,此过程称为幼儿同伴合作,后来吕荣丽提出,幼儿同伴合作就是将幼儿均等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总之幼儿同伴合作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幼儿为了完成某同一活动而进行合作的行为。

幼儿同伴合作一定是幼儿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

在平时现实生活中,会观察到幼儿两个有共同的目标,他们有可能相互借玩具或者相互模仿,随后他们又各自去玩各自的事情,这并未涉及到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这只能算是平行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因此合作游戏必须强调的是合作个体同时在场、合作的事项必须有一个时间的限制、合作本身有自身特定的背景和主题。

4.幼儿同伴合作策略

在XX词条中,合作策略是指主动跟其他各体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

其特点是:

①双方的需要都是重要且合理的,任一方都不可能让步;

②彼此支持高度重视,双方主动以合作态度来商量解决问题。

合作策略是指在彼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方式。

幼儿同伴合作策略是指幼儿为了确保完成目标,达到预期效果,采取命令、分工、协商、邀请等行为的总和。

(三)相关的理论依据

1.符号互动理论

合作是指两个个体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件事情上,个体间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其他幼儿个体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达到目的一种社交活动。

符号互动侧重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幼儿合作的机制,它认为合作是幼儿对其他角色进行领会的持续过程。

幼儿个体有意识地阅读其他个体发送的符号信息(包括语言、动作、神态等)并且调整自己的行动,使之建立在对方姿态的表现之上的这样一个过程即每个人都根据别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行为,其关键的机制是领会,幼儿先适应某种某些社会结构,并使这些结构内化成自身的组成部分,并以此为经验背景,回应其他个体发送的符号信息。

3-6岁的幼儿虽然心智等方面尚未健全,但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识别外来符号并且做出自己反馈的行为。

在合作的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主要是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上回应,就像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回答。

幼儿个体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活动,彼此之间传递符号进行配合,符号理论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幼儿在与同伴的符号传递过程中逐渐的提高自己。

2.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为了适应环境与其他幼儿和谐的相处,做出相应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皮亚杰把幼儿认知发展分为四个步骤: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经过这个过程,幼儿获得提高。

当幼儿遇到相同的问题,幼儿会相互组合在一块。

在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对这个问题会在大脑寻找先前经验,幼儿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获得提高。

在此过程中,幼儿不断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得到及时的弥补,同时从新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框架。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3.目标结构理论多伊奇的目标结构理论是从目的来说的,认为个体之间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个体之间在解决问题中互相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以一种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

因此合作目标建立了幼儿个体之间积极地合作的关系,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其他幼儿相互协调,通过不断地交流从而提升自己。

幼儿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单纯的合作,他们有目标,会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然后根据策略、幼儿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合作目标是幼儿共同行动的结果达成的共识。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各种行为是在生活中观察并且模仿从而习得而来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进行观察学习中,个体通过相似的外部反应,然后模仿榜样在相似情景中的反应,从而习得行为。

3-6岁的幼儿生活阅历尚不丰富,各种机制都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因此幼儿在合作时所采取的策略、言行、态度等都受到自己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受家长和教师平时的言行影响。

幼儿的合作是通过对成年个体以及同龄个体的观察模仿逐步掌握,并运用在不同的情景,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合作方式。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幼儿同伴合作策略散见文章,很大部分就是提到幼儿合作行为、合作方法,对观念上有一种指导,并不专门的论述幼儿同伴合作策略。

李慰宜,谢光庭在1987年发表“探讨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

1995年,龚扬在《早期教育》撰写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及教学实例”;

徐昱莲(2007)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爱学习;

魏中杰(2013)在学院学报上论及到的“论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等。

近几年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进而指导幼儿合作行为。

这些研究都是侧面反映幼儿同伴合作策略。

雷小雪在2009年写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探究》比较直观、系统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合作策略的差异,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运用多种方式深入系统的研究中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特征、以及性别差异导致同伴合作策略的不同。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

2.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于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研究,最早研究就主要是通过心里方面合作行为来探讨的。

他们认为幼儿合作促进了幼儿同伴,幼儿同伴是社会化的动因。

随后皮亚杰提出了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广阔的认知,不断丰富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直到Richard研究发现,合作策略通过彼此分工、协商、交流等合作能力逐渐提高。

幼儿能够通过询问、反馈等方式增强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交流,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专门关于幼儿游戏中同伴合作策略文章,只是在有些文章中会略微提到,并没有专门的研究。

(五)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于学前教育逐步的重视,对于游戏对幼儿的影响关注度越来越高,已有研究幼儿合作行为主要关注在幼儿合作学习行为上,忽视了游戏活动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国内对于同伴合作研究策略比较多,多是零碎的观察,很少有系统的介绍。

因此,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内容、合作策略使用的频率。

对笔者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幼儿合作策略的一些特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探究中班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为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有效提高幼儿合作能力提供策略上的借鉴。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合作行为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儿童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合作策略,能够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这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详细记录中班幼儿游戏活动的同伴合作行为,总结出儿童所运用的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

合作策略直接反应幼儿合作策略意识的高低以及实际运用合作策略的水平,反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

合作成败直接取决于儿童运用合作策略的水平。

本研究通过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以观察者非介入的身份,记录游戏活动中合作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来分析幼儿合作中所蕴含的合作策略。

从而丰富和完善幼儿合作策略的相关理论,为以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教师和家长丰富和完善幼儿合作游戏提供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试图对中班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了解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出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特征以及中班游戏活中幼儿不同性别同伴合作策略的差异。

得到相关可行性的数据,可以为教师促进幼儿同伴合作的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幼儿同伴合作能力,进而提高中班幼儿合作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1)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类型

(2)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使用的频率

(3)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基本特征

2.研究对象

河南省濮阳市某一幼儿园中班幼儿60名,对幼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日活动的全面观察记录,详细的记录幼儿在同伴合作过程中的语言、表情、行为、态度等。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本研究为了真实的考察幼儿同伴合作行为所运用的合作策略,主要运用的是自然观察法。

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无人为操控的情况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详细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语言、表情、行为、态度等。

意在对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行为进行全方面的观察,结合观察到的记录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了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

每天结束之后对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案例分析法

对幼儿园中班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详细记录中班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发生的背景、游戏类型。

通过对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更好的了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运用过程、各种策略所运用得频率。

归纳出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内容、合作策略所占的频率、合作策略特征,为教师和家长有效指导幼儿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了解教师对于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合作策略运用的现状;

第二了解教师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合作策略,以及对其的指导情况。

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师基本情况,另一部分是教师对幼儿合作行为以及合作策略了解情况,了解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幼儿有意识培养其合作策略。

从而从侧面了解幼儿目前合作的水平,使用合作策略的一个现状。

4.访谈法

本研究的访谈主要包含幼儿访谈,主要在活动的间隙或者活动之后进行。

根据观察的中班幼儿合作行为中运用到的合作策略,以及事情的状况,询问中班幼儿在合作过程中的看法以及心里感受。

(四)研究工具

编制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观察表,了解中班幼儿在进行合作行为时所使用的策略,以及其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编制教师访谈提纲,了解中班幼儿在日常幼儿园生活中,教师是否有意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以及是否加强对合作策略的训练。

编制幼儿访谈提纲,了解幼儿偏爱喜欢的游戏类型,以及他们选择合作策略的一些原因。

三、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分析

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着与其他人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情。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幼儿逐渐掌握并能有效运用的合作措施。

在此过程中,不同气质的幼儿出现对某一类活动有很大的偏爱。

因此幼儿同伴合作行为在哪类的游戏类型中比重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对于某种游戏类型的偏爱。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观察的内容可以了解幼儿运用的合作策略、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特征以及在不同游戏活动类型中同伴合作策略的差异,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并掌握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合作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和中班幼儿偏爱的合作策略,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其引导、启发和支持幼儿运用有效的合作策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一)研究分析的框架

对观察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和研究。

并对记录的事件进行分析和概括,编制了一个

游戏类型、合作策略、合作主体的一个框架。

如图所示:

游戏类型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其他游戏

合作策略命令指挥、协商、自觉配合、指导示范、利诱、邀请

确立了分析框架后,对所观察到的86个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现状。

(二)分析工具的操作定义

游戏类型:

本研究是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将游戏类型分为创造性的游戏和非创造性游戏,创作性游戏又可以分为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

合作策略:

幼儿合作的基本动机是使自己被同伴接纳,使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幼儿以自己动机为前提,运用一些列措施来促使合作顺利的进行,这些措施称为合作策略。

本研究根据观察到的结果,笔者把所观察到的合作策略分为命令指挥、协商、自觉配合、指导示范、利诱、邀请。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策略中中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分布情况

表1不同策略中中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次数和百分比

合作策略中班幼儿

次数百分比

命令指挥1517.44%

协商2731.40%

自觉配合1719.77%

指导示范55.81%

利诱22.33%

邀请1011.63%

解释说明11.16%

分工合作910.46%

合计86100%

通过对86个案例进行分析,中班幼儿同伴合作中使用的策略归为八种,分别是命令指挥、协商、自觉配合、指导示范、利诱、邀请、解释说明、分工合作,表1显示,这几种同伴策略所占的百分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协商的合作策略最多,占到31.4%,但是解释说明在统计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案例,占1.16%。

同样利诱只有两个案例,占2.33%。

解释说明和利诱两个合作策略远远低于其他的合作策略。

该年龄阶段的幼儿相对以前有很大的耐心,但是整体耐心程度不够,并不会一直很有耐心的的给别人解释。

另外现在生活水平处于一个相对物质都很富裕阶段,很大部分幼儿都能拥有各种食物、玩具等等,在幼儿园中受到诱惑的可能性比较低。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家长、教师以及周边环境的教导,逐渐弱化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着与他人交流合作。

在这种过程中,幼儿逐渐习得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合作策略。

这几种策略按照主体策略表现的情感倾向又可以分为:

亲社会性策略(协商、指导示范、自觉配合、分工合作)、一般型策略(利诱、解释说明)、强制型策略(命令指挥)。

表2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次数和百分比

亲社会策略4956.98%

一般型策略2225.58%

强制型策略1517.44%

从表2可以看出中班幼儿亲社会策略占的比重已经过半,这说明他们在平时幼儿园以及生活中,家长及其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同伴合作的策略。

在笔者观察期间可以看到他们区角设置的有关必须遵守的规则有5条,其中2条要求幼儿相互忍让与包容,学着与他人进行合作。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经常提醒幼儿之间要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

2、不同游戏类型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分布情况

表3不同游戏类型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分布次数和百分比

游戏类型中班幼儿

角色游戏3945.35%

建构游戏1820.93%

表演游戏1618.60%

其他1315.12%

合计86100.00%

表3显示,在中班幼儿游戏活动类型中,角色游戏在幼儿合作策略的频率最多,共39次,占总数的45.35%。

经过询问幼儿喜欢的游戏以及为什么喜欢,他们回答的很大部分都是角色游戏,女孩很多喜欢白雪公主、护士、做小蛋糕等等,男孩更多的是小哪吒、黑猫警长、机器人等等。

幼儿扮演想象中的角色来满足自己的游戏,这时候往往需要其他的幼儿共同参与,促进行为的进行,提高了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策略的频率。

四、中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基本特征

(一)合作策略单一

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采取的策略比较单一,而且合作过程执着一种合作策略,很少出现几种合作策略交替进行,并且合作时间持续较短。

如果幼儿使用邀请合作策略失败之后,往往再去寻找另一个幼儿,并不能转换一下策略,寻求别的方式让其他幼儿参与到自己发起的游戏中。

媛媛和一凡一起串一条项链,一凡负责串珠子,媛媛负责拿珠子。

媛媛手一边拿着图一边从盒子里面找到与其颜色、形状相同的珠子。

这时一凡向媛媛要珠子,媛媛一边低着头找珠子一边说:

“等一下,我找找。

”......一凡有点不耐烦,手直接伸到盒子里面拿珠子,媛媛就很生气,不给一凡。

一凡有点生气的离开了。

过了一会婷婷过来了,拿起珠子串,遇到相同的问题的时候,媛媛采取与刚才同样的策略,同样婷婷也生气的走了。

在这个案例中,媛媛并没有尝试与他人有其他的交流,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强制性的让别人怎么做。

这种交流方式并不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性,对于自己的物品等关注得较多,不能完全顾及到他人。

教师作为幼儿发展指导者,应该针对幼儿合作策略单一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对幼儿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策略。

(二)合作策略呈现一种无意识状态

笔者在观察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合作策略,并且私下进行访谈的时候。

他们回答的问题都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完全不知道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策略进行交往。

我曾经问一个幼儿为什么用邀请的方式来让她和你一起玩。

他回答到:

“我...我...不知道额,她今天已经打过我了,不打我了,我才和她一起玩的。

今天如果没打我的话,我就不和他一起玩。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到了合作策略。

(三)合作策略以协商为主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发现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转变成以协商为主。

我们都知道4-5岁幼儿已经进入幼儿园最低一年,在这最低一年中,幼儿园的生活弱化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学着如何与他人交往,怎么提高交往的有效性。

通过笔者了解到的数据,协商合作策略最高,百分比占到31.40%。

这样有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