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8259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再约河与舟溪河从镇中心两边穿过,交汇后注入清水江。

本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

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

该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年均气温13.6~16.2℃,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零下4-7℃,年均日照1255h,年均降水量1140~1290mm,无霜期282d。

图1-1研究区域区位图

1.1舟溪实习基地的典型地理现象

岩溶与非岩溶区域是两套具有明显不同的地质基底,其小区域地质构与造地层岩性也各异。

实习区内大体以南西—北东向的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图2)。

分布的主要地层有:

东南非岩溶区主要分布地层为:

前震旦系(Pt)、震旦系(Z);

西北岩溶地层区主要分布地层为:

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等。

区内再约河与舟溪河汇集于舟溪镇中,注入清水江。

两条支流皆分别流经龙井街断层线。

非岩溶区以变余砂岩为主,构造运动上升形成了众多的“V”形沟谷地貌,两岸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

区域土壤发育较好,植被长势茂盛。

岩溶区发育于可溶性岩石地段,区内以灰岩为主,岩石普遍出露地表,土壤呈间断性分布。

区内峰林地貌分布广泛,由于人为影响较深,地表植被人为破坏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溶沟发育较好,有成群的石芽地貌分布。

不同地质背景下,其发育的土壤类型与肥力、植被类型与覆盖度皆出现明显差异,是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分异主要原因,形成两套不同的生境。

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

①非岩溶区域土壤质地较岩溶区域粘重;

②样区的土壤均偏酸性,而非岩溶区域的酸性更强于岩溶区;

③岩溶区域土壤含水量比非岩溶地区低;

④区域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而非岩溶区域的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岩溶区域;

⑤非岩溶区域的水解性氮和速效钾都比岩溶区域高,但速效磷的含量则正好相反;

⑥岩溶区域土壤肥力低于非岩溶区域;

⑦非岩溶区域的物种更为多样化,但植物数目则相反;

⑧岩溶区的生态群落比较简单,稳定性较差,而在非岩溶区域乔、灌、草三个层次非常明显,生态群落复杂多样,生态稳定性良好;

⑨非岩溶区的植被多样性较岩溶区高,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较岩溶区高,群落物种数量分布较岩溶区均匀,但岩溶区的优势种地位突出;

⑩两样方的植物相似性系数为21%,表明两区域的植被差异比较大。

2.舟溪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过渡带,在贵州的东南部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内。

区内出露晚元古宙下江群、古生代二叠系、中生代中侏罗系及新生代第四系等地层,其中二叠系与下江群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与二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扬子准地台经历了武陵、雪峰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华南褶皱带从武陵构造阶段早期的大洋地壳,经武陵构造阶段晚期和雪峰加里东构造阶段的过渡性地壳,到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扬子准地台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相继形成一套盖层。

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从前震旦系的下江群到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另有第四系地层出露(如图1-2)。

研究区内以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龙井街断层位于舟溪西南面垂直距离4.5公里处,构造形迹大体北东向构造。

岩溶与非岩溶交界大致以这条断层线为划分,断层线西北边为岩溶区,东南边位非岩溶区(图1-3)。

它们的主要岩层有:

2.1东南非岩溶区地层

前震旦系(Pt):

大面积分布于东南区域,为变质的浅海、滨海相复理式沉积,总厚度3800m以上。

分为三组,自下而上为:

清水江组,主要为变余砂岩、凝灰质绢云母板岩;

平略组,主要为绢云母板岩、砂质绢云母板岩;

隆里组,主要为变余砂岩、砂质绢云母板岩。

震旦系(Z):

分布于中南区域,下统分为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主要有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

上统分为陡山陀组和灯影组,主要有炭质页岩、硅质岩、白云岩、白云质页岩。

本系总厚度680m以上,下伏下江群为假整合接触。

图2-1研究区域地质略图

Pt—前震旦系,Z—震旦系,Є—寒武系,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P—二叠系,Q—第四系.

1—实测性质不明断层,2—实测逆断层,3—推测性质不明断层,4—实测地质界线,

5—推测地质界线,6—飞来峰.

2.2西北岩溶地层区

寒武系(Є):

分布于东北角,下、中、上三统均有沉积。

下统为砂、页岩、石灰岩,厚270~1057m;

中、上统主要由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组成,中统厚200~495m,上统厚265~718m。

本系厚2659m,与下伏震旦系为区域性假整合接触。

奥陶系(O):

下统分为桐梓组、鸿花园组和大湾组。

主要为生物屑泥灰岩、生物屑灰岩、泥质白云岩,上、中统缺失。

本系厚280m,与下伏寒武系连续沉积。

志留系(S):

地层发育不全,只有下统,下统为翁项组,主要有钙质砂砾岩,厚0~66m,本系厚327m。

与下伏奥陶系假整合接触。

泥盆系(D):

上、中统均有沉积,缺失下统。

中统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和生物屑泥灰岩;

上统主要为生物屑泥灰岩和白云岩。

本系厚0~396m。

二叠系(P):

上、下统均有沉积,下统梁山组下部为角砾状含铁质硅质页岩、砾岩,上部为鲕状及致密状赤铁矿,厚5m;

栖霞、茅口组均为燧石灰岩,分别厚107m,151m,。

上统为合山组,主要由燧石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厚22~150m。

本系总厚度463m。

第四系(Q):

见于中上部,为残积物堆积。

图1-3样区地质特征

Qel—第四系残积物,P2h2—二叠系合山组二段,P2h1—二叠系合山组一段,P1m—二叠系茅口组,P1q—二叠系栖霞组,P1l—二叠系梁山组,D2m—泥盆系蟒山组,S1w2—志留系翁项组二段,S1w1—志留系翁项组一段,O1h—奥陶系红花园组,Є1-2w—寒武系乌训组,Z1d2—震旦系大塘坡组二段,Z1d1—震旦系大塘坡组一段,Z1t—震旦系铁丝坳组,Pt3xjq1—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一段,Pt3xjq2—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二段,Pt3xjq3—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三段,Pt3xjq4—前震旦系清水江组四段,Pt3xjp1—前震旦系平略组一段,Pt3xjp1—前震旦系平略组一段,Pt3xjp2—前震旦系平略组二段.

1—逆断层,2—实测性质不明断层,3—推测性质不明断层,4—地质界线,5—推测地质界线,6—采样点

3.实习点的介绍

3.1兴龙桥头

这个点的地理位置是(26°

28′N,107°

55′E),海拔701m。

岩石主要是灰岩(质地较纯),在岩石壁上有溶洞(图1-4),是原来的一个小煤窑,且溶洞中有流水。

此地是典型的草谷盆地,两侧是灰岩,植被以灌丛为主,局部区域有杉木存在,山顶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杉木,山腰是耕地,这一片区域以草灌为主体。

土壤以碱性土壤为主,大部分是黄棕壤。

我们观察了一下这里的情况,这里水土流失量大,且在逐渐的石漠化(图1-5)。

因为这里是河谷盆地,所以海拔高,温度高。

图1-4溶洞

3.1.1地下水与溶洞形成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接里面和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

当孔隙充满水后,水具有承压性,其溶蚀量要提高很多。

后随着孔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进行溶蚀之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这就是地下河。

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

其原因在于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各种构造的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所以它的纵剖面具有阶梯状升降的特点,如沿单一裂隙发育的多呈细长的管道状,沿二组直交裂隙发育的溶洞呈不自然的转弯等;

其二在于受岩层的构造的影响,如褶曲、倾斜或者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影响。

溶洞形成之后,如果地壳抬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在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抬升到集结变动带以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者间歇性的干涸的溶洞,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的上部,有时以多层出现,又叫做高位溶洞。

如桂林的七星岩。

当高位溶洞侵蚀洞穿山体,便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

此外,有的溶洞还因为顶板崩落而消失。

崩毁后的溶洞往往出现峡谷,常有看到天生桥存在。

溶洞除了受到岩石构造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喀斯特水垂直分带的影响。

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内的一切地下水体总称为喀斯特水。

喀斯特水的运动方向及其变化状况等称为喀斯特水的动态。

在一般情况下,溶洞的扩展方向往往与喀斯特水的流动方向有相对的一致性。

喀斯特水垂直分带共有四带,分别是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和深部滞留带。

虽然各水带的流动层次和季节变化不一样,对于溶洞扩展存在这反复交替溶蚀的过程,但总体的溶蚀倾向取决于水流方向。

具体的制约过程如下图表所示。

(以下图中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名称

特点

优势地貌倾向

1垂直渗透带

平时水少,雨雪水多;

重力方向渗透;

厚度取决于潜水面位置。

多利与垂直性洞穴的形成

2季节变动带

湿季,潜水上升,做水平流动带;

干季,潜水下降,做垂直渗透带。

利于垂直和水平溶洞发育

3水平流动带

地下水常年存在,水流排入河谷;

流动方向近水平,有自由水面;

在谷底深处,水具有承压性,水流向上,露头为上升泉。

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平溶洞或暗河;

现有大溶洞的发育地

溶洞的发育过程饱含一个互逆的化学方程式的两个方面。

一边是溶蚀,又一边在堆积,化学元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这两个互逆的方程式也就形成了两重地貌类型,一是溶蚀地貌,另外一种是堆积地貌。

溶蚀地貌主要有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主要形成方式是指重力水的堆积,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3.1.2石漠化

溶洞对于地表干旱和石漠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最多只能说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存在,加速了地表土层中水分的流失。

地表干旱石漠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植被、土壤和岩层之间的内在关系。

南方岩溶区地表基质是由可溶性矿物和少量酸性不溶物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岩,所以土壤的物质来源少,成土过程非常缓慢,地表的土壤覆盖率很小,且土壤一般较多分布于岩溶洼地底部,也只有几米厚,浅薄和分布的不均匀的土层在遭受侵蚀后恢复极其困难。

在碳酸盐岩母质与风化土层间没有半风化的过渡层,土层与基岩间附着力很差,当有强降水时,容易诱发土层滑动,造成水土流失、肥力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

还有就是地表本身的透水性强,不易储水。

丰水则涝,水过则旱。

南方主要是季风气候,有良好的水热条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发育很好,当人为因素介入强度加大后,南方岩溶区的植被系统发生了改变,原始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品种单一且生长发展受限。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方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压力超过了岩溶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承载能力,人地矛盾突出。

人们被迫“靠山吃饭”,加上政府没有监管到位,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恶性影响。

人们毁林开荒、大面积砍伐森林,进行掠夺式的农业生产以满足对粮食和生活资源的需求,造成很多动植物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这使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广西省自治区大瑶山水源林保护区就是典型的例子。

还有不合理的放牧。

成群的牛羊满山遍野采食,任意放牧,不仅破坏了宝贵稀少的植被,而且踩踏土壤,破坏土壤结构,造成降雨时发生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出现大面积的石山。

此外还有不合理的原始农耕方法、人类对一些矿产资源、砂石的任意开采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治理,当前普遍采用的有两种方法:

(1)生态治理,即退耕还林,实行封山育林,使植被在较长的时间内慢慢恢复,重回顺向演替的轨道;

(2)工程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一些工程措施保护土壤,进而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3)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人们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来保护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它而不是掠夺它,协调好人-地关系。

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是治理上。

图1-5石漠化

3.2黄金寨

56′E),海拔544m。

此点的植被状况(图1-6)。

这里的岩石同上一个点相同,都是灰岩,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地貌。

从山下观察,山顶基岩裸露,还在山上形成了冲沟,坡度较斗,由此可看出这儿也有相对程度的石漠化。

植被主要是杉木,少量的灌木。

可以从生长的植被来判断土壤的类型,土壤是酸性土壤。

图1-6黄金寨

3.3董公前面一点

56′E),海拔726m。

这里的地形是一个V型谷,在两山间有一条河流,而V型谷的形成主要是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从黄金寨一路过来,我们可以发现岩石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在由岩溶地区向非岩溶地区过渡,岩石是变异砂岩,硬度不大,易风化,形成厚层土壤,山体的坡度大约在40°

左右。

因为这里的土层较厚,对植被的生长很有利,所以这里不仅灌丛茂盛,乔木也很多,且高度都在5m左右。

这儿有一条河流,在河的两侧都是山,山上的生物种类多,生物多样性突出。

群落的生态结构复杂,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好,对于群落的演化来说是很有利的。

植被分布在这儿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呈垂直分布(图1-7),在山底是农田,种植农作物,这里种的是水稻,从山下往上看,灌木长的很茂盛,中间穿插的有少量的乔木(主要是杉木),从山底到山顶,下面的比较茂盛,随着山体高度的升高,植被的茂盛程度在逐渐的递减。

因为植被的茂盛,地上的枯枝落叶较多,形成的腐殖质也较多,所以土壤都是比较肥沃的,且土层较厚。

土壤类型是黄棕壤。

图1-7山体的植被垂直分布

3.4水库

29′N,107°

57′E),海拔808m。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水库,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好,都是天然的植被覆盖(图1-8)。

水质清澈,水里的生物种类丰富,旁边的山上植被生长茂盛,这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

乔木高大,灌木茂盛,地上的枯枝落叶较多,形成的腐殖质也较多,所以土壤都是比较肥沃的,且土层较厚。

因为修建水库,这里的岩石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可以看到在桥的旁边开凿了很多的岩石,露出了岩石的纵剖面(图1-9),观察到岩石大部分都是碳酸盐。

图1-8水库的植被

图1-9水库岩石坡面

4.土地分级

4.1地块的划分

地块是地段的组成部分,是最小的土地单位,其内所有自然地理成分(地貌、基质、土壤、植被、水文、小气候)都是一致的,由于地块内部的充分一致性,对于集约的土地利用可采取完全一致的经营管理措施。

地块是小范围大比例尺(大于1:

1万)的调查制图对象,它在1:

1万比例尺到1:

5万比例尺的航片上作为影像元素是可以识别的。

我们把此次实习的点划分了几个典型的地块。

我们观察的农场这一片可以划分成几个地块,主要是根据种植的作物来划分的。

在蔬菜种植地划分了两个地块,种植大豆的这一块是一个地块,种植黄瓜的这一块是一个地块,地块之间最大的划分依据就是植被,两个地块之间的植被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图1-10所示。

图1-10农场的两个地块

种植花卉的地方同样可以分出两个地块,那就是种植盆景的这个地块和种植荷花的这个地块,如图1-11所示。

图1-11花卉种植地的两个地块

4.2地段的划分

地段是比地块更高级和更复杂的土地分级单位,是由一些地块有规律组合形成的,尽管地段内部各个部分(地块或立地)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其整体综合自然特征仍相对一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地段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

我们在农场内划分出了两个明显的地段,一个是蔬菜种植地的两个相邻地块组成的地段,还有一个是花卉种植地组成的地段。

这两个地段都是由相邻的地块组成。

是我们此次实习划分出来的两个典型地段。

5.实习总结

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班这学期的第一次野外实习。

通过实习,我收获很多。

首先是开拓了我的知识和眼界。

这次野外实习加深了我对岩溶和非岩溶地貌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自然山水神妙之处,也培养了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情操。

还有就是对农场的进行土地分级,使我们了解到合理的利用土地,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关于对“实践和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把知识学好,更加巩固;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实践。

例如事先没有复习好岩溶地貌,就会导致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跟不上节奏。

另外我同时还认识到,要多学科的综合学习和思考,才能将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地质地貌状况,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感性材料,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