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765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docx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必修1.分子与细胞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遗传与进化

3.稳态与环境

选修4.生物技术实践

5.生物科学与社会

6.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

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

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学分要求:

生物课程的必修学分为6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

每个选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具体内容标准如下。

1.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它模块的基础。

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

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案例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课时1课时。

目的要求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与有关物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材料器具蛋白质悬液、1%淀粉溶液、1%葡萄糖溶液、5%NaCl溶液、食用油、蛋清、马铃薯匀浆、苹果匀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和匀浆;双缩脲试剂、碘溶液、1%硝酸银溶液、班氏试剂、苏丹III染液;4只小试管、双面刀片、显微镜。

活动程序

⒈观察并记录各种试剂与相关物质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

⒉每组学生负责鉴定一种生物组织。

先预测该生物组织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种类,然后分别用各种化学试剂实测该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预测的物质。

*预测结果;#实测结果

⒊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将材料用苏丹III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⒋讨论:

⑴哪些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测不同?

⑵根据你的检测,哪种材料含蛋白质更丰富?

案例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课时1课时。

目的要求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效率相当于Fe3+的500万倍。

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7.3,不同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材料器具鲜肝提取液、3%H2O2溶液;缓冲液、冰块;试管(每组6只)、玻璃棒、移液管、培养皿、橡皮塞(每组2个)、试管架、试管刷、定性滤纸、解剖剪、镊子。

活动程序

⒈探究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⑴鲜肝液煮熟后即不能催化H2O2的分解,据此可知高温使酶失活,从而联想低温是否影响酶活性,并作出假设。

⑵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方案中要设置对照。

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⑶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是用鲜肝提取液和定性滤纸制作若干同样大小的过氧化氢酶滤纸片。

⑷按照确认的实验方案操作,观察H2O2酶滤纸片周围产生的氧气泡大小和数量,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⑸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⒉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⑴根据消化液的pH与消化酶的关系,产生探索不同pH是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联想,并作出有关pH与酶活性的假设。

⑵对照血浆pH(7.35~7.45),推测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酸碱环境,设计一组探究实验方案。

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⑶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是用0.067mol/LNa2HPO4溶液和0.067mol/LKH2PO4溶液,参照下表配制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溶液。

⑷按照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

观察H2O2酶滤纸片周围产生气泡的情况,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⑸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⑹讨论:

是否需要为实验装置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2.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案例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时1课时。

目的要求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原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

双螺旋结构外侧的每条长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互连接形成的,两条长链以反向平行方式向右盘绕成双螺旋,螺旋直径为2nm,螺距为3.4nm;两条长链上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为:

A-T、C-G,碱基对位于双螺旋结构内侧,每个螺距有10对碱基,两个相邻碱基对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4nm。

材料器具

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4种碱基的材料;代替氢键的连接物(如订书钉);代替磷酸二酯键的连接物(如2根长约50cm粗铁丝)等。

制作程序

⒈通过讨论确定本组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部分同学进行构思或设计,部分同学做好物质准备。

⒉讨论设计方案,包括立体构型及其大小的设计依据、维系立体构型的方式等。

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

⒊按照具体分工制作部分配件,然后将各种配件整合在一起,逐步完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⒋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检查,适当修补模型的某些缺陷。

⒌鉴赏各组的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

3.稳态与调控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

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关于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案例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课时1课时。

目的要求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设计和制作一种模拟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观察这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材料器具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一个简单的淡水生态系或陆地生态系的主要组成成分。

活动程序

⒈确定模拟的生态系统类型。

模拟淡水生态系统可用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等容器,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