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6095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

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仕途生涯是他对词境有了不同的开拓。

(一)、青少年时期

在辛弃疾出生之前,济南就沦入金兵之手。

少年时的辛弃疾,就期盼有一天能亲自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在他21岁那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兴兵南犯,辛弃疾趁敌人后方空虚,在家乡聚集了2000多名乡众起义,并加入了义军领袖耿京的队伍。

不久,耿京派他南下联络,准备接受南宋朝廷改编。

不料归途中,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也被胁迫投降金人。

听到这个消息,辛弃疾翻身上马,带领十几名亲兵闯入叛军几万人的大营,不但生擒了张安国,还劝说众多义军将士随他渡过浩浩的长江,南归而去。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自中原失陷以来,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

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他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如《满江红》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虎帐冰生颊。

想玉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正是这段刀光剑影的戎马生涯,让辛弃疾的诗词有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大气豪迈。

拓展出了用词描写英雄形象的新篇章。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丑奴儿)。

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

他寄情于田园,留恋于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鹧鸪天·

戏题村舍》与《浣溪沙》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自苏轼在词世界里初度开垦过后,久已荒芜。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是词的表现空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

在闲居了近20年后,已是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再度启用,任镇江知府。

镇江也称京口,与辛弃疾有很深的渊源。

归宋之初,他寓居镇江,迎娶了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而此时的镇江又是防守金兵南侵的重地。

尽管在镇江知府任上,辛弃疾曾屡次向朝廷提出详细而有远见的抗金北伐备战计划,却从未被采纳。

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是词人此时此刻的真实写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参考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纵然仍是“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这般健壮矍铄,在腐朽的朝廷面前,也只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

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眼见自己的报国之心已无从施展,辛弃疾退官回到铅山。

在鹅湖书院,辛弃疾酒后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退官几月之后,辛弃疾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高呼数声“杀贼”,忧愤而终,卒年68岁。

英雄的慷慨豪壮与悲愤绝望的交织,人生的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是他的词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形成独特词风。

总之,辛弃疾的词不但抒写了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而且记载了“刚正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

在我国词史上,辛弃疾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就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而言,甚至比政治上的地位更加突出。

辛弃疾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对宋词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首先,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文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

其次,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文为词,凡是文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拓宽了题材范围。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将豪放词推至一个顶峰.,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意境。

再次,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豪放一派”的雄迈的词风。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

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的“爱国词派”和“山水田园派”开了先路。

最后,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言律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在语言方面,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

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

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

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南乡子》);

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他的这些贡献对词这一文学样式旧有模式的突破与创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后世词坛,在词坛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继承和发展遒劲、激烈的豪放词风

众所周知,宋初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的婉约风格的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宗风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

苏轼以自己的作品力矫当时的香软词风,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豪放词,开创豪放一派风格。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

“人无同处面如心。

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

”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的审美理想。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为词开拓新的表现空间

辛弃疾在前人开拓词境的基础上,进而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

,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结合辛弃疾词的创作实践,大致体现在以下三端:

(1)、开创抒写英雄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之先河

“言志”是宋人“诗道”的核心,也是宋人诗文中最常见的题材。

但在“词”里表达士大夫文人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在辛弃疾之前是非常罕见的。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

透过那些记录着辛弃疾战斗生涯、人生起伏的词,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颗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如《念奴娇》:

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缩手旁观初未识,两两三三而已。

变化须臾,鸥飞石镜,鹊抵星桥口。

捣残秋练,玉砧犹想纤指。

堪笑千古争心,等闲一胜,拼了光阴费。

老子忘机浑谩与,鸿鹄飞来天际。

武媚宫中,韦娘局上,休把兴亡记。

布衣百万,看君一笑沈醉。

这首词让辛弃疾沙场点兵,执戈横槊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气势豪迈,虎啸风生。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而在这首《菩萨蛮》中,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词。

如《贺新郎·

赠京华杜叔高》、《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贺新郎》“老大那堪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清平乐》“绕床饥鼠”等。

辛弃疾通过各种题来表现他的爱国情怀。

(2)、继承并弘扬了抒写人生苦闷与民族社会忧患意识的“咏史词”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常用的一种题材,大都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实质上也是一种“言志”。

辛弃疾运用历史典故入词,借助历史典故抒发人生苦闷与民族、社会忧患意识。

让词的心灵世界有了深广的拓展如35岁时写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

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

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

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

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

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

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

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

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

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

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

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

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

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

在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3)、开创农村田园生活词作之先河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农村乡土,自苏轼在词世界里初度开垦过后,久已荒芜。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间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也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

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辛弃疾的词曾经绽开过姹紫嫣红的奇葩,对宋代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以他的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以他的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创作,凝聚了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不竭的“中国特色”,从而令历代文人学子为之赞叹,为之倾倒。

【注释】

、转引《中国文学史》莫砺锋黄天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56页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

2、《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3、《历代词赋》李慕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4、《中国古代文学》于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5、《宋词》莫砺锋童强辽海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6、《辛弃疾诗词赏析》孙乃修海南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

7徐釚《词苑丛谈》卷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