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004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8.西周时期,各王国都城的道路宽度、城隅高度、城门数量、城邑规模、规划形制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僭越。

以规模而论,诸侯只能建立一个国都,其大小亦依爵位高低而定:

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各诸侯国经济实力不平衡B.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西周时期确定了完备的都城建设规划

9.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1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B

.②④C.①③D.③④

10.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

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武王伐纣有比较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非常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11.《周礼·

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鍭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

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13.“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14.《诗经·

大雅·

荡》载: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古人有话不可忘:

“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

”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这主要说明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B.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

C.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

灭亡教训

15.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

这表明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1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7.据统计:

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的75%,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近90%是在1949年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现象表明

A.“大跃进”运动波及教育领域B.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变化

C.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D.政府轻视人文学科的发展

18.毛泽东说: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这一主张

A.体现了“双百”方针B.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C.不利于文艺繁荣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19.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

想主张脱离中国实

20.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21.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22.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

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3.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这说明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用性 

 

B.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24.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25.常有人说:

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

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

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

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

”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革命的推动B.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C.社会经济的发展D.制度环境的大变化

26.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7.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写道:

“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陈独秀的这一看法最有可能形成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新文化运动初期

C.五四运动前后 

D.国民大革命后期

28.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

“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A.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9.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

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0.新式学堂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意识到仅仅有政治上的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造国民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学生社团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想学说作为立团宗旨,天津地区的觉悟社就是如此。

这说明五四时期社团组织纷纷出现的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和五

四运动的推动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新生力量的成长D.教育的发展和思想启蒙的推动

31.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说:

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材料表明当时要“应世界之潮流”的主要任务是

A

.实现民族主义B.实现民生主义C.实现民权主义D.颁布《临时约法》

32.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33.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个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34.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35.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

”称延安是“思想工厂”。

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36.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

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37.“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

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38.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

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39.《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写道:

苏格拉底“抨击智者冒充热爱民众,实际上却是阿谀奉迎,反复无常。

而伯里克利等政治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只是在满足公民的私欲中寻求其幸福和快乐。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A.关注兴趣从自然转向社会B.主张由哲学家执政

C.对雅典民主政治丧失信心D.力图重建道德价值

40.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当时

A.希腊人对神没有神秘感B.希腊“神人同形共性”

C.希腊出现早期人文主义思想D.希腊人亵渎神灵

41.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说:

“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以人为中心B.肯定贵族政治的合理性

C.否定封建特权D

.批判个人主义

42.罗素指出:

“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

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

定了思想基础

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43.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先定论提出的直接影响是

A.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B.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D.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44.路德曾说:

“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D.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

4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

“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历史文献是

A.《论法的精神》B.《权利法案》C.《社会契约论》D.《天演论》

46.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

“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

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

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到。

”这表明卢梭

.要求重订社会契约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宣扬人民革命的理论D.要求实行均贫富

47.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

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48.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

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B.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D.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黑色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17分,第50题20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

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

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郡县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8分)

(2)材料二中李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依据材料归纳他的理由。

(照抄材料不得分)(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存在的弊

端。

(照抄材料不得分)(5分)

50.(20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名族,轻视民权之思想。

……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

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

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

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

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

东方杂志>

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

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

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

(4分)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51.(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作为“战争”的对立物,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基本理想之一。

材料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运动,二战使得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

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

我们应该看到,导致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因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民主,和平与世界的公正平等,都是不可分割的,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世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l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一个中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

(1)虽然制约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但人类距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

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运动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

(3分)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

2016~2017学年度小学期高三年级小二调考试历史答案

1-10CADADABCCA11-20AABBCABBCD

21-30DDAACDCDBD31-40BBCBBBCADD

41-48ACADACDB

49.答案 

(1)变化: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分

确定)。

影响: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主张:

实行郡县制。

(2分)理由:

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

郡县制有利于集权。

(2分)

(3)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分强大和国家分裂;

郡县制的弊端在于皇权过于集中,中央权力过大。

(5分)

50.

(1)进步主张:

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阐述: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看法:

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