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001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8第五单元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

6.影响: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

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局部热战

(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3.核危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最终从古巴撤出导弹。

4.阶段特征

(1)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试答 

提示:

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

2.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的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吗?

否。

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3.马歇尔计划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吗?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什么关系?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5.说一说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6.图解一下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7.两极格局对国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1)消极影响: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

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宣言书,也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3)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了经济困难,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4)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主权安全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WEIKAODIAN

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

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

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思考1 史料一的核心主旨是什么?

史料解读:

两个相对立的阵营形成。

二 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赫鲁晓夫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苏联怎样的目的?

苏联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三 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

……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①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

凯南致国务院电报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两大阵营斗争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由①可知是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美苏主导: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

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相同点

(1)背景:

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

(2)实质: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不同点

(1)直接原因:

“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

而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2)内容:

“杜鲁门主义”既直接表现为经济上的援助,也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援助;

而马歇尔计划只直接表现为经济援助计划。

(3)影响: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针对训练]

[2019·

临川月考]马歇尔计划“删掉”了杜鲁门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因此,“各国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计划,就无异站到赞同饥饿、贫穷、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上去了”。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  )

A.宣传手段更隐蔽更精巧B.反共意识明显不够强烈

C.更关注欧洲民众的生计D.旨在安抚共产主义势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材料信息“马歇尔计划‘删掉’了杜鲁门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可知A项正确。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主要叙述了关于“冷战”起源的三种观点,具体如下:

(1)苏联认为“冷战”的责任主要在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政策。

(2)美国认为苏联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强行推行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

(3)中国学者认为美苏两国均应对“冷战”负责。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苏联强硬的对应政策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真题典例 

1.[2019·

江苏高考]“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确;

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2019·

山东高考]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改变了对日政策,由压制日本改为扶植日本。

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

3.[2019·

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右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答案 不同:

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

漫画的作者则是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

国际格局:

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

解析 本题第一小问要注意两则材料中作品作者的立场影响其作品的思想倾向。

第二小问要从宏观上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考向分析

(1)考查美苏“冷战”的含义和表现,尤其是借助文字材料、地图等形式考查美苏“冷战”对峙的具体措施。

(2)结合时政热点考查美苏“冷战”的影响,包括美苏“冷战”对其本国或人民生活的影响,对西欧和日本的影响。

(3)关注历史地图,高考试题重视结合区域形势图考查美苏“冷战”格局对国家关系、国家疆域变动等的影响。

仿真练习

1.[2019·

商丘摸底]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

“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解析 本题关键是理解“希腊的腐烂”的含义,它是指希腊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美国干预体现了美苏的对抗,但与恐怖主义无关,故选C项。

定州月考]有一项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结果为:

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

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

以上数据说明(  )

A.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人对苏联意识方面的敌视态度,可见杜鲁门主义是符合美国民意的,故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故C项为正确答案。

乐山调研]如图反映的政治形势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是(  )

A.利于世界市场的整合B.引发世界性经济大战

C.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D.断绝彼此间经济交往

解析 图片反映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世界市场也因此分裂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

两个市场彼此相对隔绝,没有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大战,也没有完全断绝经济交往,故B、D两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