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B卷Word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B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B卷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只适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
4.1848年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指出:
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而在1872年的德文版这一观点已修正为: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影响观点修正的主要因素是
A.巴黎公社革命失败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议会制度日益完善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5.表2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表2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
A.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
C.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
D.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6.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暴力夺权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指明了俄国革命方向和途径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7.某位思想家对于历史得出以下判断: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下列选项与该论断最相符的是
A.“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
B.“历史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
C.“历史是空间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是计量的,才能是科学的。
D.“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
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
他意在
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
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
10.读图。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
A.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B.具体国情千差万别
C.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
D.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
11.列宁曾说:
“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
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
”这表明列宁认为
A.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
B.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
C.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
12.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
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13.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的直接意图是
A.为了打破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
B.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C.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D.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4.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
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
A.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过人大审核
B.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要
C.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
D.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
15.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
“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
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
”邓小平的目的是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16.以下为某论文关于两岸关系的摘要提纲。
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最为合理的是
一、“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争议——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
二、外国和中国的矛盾——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第一,牵制台湾当局,不能脱离美国势力范围;
第二,迫使台湾维持“亲美抗共”的“民主政权”;
三、少数人的阴谋——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
A.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
B.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D.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17.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
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
这说明在中国
A.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B.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C.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D.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18.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19.《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
这说明
A.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B.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C.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D.“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20.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
个)。
这些创新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21.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
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
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
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
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D.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22.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
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
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23.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
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
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24.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见当时政协
A.转变为计划经济指导部门
B.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主要担负起统一战线职能
D.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5.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
这种变化说明了
A.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B.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第II卷
本卷包括26、27、28、29四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针对有人将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它表明历史进程就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及其主体合力对历史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贡献。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世界历史进行分类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历史过程进行时序上的划分即分期。
划分的标准是:
以那些对世界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并导致世界历史出现质变的事件为界,把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彼此衔接但又不同的段落,借以说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以深化人们对漫长历史过程的认识。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还不能在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上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
不过,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依据;
2.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为依据;
3.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为依据。
依据材料中关于历史分期的标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进行划分并予以说明。
(要求:
可选择材料中的观点,也可另有观点,观点明确;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史论结合。
)(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尽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
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榜样。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但并没有解决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问题。
此时的国王,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内阁处于国王的控制之下。
到安妮女王时代,她在马尔博罗和戈多尔芬的劝解下逐步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相一致,议会换了,政府也要换,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
因此,虽然从个人感情上说她极其厌恶辉格党,但她还是在1708年听从劝告,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开创了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
安妮女王的继任者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的一位小王公,由于其不通英语和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
他发现必须接受议会多数派的统治地位,否则“国王陛下的政府”便会麻烦不断。
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而不管从感情上说他是喜欢这个人还是不喜欢这个人。
英国因为其稳重的、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民主政治,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当代中国政治体系在行政区域的安排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要素,一部分来自近现代的政治安排,一部分则来自改革以来的政治尝试。
如作为我国四大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直接设置政府机构并派出官员来治理,已不同于传统帝国政治对边疆的管理模式;
如果说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个现代性的政治安排,而另一特殊类型的行政区域安排,则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国两制”实践。
“一国两制”作为现代政治语境下的一个大胆实践,的确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当代中国政治从近现代政治中承接过来的,是“全能主义”的政治体系。
这构成当代中国政治“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基础。
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特征的政治体系。
这一政治体系在建国后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在改革开放后,其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在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全面完善。
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都在其中发挥着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西方民主制度树立的榜样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
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答案
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
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
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
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
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
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
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依据材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越适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只能说明A正确,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故A项正确,排除B项;
依据材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可知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相关现象的归纳和评价,故排除C项;
D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4.【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由材料“1872年”信息可知,这一观点的修正和巴黎公社的失败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马克思对工人运动有了新的认识,故D项正确;
A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故错误;
马克思主义发展完善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议会制度的完善无关,故BC项错误。
5.【解析】材料数据表明,初等教育水平的代表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的代表主要是工农群众,这和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有关,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无法体现苏(俄)联国家高等教育水平,排除A;
材料数据表明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代表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B错误;
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数据无法体现各阶层代表分布情况,排除C。
6.【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当前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C正确;
A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
材料只是列宁的思想,B错误;
和平夺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答案】C
7.【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劳动即生产决定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和选项A的意思是吻合的,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不仅仅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D两项均是和题意毫无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8.【解析】巴黎公社55周年是在1926年,当时中国正在经历国民大革命,所以他意在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材料不涉及国际援助的信息,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答案】B
9.【解析】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发展到要求,故C项正确;
A项属于十月革命意义,排除;
“国家富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D项是二月革命要求,排除。
10.【解析】革命道路的多样性,不属于精神层面,故A错误;
具体国情千差万别,也不是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故B错误;
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没有突出科学理论的具体实践问题,故C错误;
俄国十月革命攻占冬宫与中国井冈山会师,都是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的表现,故D正确。
11.【解析】由材料“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可以得出列宁强调应该根据场合和时间的需要对革命进行调整,B符合题意;
AC说法本身不正确;
农业集体化是为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产生的,是符合苏联经济发展形式的,D不正确。
12.【解析】“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说明巴黎公社没有统一的领导,随意性较强,C正确;
A属于巴黎公社性质;
B中群众基础从来没有体现;
D中民主充分不符合材料内涵。
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
材料反映“一国两制”的实施有法律保障,没有涉及两岸交流的状况,A项错误。
“一国两制”的方针首次是针对台湾提出的,但在香港首先得到成功实践,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D项是根本目的,与材料强调直接意图是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不符,D项错误。
14.【解析】政协的职能是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政协的建言献策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
人大的职能是立法、决策。
政协先于人大召开,有利于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D正确;
政协通过的决议经过人大审核,其主要目的仍然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A排除;
双重身份代表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推行,一般在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中很少有双重身份代表,故B错误;
人大代表并不是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故C错误。
故选D。
15.【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