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文档格式.docx
《世界当代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子能的利用揭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它开始于40年代末。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必备先决条件是科技理论上的准备和突破。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两个重点是指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战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美国第三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表现是兴起了混合联合型企业。
为了开拓“新边疆”,增加国家对科技的开支,肯尼迪提出了“登月计划”。
战后初期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反共民主的的逆流,表现在政治上是通过了忠诚调查法和国家安全法,表现在经济上是通过了<
塔去脱--哈特莱法>
。
1957年,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了民权法,这是82年来在这方面的第一次联邦立法。
60年代初,由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对动员美国黑人参加政治活动起来积极作用。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显著特点是:
滞胀。
70年代,在反凯恩斯主义的众多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是货币主义学派。
尼克松上台后,为了应付美元危机和外贸逆差,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尼克松主义中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原则:
即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尼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最终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解体。
1973年水门事件迫使尼下台,这件事加深了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里根政府搞“星球大战”计划。
美苏缓和外交的顶点是1975年召开的欧安会。
70年代美苏缓和外交的特征是谈判中的对抗,民主化下的争夺。
1979年苏联人侵阿富汗,迫使美国岁苏联采取新政策,即卡特主义。
勃列日涅夫一生中最关心的两件事是:
安全和粮食。
苏共27大体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改革和国家发挥子战略。
南斯拉夫在东欧率先迈开改革步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起重要作用的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世界的形成标志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77国集团形成。
战后盟国对日本的占领的实质是美军单独占领。
战后远东军事委员会对日实行的基本政策的目标是非军事化和民主化。
战后初期日本民主改革最为显著的是修改宪法、农地改革和解散财阀。
1983年中日双方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四原则即:
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依赖,长期稳定。
1978年8月在北京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美国对日本半独立半被占领的状况,史称旧金山体制。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发展国有企业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实行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
撒切尔主义者认为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是企业过分国有化。
1954年,联邦德国同美国、英国、法等9国签定了《巴黎协定》,从而使联邦德国获得主权国家的地位。
站后联邦德国啊登纳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共同决定法》和《平均负担法》。
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经济共市场、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大组织的主要机构合并总称为:
欧共体
1979年2月“伊斯兰革命领袖”霍梅尼领导了伊斯兰革命,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印尼首创的。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在印泥万隆召开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
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定后,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获得独立。
1948年肯尼亚通过茅茅运动获得独立。
非洲最大的组织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
1947年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从而导致阿以矛盾和冲突不断。
1956年埃及通过第二次中东战争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1964年第二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唯一合法代表。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为了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平发展和进步,1967年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五国外长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并正式宣告成立东盟。
战后初期拉美民主运动中比较突出的事件是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改革。
国际上把为中美洲和平而斡旋的拉美四国称为“孔塔多拉集团”,拉美事务应由拉美人自己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1979年3月在萨达特的努力下,在美国的倡议下,埃及与以色列签定了《阿以和平条约》,为和平解放中东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1982年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拉美国家争夺200海里海洋权。
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三次
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战后雅尔塔体系以德国队统一而告终,冷战结束,德国的统一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特别是对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将起到促进作用
1948.5.15第一次阿以战争,1967.5.27第二次阿以战争(六日战争),1973.10.6的三次阿以战争(十月战争)
1]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大国均势,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1943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
会议达成有关对德、日作战,处置德国,波兰和远东问题,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协议。
三次首脑会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格局的三个层次:
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的争夺和对抗;
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
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斗争
2]北约: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
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
总部在布鲁塞尔。
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
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几乎合乎逻辑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3]柏林墙:
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
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柏林墙的修建是东西方两大阵营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东德人称柏林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德人则认为柏林墙隔断了自由与民主。
它见证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经历了冷战的风雨洗礼。
尽管这一切都已成历史,但这座城市却处处留有它的遗迹,无论是现实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4]铁幕演说: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重要演说,主要内容为:
公开攻击苏联“扩张”,提出美国应当负起对未来的责任,号召英美联盟,运用各种了力量和手段对付苏联。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成为英国发动冷战的信号
5]马歇尔计划:
又称《1948年对外援助法》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在欧洲实施战略决策,它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扶植西欧各国迅速恢复发展经济、稳定政局,从而达到控制西欧,动摇和争取东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6]第四点计划:
又称《国际开发法》,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的战略决策,它以经济和技术援助为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的延伸滋长,同时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法律依据
7]水门事件:
又称“宪法危机”事件,1972年6月共和党人在尼克松总统竞选期间,为了刺探民主党人的竞选情报,一部分共和党人潜入民主党办公大楼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1973年被民主党人发现,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特大案件,尼克松因此被迫辞职下台,这件事加深了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尼克松也是美国第一个被迫下台的总统
8]新经济政策:
尼克松统治时期,为了应付美元危机和外贸递差,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停止外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部分的冻结工资和物价,这一政策的实行,使美国经济开始好转,但结束了原来建立在美国金融霸权基础上的战后国际汇兑体制
9]尼克松主义:
为了以缓和来约束苏联的军备,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力,1970尼克松提出“缓和”的外交方针,基本内容是确立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原则,即“伙伴关系”“实力”“谈判”这一“和平新战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的出笼,表现出美国实力的下降,同时也反映出美国没有放弃世界霸权,而是以“缓和”、实力、谈判的方针尽力保住其世界的霸主地位
10]卡特主义:
1979年苏联武力入侵阿富汗,公开走上了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迫使美国对苏联采取新政策。
1980年1月美国宣布了卡特主义。
主要内容有:
宣布中东、波斯湾为美国切生利益地区,不惜动用武力来保卫这一地区的利益,而认为欧洲、中东和远东是三个“现互依靠”的战略地区,力图联合盟国,堵截苏联南下,对实行经济制裁,使之克制的政策,转到侧重加强军事实力,联合国际力量,阻止苏联扩张的政策
11]星球大战计划:
这是美国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在太空建立一种多层次、多手段的防御系统,谋求对苏联的太空军事优势,其目的是打现有的核恐怖平衡,夺取随苏联的核战略优势,此外,促进一代新技术的发展,这一计划对美苏关系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三环外交:
这是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指导方针,由丘吉尔提出。
它指的是英美联盟,英国核欧洲,英国和英联邦,其目的是想继续保住英国的大国地位,但未能如愿,英国不得不放弃三环外交方针,19773年加入欧共体
13]撒切尔主义:
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
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有化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
这一政策有效的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但也造成严重的失业,导致英国工业基础的萎缩
14]新东方政策:
这是联邦德国和平统一欧洲的政策,由勃兰特总理提出,主要内容由:
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积极同东方达成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现状,改三世界国家的对话和合作
15]欧共体:
为了促进西欧联合,1967年法西德意荷卢比六国将欧洲经济共同市场、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三大组织的主要机构完全合并,总称为欧共体。
到1995年欧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欧共体促进了西欧的稳定,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对话,提高了西欧对世界的影响
16]尤里卡计划:
是欧洲共同体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协调发展的计划代号。
是法国总统密特朗1985年4月向欧洲共同体成员以及西班牙、葡萄牙提出的一项计划,目的是加强这些国家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欧洲技术共同体”,以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和缩小在尖端技术方面同美国、日本的差距
17]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开幕,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出席会议的1400名代表中有近40%是在斯大林逝世后提拔起来的。
赫鲁晓夫向大会作了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他认为世界力量对比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世界大战“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
主张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他还认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2月24日,大会闭幕。
这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
苏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参加了苏共“二十大”。
中国方面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又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是不对的。
因此,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维护斯大林的立场,一方面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8]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
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
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
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
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
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
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
《大卫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也是首个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
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19]布拉格之春:
1968年1月,杜布切克担任捷共第一书记,4月捷共中央行动纲领,主张在国内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增强独立自主,以摆脱苏联。
行动纲领的颁布使捷克国内充满“自由化”气氛,被西方称为布拉格之春
21]古巴导弹危机:
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争夺又缓和的戏剧性事件。
苏联为了加强在西半球的战略地位,利用古巴要求其援助之机,在古巴设立中远程导弹基地,并将中远程导弹运往古巴,被美国U2飞机发现,美国了立即采取措施,以强大兵力封锁加勒比地区,苏联不的不将导弹撤回,古巴危机结束,此后美苏出现缓和局面
22]蒙巴顿方案:
即《印度独立法案》,于1947年7月,由英国任命的印度总督蒙巴顿会议故名。
主要内容:
按宗教原则将印度和分为印度教徒分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各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这是英国对印度实行“分而自治”的方案。
结果导致印、巴分治
23]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这是亚非国家联合反帝反殖,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于1955年在印尼瓦隆召开,也称“万隆会议”。
会上树立了国际关系的新准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分十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求同存异”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二战后新兴政治力量登山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为第三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4]万隆精神:
这是于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新精神,即亚非人民团结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猛烈冲击了殖民统治,同时促进了77国集团的兴起
25】77国集团:
这是发展中国为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不合理的经济关系采取的‘联合行动”。
1964年发表的《77国联合宣言》,标志着77国集团的形成。
77国集团代表第三世界要求改变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机关报的国际经济秩序,极大的增强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26]孔塔多拉集团
80年代初由于美苏对中美州的争夺日趋严重。
1983年1月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四国外长在孔塔多拉岛开会,提出和平解决中美州冲突的倡议,主张拉美的事务应由拉美人自己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反对超级大国卷入中美州冲突。
由此国际上称为中美州和平而斡旋的拉美四国为“孔塔多拉集团”,这一集团为和平解决中美州冲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简述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
1、作为杜鲁门主义的主要支柱,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实现了美国在战后初期控制西欧和发动对苏联冷战的目标。
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帮西欧稳定了经济形势和政局,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革命,同时也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使西欧地区被纳入到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成为对抗苏联的冷战堡垒
2、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地区在战争废墟上较快地恢复过来,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严重的经济困难。
至1950年,西欧地区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马歇尔计划推动各国的经济协作,促进了西欧的联合。
在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西欧成立了经济合作委员会,随后,西欧六过于1951年签署“欧洲煤铁联营”协定,迈出了走向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
4、马歇尔计划促进了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由于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5、从长期作用看,西欧的复兴与联合最终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独立自主,削弱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改变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对比关系,这是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初衷相背离的后果。
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以苏联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具备了向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军事政治力量;
民族解放运动风气云涌,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地区成为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争压的对象
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如何?
内容:
世界以分为两大敌对阵营,希腊是新的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安全的威胁,强调保持一个独立民主的希腊对遏制共产主义的意义。
由于世界的不安,美国应当承担起体育场世界的责任,请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至1948年6月底前,向希腊、土耳其担任援助,并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希腊、土耳其重建
实质是:
遏制战略,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帜,争夺世界霸权
四】苏联控制东欧反击美国渗透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团结社会主义各国共产党的力量,共同反对美国称霸世界。
此外按苏联模式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建立政权;
经济上,用莫洛托夫计划反击马歇尔计划,并在此基础上,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全面解决苏联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
在军事上,苏联与东欧各国签定了一系列军事防御条约,并按苏军的编制改编各国军队,在此基础上,1955年5月苏联与对偶国(除南斯拉夫)建立了华约,与北约组织相抗衡
五】二战后世界两大对峙阵营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势力对比,美苏成为硕果仅存的两大强国;
雅尔塔体制孕育了两大强国的格局,划分了两国势力范围;
美国是世界霸权与苏联的区域性安全计划发生冲突,美国挑起“冷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苏联,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美国;
以美苏为首的经济、军事集团组织的建立进一步加剧并巩固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六】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利弊:
利:
进一步巩固了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鼓舞了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强大力量。
维护人民民主,捍卫了世界和平;
它使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渊影响
弊端: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后,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甚至企图控制别国,不许社会主义国家有任何自主权,因此从一开始就给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的东欧的关系,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这一政策缓和了欧洲形势,发展了欧洲经济,有利于和平统一德国
七】联合国成立的积极意义:
维护了世界和平;
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八】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最初步骤是什么?
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美国推动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建立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作为美国控制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手段
九】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科技理论上的准备和突破是新科技革命的必备先决条件,特别是战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大科学理论的建立,为新科技的崛起作了理论准备;
二战和战后军备竞赛刺激了科技的突破和发展;
激烈和国际经济竞争驱使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新科技,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推动科技的加速发展;
国家的干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革命创造了重要条件
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国际化;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际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
十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力社会生存力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2、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的变化,使新兴工业部分迅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3、使世界各国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愈加重视科技领域里的角逐;
4、促进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了一个整体;
5、新科技革命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军备竞赛的恶性加剧等
十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组织科技攻关,为商品寻找国际市场,由国家投资新企业,开拓新领域;
积极运用第三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改革
十三】举例说明美国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来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美国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就促进了美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
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通过了就业法,提高了工人的养老金和工资最低额,从而捍卫和发展了罗斯福的“新政”;
艾森豪威尔的“新共和主义”,扩大了社会保障范围,通过国防教育法,肯尼迪的开拓“新边疆”,即利用美国的先进科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领域,并为此提出“登月计划”,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宣布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并加强医疗卫生和环保
上述改革进一步把美国推向“福利国家”的道路,从而使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有高度
十四】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特点:
经济危机比战前频繁,周期短;
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都不大;
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十五】里根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振美国所经济和军事实力,巩固世界霸权地位;
以实力为后盾同苏联展开全方位的争霸斗争,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并伺机将失去的地盘夺回;
军事上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打“低烈度战”,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
继续维护和加强同盟国的“战略一致”,以及同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