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593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讲义Word格式.docx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①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②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

①背景

②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③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①目标: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②过程:

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①原因

②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考点二 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

1927年8月7日,召开汉口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3)成就:

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①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②转折——遵义会议

a.内容

b.意义

(3)胜利

(4)意义

[巧学妙思]

[漫画解史]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国际上依然毫无尊严。

[深化理解]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的各种因素

(1)政治上: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构图解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易混提醒]中共“一大”“二大”的奋斗目标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

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修改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图画证史]国民大革命

★图示体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时代主题,说明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革命取得巨大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

[图证历史]土地革命时期宣传标语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

[构图解史]遵义会议

1.历史现象——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1914年,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7年,与段祺瑞政府代表换文时,中国政府以欣然同意字样,把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与日本;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但是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战后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而支持中国与日本签订会外协定,中国收回山东,赎回胶济铁路。

2.史学争鸣——五四运动的救亡与启蒙

(1)观点一:

以李泽厚为代表,认为五四运动包括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这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二者由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发展到“救亡压倒启蒙”。

(2)观点二:

以丁守和为代表,认为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的救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救亡与启蒙的关系是:

救亡唤醒启蒙,启蒙为了救亡。

3.史实概念——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

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南京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

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

主题一 彰显新的时代潮流——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史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1.史料一论述了五四运动对公车上书的超越,解读史料注意前后对比。

从参加的城市、实际参与者和参与人数的对比来理解“超越”之处。

从“大中城市”“其实际参与者”“参加人数”说明五四运动规模更大,社会基础更广泛,影响更大。

2.史料二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九国公约》的实质。

解读史料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来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从“机会均等”理解《九国公约》的实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答案 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

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答案 

(1)特点:

革命性:

反帝反封建;

群众性:

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爱国性:

维护主权、反对侵略;

成功性:

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2)精神:

爱国主义。

[史论归纳]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2)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它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4)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

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主题二 指引中国革命的灯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

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

史料三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1935年2月8日)

1.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反映了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

抓住关键信息“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判断土地革命的实质,表明土地革命的实质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

3.史料三反映了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王明的“左”倾错误。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答案 

(1)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

3.有人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使革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革命区域由南方转到北方;

党的领导核心由王明转移到毛泽东;

革命策略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1.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

①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③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真题研析]

考法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

【考题】(2016·

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选A项。

答案 A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据题干时间“1930年”说明了时间观念;

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映了空间概念

历史解释

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情况进行了历史阐释

[连线命题人]

【命题素材】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有学者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小块红色区域内建设和执掌政权的伟大尝试,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开创了组织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艰辛实践。

农民通过参与组织工农革命政权、参与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实现了政治参与。

也有学者指出,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几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

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解读观点】

(1)前一种观点认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2)后一种观点认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命题预测】

有学者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实践和理论角度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

解析 本题解答可结合所学和材料相关内容,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考虑。

答案 

(1)从实践上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统一,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2)从理论上看,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逐渐形成,以游击战等为特色的军事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党指挥枪”的军队建设原则也逐步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高考题组]

1.(2015·

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 “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

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

海南单科,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解析 1927年正处在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但不能“决定战争走向”,故A项错误;

材料未反映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因此不能推断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会导致其“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这是“一种危险”,说明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敌视,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表达了国民党领导人对工农运动重视,但无法推断是“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 C

[模拟题组]

1.(2017·

广东湛江调研)教育家蒋梦麟说,五四事件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

由此可见(  )

A.五四运动宣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B.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C.广大群众在五四运动中团结救国

D.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解析 根据“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见团结的重要性,故选C项;

题干要突出的意义不在于民主科学,故A项错误;

“中国人第一次懂得”没有特指是无产阶级,故B项错误;

力量在于组织起来,题中的“中国人”包含青年学生,但并没有特指他们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8·

湖北荆州模拟)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

A.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C.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奠定了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基础

解析 中共二大宣言提出中国的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故选A项;

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提出时,中共还未完全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故B项错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

此时还没有结合国情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故D项错误。

3.(2017·

山西五校联考)1926年7月,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动。

此号召有利于(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C.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D.缓和国共两党的矛盾

解析 1926年,北伐开始,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动,与此时期的北伐斗争相结合,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8·

山东滨州期中)1935年1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神机妙算,出进无常”。

这凸显了红军(  )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解析 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提出新的作战方针,体现了军事上实事求是的特征,是对“左”的错误的纠偏,故选D项;

材料未提及群众支持,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战争胜利源于正确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

此时红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C项错误。

5.(2017·

江西第二次联考)某首诗写道:

“决命重兵之间,刚烈之情毅毅……奇正之谋悄悄。

测北斗以握机……克疲劳。

运三略,合六韬。

民族政策,得道多助,战略选择,突围逍遥。

劲旅留精锐之骨干,沿途汇铁血之同胞。

笑谈比飞天之玉龙,枕枪眠冷月之蓬蒿。

”这一事件(  )

A.为中共筹建第一个全国性政权奠基

B.推动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赢得国共两党之间战略决战的胜利

D.使革命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劲旅留精锐之骨干”可判断红军长征为革命的成功保留了骨干力量,诗歌歌颂的是红军长征,长征胜利革命有生力量转移到北方,也推动革命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故选D项。

6.(2018·

山东临沂模拟)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

“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

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

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共产国际的指示(  )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

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共产国际的指示,是将日本帝国主义视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这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比较务实和准确的判断,共产国际的指示,较为科学的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利于中共及时调整指导思想和战略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