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532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文档格式.docx

(InstituteofWorldEconomics&

Polit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

InDecember2009,convenesCopenhagenClimateChangeCongress,althoughhowinshouldnotbeabletoachievea

morewidespreadmutualrecognitiontotheclimaticchange,onlywaspassesonenottohavethelegalbindingforcereluctantly

theagreement,theconferenceformismorethanthecontent.But,theCopenhagenClimateChangeCongressinitiates"

thelowcarbon

economy"

theproductionandthelifestyleobtainfromallwalksoflifetopayattentiontoandtake,tobecomethis

conferencenewhotspot,hasthefactinpracticalsignificance.Obviously,inthesituationwhichthewholeworldclimaticchange

aggravatingandthenaturalenvironmentworsensuddenly,thelow-carboneconomyenteredpeople'

slineofsightgradually,will

changethehumanproductionandthelifestylelow-carboneconomicalnewtimesorarrives.

【Keyword】:

thelow-carboneconomy;

productionandthelifestyle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viewtransformation;

natural

disasterfrequencysends

 

2009年12月,190多个国家的代表聚集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与会代表为探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办法,决定拟订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由于哥本哈根会议将对今后全球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被看做是人类拯救自身的一次重要会议。

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未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没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只是勉强通过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会议的形式多于内容。

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本次会议新的热点,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显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1、全球迎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因气候变化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

低碳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理念,也是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观转变的一个老问题,离我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并不遥远,它提倡以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

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碳排放所致,而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

当然,近期一些媒体也不断传播出一种“另类的声音”,质疑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尽管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气候变化是否有关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是被广泛认可的不争事实。

目前,对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主流看法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自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导致地球表面大气平均温度上升了0.74C,而且还在继续上升,到本世

纪末至少上升4.8C。

如果地球表面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到2020年超过2C,气候变化将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确认了这一论据,并得到世界各国和各界的广泛认同。

按照这一论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初衷是:

控制碳排放,延缓甚至改变气候变暖的趋势。

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改善自然环境或延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现实与未来的选择。

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早形成广泛的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初衷不会改变。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促使世界各国在减排问题上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以替代化石能源,将在未来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

低碳经济的理念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发展低碳经济在许多国家已经被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

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非遥不可及的事,人类社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与共同承担的责任没有国界可言,从根本上大幅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延缓气候变暖,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和全人类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寻求适宜的经济发展道路。

为此,我国早在1990年就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并且是第一批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也是最早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

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贯立场是,认为节能减排不仅是全人类的需要,是对全人类负责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国民高度负责的体现。

自17世纪中期至今,全球大气中约80%以上的温室气体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排放。

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强制性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只需要进行自主的减排行动,我国并不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

但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上,我国政府始终把减排看作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多次在各种场合承诺不重演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带来的恶果,而且把减排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为减排行动制定了综合性的措施与办法。

我国是最早重视和着手制订低排放、低污染发展规划的发展中国家,低排放、低污染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步骤。

同时,低排放、低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

2、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责任的承担也不能置之度外。

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负有共同的责任。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迫在眉睫。

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就有表述。

其理念和含义是: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经济形态是:

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已达成共识,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

在2009年的一年中,各种重要国际性会议无一例外地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如7月8日闭幕的G8峰会、7月28日闭幕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9月25日闭幕的G20第三次金融峰会、10月18日闭幕的主要经济体论坛、10月30日闭幕的欧盟首脑会议、11月7日闭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1月14日闭幕的APEC会议,以及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

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碳的大量排放,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

急功近利的发展途径,使人类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如何善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必须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由此,低碳经济正在或将要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成为一项新的紧迫课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尽管新兴的低碳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国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重也十分有限,但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且意义重大。

首先,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化石能源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碳排放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一举两得;

再次,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将极大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此后各国都会为尽量减少和控制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进一步采取重大措施,以期在低碳经济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并主导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同时,进行新经济的变革,使资本主义从金融危机后的衰退和低速发展再次步入繁荣。

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全球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甚至是金融结构的变革。

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和产能的技术标准符合低碳要求,提高新能源的比重,调整技术研发,以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

3、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是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被联合国列为全球首要问题。

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发展观念不断升华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正在改变世界经济以至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它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现实性,其影响也是全面、深刻的。

与此同时,对于全球化问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不少人和国际机构对全球化提出了质疑,对全球化给世界及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批评全球化破坏生态环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是产生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根源。

由此,人们在审视发展问题时,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所涵盖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

经过无数次实践,人们深刻体会到,单凭经济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有重新的认识和转变,而这也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表示出不满,认为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人类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和福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出应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体系。

新发展观的提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为此,联合国提出了“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的理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世界各国发展观的转变,首先是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发展,为人类发展观赋予了更深刻和丰富的内涵,要求各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体现物质生产数量的增长,而且应包括社会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前景,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人类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又一进步,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人类在发展问题上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的人类发展目标是,在满足目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未来人类的发展,当今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构成危害。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和全球发展形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新思路,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一切从人民利益和要求出发的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符合中国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国情,也适应了当今国际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延伸和升华。

4、自然灾害频发的思考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特别是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地震、洪涝和强风暴,以及多次蔓延全球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等灾害,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遭受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阴影在灾后一段时期内久久挥之不去。

虽然受到资料方面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经济学家目前还无法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社会经济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普遍认识到其长短期影响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直接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巨大,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多年经济发展积累起来的财富有可能毁于一旦;

(2)不但受灾地区和国家灾后的救援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建和经济的恢复也需要政府动用可观的财政支出,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才能弥补灾害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重建和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导致社会消费大幅度减少,通货紧缩,经济发展停滞;

(4)造成公共设施的严重破坏和导致劳动力紧张,从而削弱经济生产能力;

(5)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次生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疫情的发生,由此衍生的新的各种灾害使已有的灾情雪上加霜,危机进一步加剧和蔓延,导致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6)灾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极其突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可行的应对措施,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

(7)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难以抹去,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时间笼罩着受灾地区。

许多科研机构多次发出警告,全球变暖或许会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因此,密切关注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预警能力,并迅速展开救灾工作,也需要通过有关国际条约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各国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巨大影响,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为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疫情,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应着眼于未来,在科研和疾病防控措施以及相关信息交流与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充分发挥全球化的便利条件。

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机构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关注和必要的帮助。

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拯救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维护现有的工业文明,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因此,发达国家应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使发展中国家尽快步入低碳经济发展的行列。

5、同一个地球与共同的责任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会议,本应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通过一项全球广泛认同、具备一定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推动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共同抵御全球气候变化,使人类避免自毁地球家园悲剧的发生。

但事与愿违,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态度变得消极,在量化减排、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缺乏诚意,有关各方分歧进一步拉大。

大会期间,各国家代表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应负的责任等敏感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分歧始终围绕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

会议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火药味”,气候变化会议演变成各方利益和力量博弈的场所。

在激烈争辩的喧嚣声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交锋几度达到“白热化”程度,似乎违背了召开气候变化会议的初衷。

哥本哈根会议尽管不是人类为生存而努力的唯一机会,但毕竟错失了。

气候变化已经超出国家的范畴,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成为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或许这一新的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看,任何国家和个人都对全球变暖加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负有相应的责任。

因此,世界各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共同担负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为改善自然环境或减缓自然环境继续恶化必须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情况千差万别,国际社会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准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宗旨就是需要国际社会综合、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在长期工业化过程中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发达国家应更多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不是套用其惯用的、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

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使世界各国拥有同样的责任,这种责任既不容置疑,也不能推卸,更不要说是带有其他色彩的附加条件。

未来一个时期内,人类生存和安全的威胁依旧主要来自于气候变化。

世界各国应立足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局,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承担减排责任,实现自然环境的改善。

尽管在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但既然能够将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代表和专家聚集到谈判桌前,就说明会议本身已经影响到各国和地区的利益,以及世界共同利益,这正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