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402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doc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考点归纳:

一、沉论: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弱国外交

1、鸦片战争:

从原因、抗争到对中国社会影响

(1)背景:

a.经济:

工业革命后,英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急需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工厂制等)b.政治:

英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1832年社会改革),政治(上层建筑)要为经济服务。

c.对外:

利用政治、经济成果,拓展殖民地市场,将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拉入其主宰的世界市场。

d.军事:

工业革命和海外拓展的需要,促进科技的发展。

e.思想:

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自由贸易、生产、经营)在思想上指导其海外活动。

f.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则提供侵略的借口。

(2)结果: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内容、危害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地区)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影响:

a.政治:

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中国由此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人民生活的贫困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太平天国)。

b.经济:

通商和一定程度的开放,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为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准备了原料、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同时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崛起,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先进机器设备的引进,诱导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开办。

c.外交:

尘封已久的国门打开,有利于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以及人们的近代思想意识的产生。

如以救国救民为主题的向西方学习浪潮,经历了从科技、制度、思想三个层面的学习过程。

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来解放全中国,取得民族独立。

d.对民主革命:

①社会性质: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正确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壮大。

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

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②矛盾: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③任务:

反帝反封建

④性质: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4)抗争:

自发的三元里抗英活动

a.原因:

b.意义:

c.性质

(5)失败教训:

a.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落后,指挥失当。

b.根本:

制度的差距、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是否一定要挨打?

2、甲午中日战争——东亚格局奠定、中国沉沦深渊、民族各阶层开始觉醒之战

(1)背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里如火如荼进行,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相继完成的工业革命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开始新一轮的殖民扩张,对外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倾销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日本自1860年开始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改革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开始将对外殖民活动的目标对准邻国中国和朝鲜,并制定了相应的对外侵略方针——大陆政策。

(经济、原料、政治、天皇制)d.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太平天平等农民运动的打击下的大清帝国,虽然有洋务运动等自救运动,但已苟延残喘,统治腐朽。

e.朝鲜的乐学党起义,为日本出兵朝鲜挑起战争提供了时机。

(2)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等

(3)结果:

《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特征(资本输出)

(4)影响:

a.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b.经济:

清政府在此役后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其他原因)。

c.外交:

西方国家由此看清清政府的腐朽本质,由此掀起瓜分狂潮。

d.抗争方式:

各阶层以不同方式展开救亡图存的竞争,促进民族觉悟的提高。

①农民阶级: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

②维新派的维新变法。

(5)抗争:

a.黄海等战役体现的民族精神。

b.反割台斗争:

①背景: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日本

②领导:

黑旗军、徐骧、丘逢甲等

③时间:

1895年5月——1895年10月

④结果:

抗争失败,台湾全部沦陷,但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

⑤意义:

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人的朝廷”正式形成,清政府真正屈服。

(1)背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始为侵略利益展开既竞争又勾结的殖民扩张活动。

b.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加深时将斗争矛头由清指向帝国主义国家,威胁在华利益。

(2)经过:

(3)结果:

《辛丑条约》签订及其危害(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

(4)中国人的抗争:

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抗争活动

→意义:

a.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让其认识到瓜分中国政府的不可行性,从而改变侵略政策。

b.在斗争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不怕牺牲的民族气概。

c.盲目排放,不利中外有益、健康、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

二、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

1、背景:

(1)29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对其打击甚重。

(2)军国主义传统和在凡一华体系中利益分配不均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使日本法西斯势力得到发展。

(3)中国国内战争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4)自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发展(经济、思想、政治,为全民抗战奠定基础。

2、

(1)日本局部侵华:

九一八事变(1931年)、伪满洲国建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

(2)抗日救亡运动

①中共领导:

a.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设想: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提出的方针。

b.抗日联军c.一二九学生运动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②国民党将自发行动:

a.一二九十九路军抗战b.山海关抗战c.长城抗战d.察哈尔抗日同盟军e.西安事变f.义勇军抗日

③群众运动抗日——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觉醒

④特点:

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各阶层、各阶级俱加入其中

3、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政治:

残酷的殖民统治,清乡运动,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

掠夺资源,劳动力,财富

(3)思想文教:

奴化教育

(4)暴行:

屠杀、细菌武器、实验

4、全民族抗战

(1)分期与主要战役:

a.初期(防御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的沦陷

b.中期(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1945年8月

c.后期(反政阶段):

1945年8月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①淞沪会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平型关大捷:

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

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中共的百团大战:

背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日本重点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

概况: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目的:

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形势好转

评价: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抗日统战建立及作用

建立:

①1935年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

中流砥柱,根本保证

(3)战场与抗战路线

a.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路线

b.正面——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①淞沪会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平型关大捷:

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

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区别:

是否发动人民群众)

5、胜利原因

(1)根本:

抗日统战线领导的全民抗战

(2)其他:

联系选修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

6、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争(从三元里到抗战)的特点

1、阶级与阶层:

单一到全民族

2、胜利领导: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中共领导

3、运动形式:

自发的武装斗争,政府领导

4、结果:

胜利或失败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