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386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五下全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

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

相机评价。

重点指导朗读:

“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

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

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

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

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再指名读,齐读。

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

(很,非常。

)“惠”是什么意思?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

(“甚”字用得好。

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

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

你知道是谁吗?

(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

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

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

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

(没有。

“父不在”)

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

(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

(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

(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

(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指导朗读:

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谈话过渡:

师:

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

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师:

儿应声答曰——

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

3.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

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

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

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

(理解:

应声答曰:

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他又会做什么?

想什么?

说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

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

于是他笑着说:

“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

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

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22.手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底汲取:

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猜谜语吧,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谜底是人身体的一个器官: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谁猜到谜底了?

(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手。

2.问题交流: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写字、画画、弹琴、打球……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帮助别人而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淘气惹祸被爸妈批评……这双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你仔细观察过这些手指吗?

(学生自由发言。

)你用心思考过这些手指吗?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观察和思考你发现过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自己身上或身边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

作家丰子恺就通过仔细观察手上的五根手指有所发现并借此写过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22.手指,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浙江崇德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关节、拇指、瘙痒、强硬、试探、冒险、窈窕、秽物、接触、螺丝、纽扣、相貌、堂皇、贴身、冲撞、渺小、附庸、养尊处优、功劳、鼻涕、团结”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集体讨论。

(2)指名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

(2)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①大拇指:

a.短处:

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姿态不美)

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讨好的事轮不上他。

b.长处:

大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来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门铃。

(最肯吃苦。

②食指:

a.短处: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