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3725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1)A.洛阳;

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洛阳;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3.读谚习史

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

谚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渭南文集》

“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苏

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

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南方战乱较少,

政治相对安定;

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

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3)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1)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

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

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到宋朝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湖州都在太湖流域。

(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

4.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中ABC代表城市名字A:

 

B:

 

C:

(2)假如隋朝考生从C城到B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运河名称。

(按顺序)

----- 

----- 

材料二2014年6月23日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何现实意义?

(1)A:

涿郡B:

洛阳C:

余杭

(2)G江南河---F邗沟-----E通济渠

(3)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结合图片可知,A是涿郡,B是洛阳,C是余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由C余杭到B洛阳,需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字母分别是G、F、E。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1)材料一:

出身门第的高低;

材料二:

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

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

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

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

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指南针。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

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唐诗的特点:

艺术成就高;

数量众多;

题材丰富;

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

中西贯通;

博大宏放;

昂扬进取。

(2)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

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

题材丰富;

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

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目的:

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因素:

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

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

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

“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

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依据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

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定;

经济繁荣发展:

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

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4)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

9.阅读下列材料: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

皮日休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

①______;

②____;

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1)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

②是涿郡;

③是余杭。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

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0.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唐朝对外交往情况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并简要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唐朝长安宏侈富醒,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唐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

——摘编自《XX文库》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

列举一个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

(1)趋势:

上升(连续增长等);

主要原因: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2)①玄奘;

特点: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弘扬唐朝文化。

(3)主要原因:

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任意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事例:

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上升(连续增长等)趋势,主要原因是: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

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体现唐朝对外交往是双向交流,弘扬唐朝文化;

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体现唐朝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

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有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11.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

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

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真是个长远的策略,使得天下的英雄为科举考试耗尽才华,头发都变白了,因此“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统治者,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

(3)依据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见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于社会进步。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6中的技术是谁发明的,该技术的问世有什么重大意义?

(2)图7中的发明在北宋时期有何发展?

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图8反映了什么情况?

这种发明对激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发明:

毕昇

影响: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新突破,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发展: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情况:

火药武器出现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根据图6“泥活字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新突破,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根据图7“司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指南针,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3)根据图8“宋代火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火药武器出现,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3.材料论述。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枝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

——摘编自李约品《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中的“远航”指的是什么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

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1)郑和下西洋。

世界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依据材料信息“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和所学知识,可知“远航”指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依据材料信息“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枝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

”,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论述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可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概况和影响等方面予以分析回答,如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