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重新认识的60个理论问题上Word下载.docx
《需要重新认识的60个理论问题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要重新认识的60个理论问题上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只要人们没有丧失理性,思想理论总会如影随形地与人们所生存的社会同在。
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大变革与进步,必然催生新的思想理论。
有些属于常识性的东西,一度被先知们突破了,一时很新鲜,然而真正的常识却被人们忽略了。
有些本来就对的东西,却被那些过分强调的东西遮挡在阴影里。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革命经典理论,是否存在着立论偏颇或者本身被后人误读的问题呢?
带着这种疑问,为着捕捉那种理性的快感,我开始以一种审视与怀疑的目光,坚持独立思考,走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我不是说那些正统的革命经典理论根本就毫无道理,但重复那些道理是别人的事。
我能另外说出点什么吗?
这是我思考的意义之所在。
真理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三,三而无尽数的东西。
如果说我这里所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也不过是无数相关正确解说中之一种。
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我这里所提供给读者的,是从原初的角度提出的问题解说,尽管可能稚嫩,却根植于属于自己的那块土壤,得益于“诗外”的功夫。
有些专家学者的皇皇巨著着实令我敬佩,然而,敬佩之余,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功利性的世俗气可以因此晋职,可以因此升级;
即便有些许新意,终归是赘生于人家枝蔓上的叶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这是如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难能可贵的政治气度,客观上标志着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在这种号召下,当代学人应该感受到一种责任。
新的社会实践已经在对旧有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次次冲击,难道我们还不该对那些长期浸染其中的革命经典理论进行一番反思,或者说是总结和清算。
要对新的社会实践进行解说吗?
要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吗?
要根据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崭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吗?
有谁能绕得开这一大堆摆在人们面前的理论废墟?
目
录
元哲学
1、哲学上只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吗?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世界上只存在着物质吗?
4、如何理解“存在就是合理”?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吗?
6、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吗?
7、事物之间的联系仅仅是对立统一的吗?
8、矛盾和斗争是绝对的存在吗?
9、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唯一的源泉和动力吗?
10、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绝对的吗?
11、质变仅仅和量变有关吗?
12、仅仅是内容决定形式吗?
13、结果单纯是由几条数得上的原因决定的吗?
14、内因和外因何为第一性的?
精神哲学
15、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
16、所有的精神必为主观吗?
17、是否应该承认“天才”?
18、思维能够反映存在吗?
19、如何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20、如何理解“物是观念的集合”?
21、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22、人是完全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吗?
23、语言能够表现思维吗?
24、认识能力依赖于学习和积累吗?
25、认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6、感觉真的不可靠吗?
27、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最佳境界吗?
28、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
29、认识是不是一种实践?
30、单纯是理论指导实践吗?
31、实践究竟是如何检验真理的?
32、真理是如何存在的?
33、真正科学的理论具有所谓的阶级性吗?
34、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吗?
社会哲学
35、人是由猴子变的吗?
36、是劳动创造了人吗?
37、什么是社会的基本问题?
38、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因是什么?
39、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必有一定的对应模式吗?
41、先有经济活动,然后才有政治、文化等活动吗?
42、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吗?
43、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吗?
44、雇工便是剥削吗?
45、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好?
46、“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能够实现吗?
47、人应该大公无私吗?
48、政党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吗?
49、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50、应该如何划分社会历史阶段?
51、阶级是怎样一种存在?
52、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吗?
53、阶级斗争理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54、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吗?
55、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吗?
56、阶级矛盾的解决只有暴力革命一种途径吗?
57、为什么社会主义只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取得了“胜利”?
58、应该如何看待战争?
59、应该如何理解自由?
60、应该如何理解民主?
1、哲学只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大阵营吗?
当老师叫我们打开书本,告诉我们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当我们在那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一接触那个被称作哲学的东西时,首先即被告之,哲学上始终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一个是唯心主义阵营,强调精神是第一性的,另一个是唯物主义阵营,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
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哲学观点看,确实存在着这样对立的两种观点,当然也存在着这样两个对立的学派。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洋溢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哲学领域内,并非不可以实现对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正确解说,结束那种各执一端的争论。
就精神和物质彼此相互作用的意义而言,区别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毫无意义。
譬如一对夫妻,面对彼此共同拥有的儿子,丈夫说,我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
妻子说,我才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
这种争论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也许永远也说不清。
单纯强调精神的作用不对,“唯”心不对,可单纯强调物质的作用,“唯”物就对吗?
也不对。
道理很简单,即不应该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也不应该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既不应该”唯心“,也不应该”唯物“;
孰首孰尾,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不好区别,也没有必要区别。
既然把它们确定是相对的范畴,那么两者本来就是彼此依存,缺一不可的,正确的选择是在两者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自的作用及其意义。
即便是从各自产生的历史,确定具体的精神还是具体的物哪个首先产生的谁是第一性的,也没有哲学上的真实意义。
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把精神看作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征。
那么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及其精神,这是毫无疑问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即便是再愚蠢,也不会对此做出否定的回答。
所谓的唯心主义流派,其本质在于认为“上帝”、“逻各斯”、“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之类的东西是先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着的。
而这种东西就其基本特征而言,与唯物主义所神化的“客观规律”是近似甚至是等同的。
既然这种东西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并且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反映,那么,它必然是一种存在,而且应该是先于人们的认识论和反映而存在的因为只有首先存在着,人们才能去反映。
否则,人去认识和反映什么呢?
至于它是如何存在的,唯心主义当然不会愚蠢到把这种存在与其他存在等同的地步。
世界上存在着石头、树木、水等等具体物,并不存在具体的“物质”,物质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世界之中。
当这个“物质”的概念形成的时候,精神已经存在着了。
没有精神,没有反映,就没有“物质”、“规律”等等一切概念。
而当人们开始将物质的概念和精神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时候,谁先产生,谁后产生,在认识和实践中彼此各有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至于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了。
我们称之为哲学的,据说在古希腊相对应的词为是“爱智慧“。
从哲学所研究和提供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上讲,它所代表的,理应是人类的最高智慧,然而令人不能不感到怀疑的是:
由于这种阵营的划分,在最高智慧的光环之下,居然存在着一种愚蠢的定位和卑琐的剽窃。
在对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哲学进行深入探究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情节:
在划分两大阵营时,有的哲学家被划到了唯心主义一边,可在具体研究时,又对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不放过,兴致勃勃地从中择取于己有用的东西,划线的时侯轻蔑地斥之为唯心主义,引用人家的东西时又冠之以“著名哲学家”。
自从有了这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哲学家思想家,一切哲学思想观点,都被简单粗暴地划线为两个阵营。
在我们这里,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好的,正确的;
而那些所谓唯心主义的东西,必然是坏的,错误的。
我们不妨这样提出问题:
既然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在哲学的首要问题上已经“错”了,或者说从根本上就“错”了,那么,他们提出的所有东西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只能有这样两种解释:
一是这个问题不是哲学上的“首要问题”;
其二,如果确实是首要问题的话,那就不能说人家是错的。
如果有人问我,你究竟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我会这样回答:
这个“唯”字本身就令人生厌,真正的哲学家理应忌讳这类绝对化的概念。
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哲学上的唯一有意义的争论是规律与非规律的解说。
哲学研究是对于真理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如果非要划为什么阵营的话,只有正确和错误、真理和谬误之分,只有这样的彼此相对,双方才是水火不相容的。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创作于1602年。
在莎翁笔下: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希望。
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时候,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接任国王,母亲改嫁克劳斯迪。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
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
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精神恍惚。
在复仇的火焰煎熬下,他犹豫徘徊、痛苦不堪,道出了那句让后人不断复述的话: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
是活着还是死去?
是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哈姆雷特面临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也是很多人遭遇到的,从心底里提出的对人本身来说首要和基本的问题。
我之所以说,生与死是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只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才为其他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提供了基石。
哲学也有一大堆问题,在这一大堆问题中,比较而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恩格斯在其《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强调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此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作为基本问题应该具有如下几点特性,首先是从一种学说问题顺序上看,作为基本问题应该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即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其次是从该问题在整个学说中的重要性上看,作为基本问题应该是该学说所涉及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即只有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问题。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存在对于思维具有哪些作用——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言,其本身的确具有一定的首要问题和基本问题的前提性质。
但是,准确地说,这个问题应该归于认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而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精神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不是单纯的认识论;
而认识论仅仅关于人类精神活动中智力活动的学说哲学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
事物存在着,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眼中空无一物,一切都无从谈起,就没有研究讨论的必要。
什么大与小、长与短、质与量好与坏、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以“有”、以“存在”为前提的。
而“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是相对的概念,谈“有”,又离不开“无”。
因此说,“有与无”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系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构成关系的主体的存在。
没有主体的存在,就无从谈关系。
主体是否存在,是“有”还是“无”,如果认其“有”,又是如何存在着的,这些是进一步讨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谈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一个基本的前提的是“有”,没有这个前提就无从进入讨论。
“有”和“无”是一切哲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
恩格斯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其余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物质可以理解为唯一的客观实在,但不能说除了这种实在,就什么也没有了。
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之外,还有我们称之为虚的,不实在的东西。
凡是可以在前面冠之以“有”的名词的,都是一种存在着的事物。
存在不等于实在。
这种把物质看作是唯一存在的观点,体现着唯物主义的精神。
问题是这种极端的肯定,难免坠入谬误的深渊。
这种极端的唯物论将精神作为一种与物质相对的范畴,本质上是对于精神存在的否定。
然而,精神作为一种存在,也是不容置疑的。
它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但也是存在着的。
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又是什么在“感知”“物质”,什么在对物质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呢?
有人说精神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产物。
这种观点肯定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承认联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差别,注意精神的独立意义。
既然是一种产“物”,怎么能否定其存在呢?
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么,共产党人为什么还要提倡和从事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呢?
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么,世界上不应该有教师,不应该有一切思想政治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还不应该有牧师、和尚、道士……总之,不应该有一切从事精神活动的人。
同样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世界上就应该没有报纸、图书、音乐、电视、电影等等。
人的主观精神当然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不能说仅仅存在着载体。
否则,载体也不成其为载体。
有人将人的一种状态形容为“行尸走肉”,事实上,倘若没有精神的存在,“尸”不能行,“肉“也不能走。
人的存在是以其精神的存在为特征的,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
精神是存在着的。
对于人来说,即要肯定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又要肯定物质对于精神的依赖。
只有存在着精神,才有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利用。
人们常说,主观精神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表现形态,同样可以说,人脑是主观精神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态。
内在的精神存在于一定物质形式之中,精神是内容而人脑是形式,这种解释更接近于人们的常识。
就存在而言,不妨还是回到人们的常识中来,即存在着自然、社会、精神这样三个领域,三个世界。
凡是懂一点哲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话:
“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这个问题,确定对现状的态度总是免不了要首先做出如此形而上学的思考:
现实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
抢劫存在着,合理吗?
强奸存在着,合理吗?
一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