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3401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 专题3 古代文化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沈希仪)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

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

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

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

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

……

分析一下,在柳州做官的传主沈希仪,面临兵弱而贼强的困境,要破贼,“非狼兵不可”,于是他只好借兵,向谁借呢?

原文说“请于制府”。

“请”字暗示可能的上下级关系;

其二,“制府”有“狼兵”,而此州兵“素罢不任战”,由此可大胆推断,至少在这个试题语境中,“府”是大于“州”的。

有些试题也可通过语境分析来使排除法更有效进行。

比如文言文试题《清史稿·

何师俭传》对于“羽书”的理解:

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我们看原文: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檄虽严,吾自当之……

据该语境,可以作如此分析:

“羽书数过”中“一日”“数过”强调频率,说明“急”,也与“檄虽严”呼应;

后文“生兵”暗示与军事有关。

所以可以确定该项是正确的。

〖分点攻关〗【判断正误】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

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16.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17.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18.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1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2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朝廷的官员到地方就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与科举

21.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22.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2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2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27.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

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8.“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2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

状元、探花、榜眼。

3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与历法

31.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32.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33.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三十叫“晦”。

34.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对应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四更就是1:

00—3:

00。

35.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36.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37.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38.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 

39.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40.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古代文化常识——宗庙与祭祀

41.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

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42.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43.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44.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45.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46“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7.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48.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4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50.九宾:

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古代文化常识——人名与称谓

51.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师说》中的“师襄”中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52.朕是古人帝王的自称。

秦始皇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

5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

5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5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5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

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

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58.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5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6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与风俗

61.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62.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63.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

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

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

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垂髫:

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

八岁到十四岁的男孩。

70.及笄之年:

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古代文化常识——节日与习俗

7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7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73.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74.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75.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76.社稷:

“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77.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7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79.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80.旦日:

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古代文化常识——文集与典籍

81.“风骚”:

风,《诗经》里的“国风”;

骚,《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88.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

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

史书,即正史;

子:

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

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专项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

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

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

州索印纸,惟说笑曰:

“是犹可以仕乎?

”自题诗印纸而去。

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

御史兼二人劾罢之。

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

徐鹿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瑞无子。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

海瑞传》,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

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太子太保”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时皇帝暂无太子,他封臣下做太子太保。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

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亳、沧三州”中的“徙”(调任)等。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

出为益州录事参军。

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

“是何祥也?

”诸宰臣曰:

“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景俭独曰:

“《春秋》云: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

“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

杜景俭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

C.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D.袭爵,继承爵位。

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

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皇帝年号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等。

D.阙:

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

“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

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工部:

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C.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

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谥:

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其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弘文馆:

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

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

唐宋后改称弘文馆。

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

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

D.金紫:

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

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

宋代沿用唐制。

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乞休,自请辞官退休。

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