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调研结果Word文件下载.docx
《小班化教学调研结果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化教学调研结果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学生在别人展示学习成果或者老师讲解的时候不注意听,而是我行我素
8.不能积极参与,有“自闭”现象,对别人与自己答案的不同,不知道质疑问难或者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
解决教师教学问题的措施:
1.教师必须树立以下理念:
学生不一定能教会,但是能够学会
先教会学生会学,然后教会学生学会
教师是所有学生的老师,也是所有学生的同学
在班级中所有的学生都要成为别人的老师
个别辅导与个别检查是最根本的教学方式
全员参与学习,全员都要学会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每组研究一题,然后再在老师的引领下形成课堂知识体系,完成板书等,都是不科学的“教”)
课堂容量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的掌握没有必然关系
教学进度由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
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意识
2.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组织方法
备课:
目标问题化,务必减化、精化、具体化,让学生有学习的抓手,可以将知识点转化成练习,让练习贯穿教学始终,精讲精练。
问题的呈现不可大而空,太泛化,讲是必须的,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决定讲多少,怎样讲,只要各组有不同,就必要作一些讲解。
研究:
课堂练习的检查方法、学生反馈方法、全员参与的形式、个别辅导的方式、全员小教师的培养方法、我们的每一个策略都要考虑是否全员都能学会、学习一些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方法、文科知识的记忆性反馈(学生知道在哪里没有,关键是记在脑子里)、答案的整理方法、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批改矫正,在课堂上如何了解学生学得怎样、是否学会、怎样落实所有人都学会,落实当堂“清”的方法策略、课外的个别辅导如何进行,才能使班级学生最终趋同;
练习选择的同类化和同难易化。
精神:
相信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学会坚持
课堂:
自学提纲的呈现形式、学生会了,就不讲,学生错了的,不会的,都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一定要讲,不是就题讲题,而是要一类题一类题的讲,由个别题到一般;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不要不断的引导想完成教学任务而带领学生奔跑。
值得说明的是,自学并不是不要课堂组织,关键是打破班级授课式的课堂究竟该如何组织
目标:
周周清,教师实施“清检查”,不能留知识尾巴
3.打消下面一些顾虑
教学进度太慢,教学内容讲不完,考试问题,这题目很难,学生学不会,我必须讲,如果效果差了怎么办……放下“我不讲能行吗”“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这样的思想包袱。
打破讲范例意识,尤其是理科。
(有些例子是可以不讲的,虽然其应用性极强)
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措施:
1.相信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目前必须掌握的学习方式,不能有对教师的依赖思想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相信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习为习惯差,不会学习,自然就学不会
3.学生成绩一天天下降,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当天的知识没有“清”,日积月累,便成了架空学习
4.要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计划,要主动参与,合作,乐为人师,要把每一个同学当成学习伙伴,即使有个别学生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也不能打破小组学习的形式
5.要有主动参与精神,要有争论、讨论、辩论的自主意识,要勇于展示自己,要成为课堂上的主动者,要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6.每个学生要有笔记本、草稿本、购买一定的学习资料
3月5日
关于小班化教学
1.核心理念:
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取代老师的教学过程
2.教师的重心工作:
学会设计“学习方案”、教会学生学习、检测学生是否全员学会、分层辅导(课内或课外)学生使之提高(最终趋向目标)
一、小组化学习的要求
1.每一个学生先按照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案自学,然后在教师和同学的辅导下合作学习
2.小组讨论:
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教师教会一个组或者教会组内的一位学生,让学生再教会学生,达到的效果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都是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下学习。
即在形式上体现出个别辅导、全员参与、人人学会的状态。
二、课堂的基本要求
3.课堂的两条主线:
练和学。
课堂的辅线是教师的讲(学生会了,就不讲,学生错了的,不会的,都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一定要讲,不是就题讲题,而是要一类题一类题的讲,由个别题到一般)
4.课堂效果的表达:
教师实施“清”检查,不能留知识尾巴,如文科的记忆性反馈,理科的应用性反馈。
可以以练习的形式呈现
三、学习方案的制定
关键:
要有围绕“小组”设计的意识
1.学习方案中要有小组职能划分: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选题情况,为每个学生设计本节课的学习职责;
2.学习方案中还要有清晰的学习步骤等。
3.学习方案中要有课本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检查课本知识掌握情况的练习、教师延伸拓展的问题、检测学习效果的问题。
3月9日
今天听四节课,整体感觉比上次有点进步,但是师生观念仍有很大问题。
最突出的仍然是教与学的观念问题。
一、教师
(一)问题
1.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课堂容量低的问题。
老师普遍认为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自主、探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因此必须明确评价的标准:
课堂效益是以学生掌握多少来衡量的,而不是以课堂任务是否完成来测量,我们不妨可以将课堂任务变少一些,将原本一课时的内容拉长。
2.小组化学习的目的性问题。
小组无目的讨论仍很普遍。
老师让小组讨论,然后以课堂串讲的形式提问并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如此仍然是讲授课堂,老师提问一个组,而这个组的这个同学只代表了自己的意见,小组不能形成统一的答案或共识,那么小组讨论就形成了无意义现象。
3.小组化学习要达到的效果及老师参与的问题。
小组化学习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全组形成共识,掌握知识,并能形成在共享的基础上互相“个别辅导”。
在小组化学习中,老师是“同学”中的一员,要“个别辅导”一个组或一个学生,让人人都是别人的老师。
老师要主动参与,通过参与让小组形成答案共识,以减少反馈时的讲解时间。
小组化学习的结果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只要老师参与,这一点不难做到。
4.学习方案的呈现模式。
本来想每个学科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但从听课情况看,老师们根本就没有认真细想这一方案,基本没有什么呈现方式,仍是以往一贯的一枝粉笔、一个课本(手中的教案基本与课堂无关),以口头的形式表达问题,问题多是大而空。
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是什么。
5.目标转化成问题的意识还很淡薄,要么不转,要么转得不够具体。
课堂基本还不是训练的主线,还是“授课”的主线。
6.小组全员学习与重点学习的关系。
自学往往是学习全部和全部学习,之后重点探究或重点展示以形成知识共享,教师讲解学生都不会的或学生质疑的问题。
小组的重点研究某一题,应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而不能是各自只学一题,然后共学,这样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知识,效果不好。
(二)对策
1.强化观念转变。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调动老师的工作的积极性,打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3.必须制定学习方案,让练成为课堂主线。
监控课堂,实行课前说课制度。
(可以独立印制,印到60份)
4.强化班级建设,落实在朱克勇身上。
从班级硬件建设(如环境设计等——班级取消讲台,教室不再有前后,可以充分利用好黑板,尤其是理科)、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建设、学生学习规范的培养(包括资料、笔记、草稿本、质疑能力、课堂自主争辩意识等)、小组化学习的学生职责等方面强化训练。
5.时间节约的方式:
可以通过小组指导节约,也可以通过大胆舍弃一些次要问题的讲解来节约,不要面面俱到,要相信有些知识学生是能够掌握并运用的;
课堂教学语言,当这一模式将学生模式化以后,很多课堂语言垃圾是可以不要的,因此也可以节约时间。
6.课堂建模的设计大约可以有三种:
一种是先学习(提供学习方案,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自学、小组学),然后老师教“疑难”;
最后训练;
二是将第一种方式根据知识板块构成分成几个学习单元;
三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引入,以导入、过程、小结作结构,其中过程部分以第一种情况处理。
7.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差异性互补式小组,不同学科要有所不同。
(本周内朱克勇与两位班主任一定要落实到位)
8.教室的形式是变化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空间模式。
二、学生
(一)问题
1.学生学习习惯太差,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做记录,做笔记,不能有效地倾听其它同学的发言。
2.学生学习主动性太差,不能积极参与讨论,且不能将讨论结果主动展示,学习合作意识仍不够强,不明白此种学习的重要意义。
3.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提问,或有问题不敢问,或不敢或不愿将自己的意见主动示人
4.课堂仍然没有争辩意识,其它同学回答有误或与自己的不同,不能有效及时地反馈,以至浪费了时间,或者弱化了教学效果。
1.强化班级建设,加强两位班主任的责任,由朱克勇加大对其监督
2.加强学生培训,如课件中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一些内容
3.各科老师齐抓共管,共同研究实践这一课题,逐渐形成氛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放”开,“逼”学生就范(不自学就学不到知识等)
三、困惑
1.小组同质选择与异质选择问题,即如何分层指导、训练、选题等,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教学
2.真正有效的课堂程序究竟是怎样的(如答案的整理、知识记忆、课堂反思、训练的密度等)
3.教学语言:
摊牌
四、心得
1.评价:
老师总是要接受别人的“挑剔”,只是老师未必认可这“挑剔”或者认为其正确或可靠,所以才有了抱怨。
2.老师:
有时也是可以“坐”着教书
3.学生承包制:
在全市统一下,如高一年级上学期定考30%的分数学生比例,考50%的分数学生比例,考60%的分数学生比例,考75%的分数学生比例,考85%的分数学生比例等,高一年级下学期,取消第一档,从考50%的分数学生比例,考60%的分数学生比例,考75%的分数学生比例,考85%的分数学生比例等订起,以此类推,以提高标准承包学生,与奖惩挂钩应是有效果的。
4.考出学生信心,不是将试卷变浅,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学越教越浅,离高考标准越教越远,老师的教学成就感越来越弱,工作热情逐渐消失,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考出学生信心,就要以正常的标准试卷来测试,让学生看到进步才能测量出教学效益。
如命一份学生全会50%的试卷,可以设置附加题或选作题,直接将这些题设成试卷必要分数,但不作为考查试题,允许学生不做,这样学生考30分也未必就不觉得光荣,因为他上次可能只考了20分,他进步了,而学生进步的测量是同标准同质的。
如果一味的浅来考学生的信心,往往没有可比性,且会让学生形成学习的盲目乐观、盲目自信。
3月11日
听了杨岁侠和胡丰产的课,感觉有进步。
应该说课堂已经有了进步,至少已经注意到关注全部学生。
但是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课堂容量标准仍以“内容多少”为前提,没有以“学会”为标尺
2.教师的“领跑者”姿态还是没有打破,仍然追赶进度。
3.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整理答案时间”
4.学生“积极错位”,如数学课上,审题环节学生根本跟不上,而到“解数字”时积极,明显是不恰当的。
5.让“优生加快教学进度”的完成教学任务意识依然存在。
建议:
1.不可“唯优生教学论”。
除非是想让优生教会其它学生,否则是不可取的。
可以考虑分层选择,容易题让基础生做,中档题让中等生做,难题让优生做。
然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教会”。
2.学习方案可以考虑三个基本环节:
(学生旧知回顾与整理)自主学习课本内容自测题(之后数学老师可以讲数学思想或公式推导等)、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类题”或“一组题”、检测课堂效果的“训练题”或“作业题”(课堂知识小结)。
每一环节须考虑:
学习步骤、组员分工、答案呈现方式(包括黑板的充分利用)、促学资料(补充或启思)。
学习方案的呈现可以是讲义形式、小黑板形式、老师板抄形式、小纸条形式、口头表达形式等,但是一定要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清楚。
3.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整理答案时间”,前面学生没学会,后面跟着讲是无效的,除了获得完成任务的轻松和愉悦外,别无他益。
让学生课外去整理有时就只是一句空话,因为我们无从去落实。
4.老师在每节课后要学会反思:
本节课与传统的课有什么区别?
学生都学会了吗?
学生没有学会我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间让其学会?
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的方法?
5.教学上,我们唯一可资利用的展示教具“黑板”一定要用好。
前后黑板的使用规划老师要心中有数,尤其是理科。
6.教室布置:
没有前后、学生的课桌上只能有本节课的学习用品、桌上有一个目标、一个学习榜样、一个学习时间计划表、一句话“今天我学会了没有?
”
听课感受:
不要低估我们老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想把工作做好的,但“好”是有标准的,由于领导者评价观的不同,所以优劣立现。
领导者的意志先要让大家明白和接受,大家都按照领导者的“好”去做领导才能满意。
但是领导必须学会“培养”,而不是发现“不好”,评价优劣,去批评抱怨,这一切都是做不“好”的。
3月25日听杨岁侠课
问题的关键还是老师的思想问题,必须解决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强化老师放下包袱,这只有“逼”或“模式化”;
必须解决老师对学生的抱怨,因为学生不会,不合作,所以我们必须讲,我们的工作是教会学生小组化学习,而不是因为学生而动摇自己。
我们必须达到让学生因为我们而动摇,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长期培养的事,不是我们能够急出来的,最怕的是我们先妥协。
我们要学会坚持。
一、小组建设
1、合理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成绩,组成学科小组,使每个组都有1名优等生,2-3名中等生,1名差生。
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职责也是动态的。
2.小组学习步骤
“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
“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汇报员”要在老师组织展示时,汇报学习成果并在别组汇报内容与自己有不同时,进行争辩。
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
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3.小组成员角色
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者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小组成员学习要求
通过训练使学生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形成组间竞争的格局。
同时要有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
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
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
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五是学习第一,不做南郭先生的习惯。
二、教师工作
(一)制定学习方案
1.学生学习步骤、方法及要求
2.组员分工及要达成的目标
3.目标转化成的问题(问题要具体而明确)
(1)小组所有问题都讨论,教师只讲学生提出的问题
或
(2)每个小组重点讨论一个(一部分)问题,然后分组由学生在全班展示,以达到共同学习。
4.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二)小组合作中的教师
1.教师要有一种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课堂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权威式的讲授者。
2.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教师犹如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
3.教师在参与讨论同学生直接交流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梳理归纳,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问题分歧较大,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理解过于肤浅、讨论意犹未尽,哪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
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对不同问题就可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到每个问题的合理答案。
4.要学会培养学生的习惯,学会等待学生“学会”,别总以自己的理解而认为学生必须“听讲”,要相信“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改变学生的听课意识”,让学生真正变成“学”生。
不要抱怨和担心学生,要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5.要学会使用“两块黑板”,要引导学生“走下座位”,要让自己“摆脱讲台”。
6.学会记录教学心得,寻找更好的策略,把它真正当作“课题”来研究。
3月27日听杨岁侠课
本节课在高一(9)班同郑文秀一起听。
郑文秀可能不愿听,这也是一般老师共同的心态。
没有人愿意耗费时间,因为缺乏激励和危机意识。
在一个薄弱学校危机是根本形不成的。
总体来讲,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意识”,课还是有进步的,但是这一意识使这节课前后截然不同,造成低效。
9、10班必须是两个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掌握”来确定容量,以学生“学”来确定优劣。
这两个班完全可以不用“班”这一概念,而是用“动态学习化小组”(学习型组织)来定义。
思考:
1.如果将学生四人小组坐成前后正向相对,我们怎样讲课?
学生又怎样听课?
——以无法讲课“逼”老师是不是太极端了?
2.例题与练习有什么区别?
3.优生如果说学得太慢,我们必须坚持住。
想一想有没有办学既让学生都学会,又能突出优生,而不是将优生变成差生。
(会把优生教差吗?
)——因此,分层作业与个别辅导还必须形成方案
4.老师都明白了本实验的模板,为什么不执行?
如:
学科小组建设落实了吗?
5.为完成任务的“拖堂”有意义吗?
6.能不做德育处的“黑板报”吗?
7.老师培训方式:
思想培训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
听课评课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
学生培训解决师生配合落实的问题(两种极端的想法:
先说课再上课、听同一老师不同类型班级的课并请其自述其差异以达到逼迫的目的。
)
8.对老师的培训应该是温和的,一步一步的,但是如果有个别人始终不去动脑,不去研究,只想“惰性”地坚持自己的省力之作,那就必须逼迫。
换句话讲,即先礼后兵,非采用行政手段不可的时候,就必须采用行政手段。
听课心得:
1.我们要学会培养“小老师”,用好“小老师”,兵教兵。
学生自学阶段,老师指导好一个组后,再指导其它三个组,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可以让第一组的学生走下座位,作其它组的老师,然后老师巡视指导,以节约至少一半的时间。
让学生做老师,让学生问“小老师”。
老师指导各组之后,提一个组来回答,然后老师在全班再一题不漏地讲解,这不是小组化学习,这和全员授课并没有本质区别。
不是每道题都要详解的,老师要有详略意识。
2.小组动态化:
A学科小组动态设计;
B课堂上小组动态设计。
学生板演时,2人一组,一个指导,一个书写,前后黑板充分利用,足以实现“全员”反馈。
自主学习与全员学习是“学”的核心目标。
让学生走下座位,让老师摆脱讲台。
3.目标问题化:
一定要将课本和老师要讲的知识转化成具体而明确的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有自学的抓手,而不能泛化。
4.备课意识:
以时间使用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可能性,来确定备课任务容量。
小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讨论时间、展示时间、练习时间;
老师引导时间、讲授时间、组织反馈时间、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收获的时间;
预设与生成的差异可能消耗的时间;
其它可能出现的无效时间浪费等——如何节约时间?
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5.小组意识:
教学的所有设计都是“小组”为核心,备课是备“小组学习”,而不是备“知识传授”,简单讲,不是备“书”,而是备“小组”。
小组建设和目标问题化是重中之重
6.本课题的研究应是两大层次:
一是教会全体学生“学会和会学”,二是分层教学让优生更优,各得其所。
(分层才能避免优生教差现象的发生,教会最后一名学生,同时也不能放弃优生,绝不能出现教全员将优生变“矮”,将优生将差生变“劣”的现象。
分层包括学生分层、选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要提前研究相关策略和操作模式)。
课题研究应是三个维度:
解决形式问题、解决内涵问题、解决科研问题。
7.学生的课桌要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学生自己的物件,学生拥有的应是“使用权”而非单纯的所有权。
教师的讲桌应是老师用来休息、备课、批发学生作业的案板,而非单纯放教具的桌子或变矮了的讲台。
8.在解决了老师的思想之后,我们再解决课堂的形式:
将小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形成雏形之后,再研究课堂组织形式并将二者融合为一体,形成我校的课堂教学框架,形成可以展示的“教学领导”行为。
之后再将老师上升到科研的主体。
而第一层次的问题最难解决,往往要采用“逼”的手段。
3月30日
听郑文秀老师高一10班课,起初感觉仍然未有改变,很生气,但是往下听,渐觉得有些进步,小组学习的意识已经有了,只是有很多地方仍需改进。
课后,我建议其作如下反思:
一是小组化学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设计是否实现了全员教学;
二是如果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哪些地方可以节约时间。
具体来说:
1.学习方案的呈现形式:
两块小黑板或提前让科代表抄在黑板上。
(科代表联系任课老师了吗?
2.小组学习设计一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二要考虑是否全员学习。
小组学习可以是这样的:
4道题,小组各自独立思考后,各自重点研究一题,四个小组分开重组成新四组,共享学习成果,老师讲解学生学不会的题,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
利用所讲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或者:
4道题,小组各自独立各自重点研究一题,老师分组讲解,讲解完毕后,该小组再行研究另3题,等待老师讲解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研究另3题,四组都讲解结束,每组出一名同学将答案详解于黑板,每一组都必须对4道题进行批改,老师只评讲全不会的题。
另:
小组学习的其它方法——A教会一组,让该组同学分散到其它组做“老师”;
B组内讨论自学形成问题,流动到其它组“质疑”,将无法解决的疑难写于黑板或口头提出,老师讲述,之后,小组长回到原组将从其它组获得的答案讲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