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429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讲教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分析材料一,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2)阅读材料二,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解题提示: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北宋年商税额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可见商业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小问北宋政府规定“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这说明商税的征收较为宽简,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奢靡风习创于盐商”,淮扬盐商经商致富后追求奢靡生活风气;

第二小问这种变化冲击了小农经济下传统的俭朴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

答案:

(1)状况:

商业不断发展;

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2)扬气:

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影响: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真题演练】

1、(2015·

北京文综·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

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

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

安徽文综·

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

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

重庆文综·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

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

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

海南单科·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元代海外贸易

【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

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

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2015·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5·

江苏单科·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

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

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4·

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

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

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8.(2014·

山东文综·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

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9.(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

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课后巩固】

1.(2014·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只是显示介绍书籍,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

“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4·

福建文综·

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意思是关东大约今天东北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乾隆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

【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

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

4.(2014·

全国大纲卷·

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与官员地位一致,故C项错误;

从材料关键词“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

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

“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

”可见原先对商业的限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5.(2013·

广东文综·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考点】重农抑商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

“比”是差不多的意思。

因而选C项。

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

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

D项过于绝对。

6.(2013·

10)《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

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

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7.(2013·

浙江文综·

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考点】唐朝抑商政策

【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

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B、D两项表述正确;

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8.(2013·

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

排除A、C;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9.(2013·

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经济:

商业发展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

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

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10.(2013·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故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11.(2013·

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

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12.(2012·

浙江文综卷·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3.(2012·

福建文综卷·

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考点】古代的城市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14.(2012·

1)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

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

“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隔离;

突破时间的限制,早市和夜市得到发展;

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

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图片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因此选D项。

15.(2012·

安徽文综卷·

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

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

“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正确。

【答案】A

16.(2012·

北京文综卷·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

17.(2012·

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考点】古代商业

【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18.(2012·

13)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19.(2012·

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