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423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提出实际最终消费概念:

强调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阐述了服务活动在核算中的处理

●金融分类细化

●建立了若干附属帐户,试图反映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除此之外,1993年SNA在概念阐述上更加清晰了,同时体系的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都有所加强。

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环境与经济间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建立SNA的同时,经互会国家建立了MPS(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体系,我国于1985年开始向SNA体系转轨,至1996年全面采用SNA体系,1989年苏东剧变后这些国家也逐渐放弃了MPS体系,目前全世界只有朝鲜和古巴两个国家采用这一体系。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和用途

一.特点

1.由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宏观经济帐户和资产负债表及其他表式构成,其基础是五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体系和规则。

2.是在一国层次上建立实施的

在部门层次和地区层次上展现出来,但主要偏重于部门层次。

3.借用了会计方法,建立了帐户间的的数量联系,帐户间的差额通过平衡项实现。

二.用途

1.对经济活动进行监测

涉及到不同部门和不同经济类型,可以借此监测主要经济流量,计算一些关键的比例和平衡项,进行宏观监测。

2.用于宏观经济分析

提供了连续记录,可以在时间序列基础上计算主要参数。

3.用于制订政策和进行决策

利用分析所得参数进行政策模拟。

4.进行国际比较

计算口径一致,数据具有可比性

5.由于其具有灵活性,可以扩展为其他用途,同时以一个统计协调的中心身份存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货币银行统计、国际收支统计与SNA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统计、粮农组织的农业帐户等与SNA也是完全一致的。

三.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的关系

1.SNA与工商会计的关系

SNA在方法上借鉴了会计原理,主要采用复式记帐方法。

在核算原则上,SNA更强调经济原则,主要采用估价方法进行核算,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算,而SNA则运用机会成本,强调资产的现期市场价格。

在折旧的处理上,会计是采用原值×

折旧率,而SNA采用重置资产价值×

消耗率,称为固定资产当期消耗。

2.与住户核算的关系

SNA主要通过住户家计调查来获得住户的数据。

第二章SNA体系综述

学习SNA体系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

谁:

单位-部门

做了什么:

活动-交易

结果如何:

总量-流量和存量

表现方式:

帐户

如何保持一致性:

核算规则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关于单位和部门的若干概念

SNA用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两个概念来定义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构成SNA的微观基础。

1.机构单位

机构单位指能够代表自身拥有资产和负债,从事各种交易活动和负有法律责任以及对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财务决策的经济活动单位。

确定机构单位的标准是能否编制一份独立的资产负债表。

现实生活中有两类机构单位:

一是居民家庭,称为住户或者居民,二是由法律或社会组成的机构单位。

机构单位又可分为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企业、公司等,后者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包括政府单位和慈善团体,以及消费者协会、工会、宗教、学术团体等。

非营利机构并非没有利润或者盈余,而仅仅是表现为其收益不能为其成员所占有。

从一国的核算角度出发,可以将机构单位分为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后者是作为国外来处理的。

常住单位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领土指一国管辖的,人员、资本、货物可自由流动的范围。

使馆等称为“领土飞地”。

由于政府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使馆属于本国的经济单位,列入派出国的统计。

经济利益中心指常住机构单位在该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指一年)。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

(1)非金融企业或公司部门,称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居民部门

(5)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

(6)国外

2.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以生活活动和生产某个产品的相对独立性为原则。

具体特征是:

(1)具有一定的生产场所

(2)能够获得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资料

(3)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并能编制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帐户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拥有多个基本单位,但一个基层单位只能隶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上称为国民经济行业部门,最综合的分类为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

是工业和建筑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主要是流通和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等,也包括国家机关。

二.交易概念

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从性质上定义,交易包括经济权益的创造、转移、具体性质的改变和消失等。

交易既包括等价交换,也包括自愿无偿的经济转移和强制性经济转移。

1.货物和服务交易:

统称产品交易。

2.分配交易:

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形成收入初次分配给劳动力、资本和政府,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

再分配包括经济转移和资本转移,前者包括收入税、财产税和其他经常转移,资本转移是对机构单位的储蓄或财富的再分配。

3.金融交易:

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发生过程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

严格地说,只有交易双方都收付金融资产时才作为金融交易,在SNA中将同一次交易分为两个部分,凡涉及到金融资产变化的流量称为金融交易。

4.内部交易: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在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上的系统一致性,对于企业或基层单位生产者自行生产自己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或基层单位的内部交易看待。

5.其他积累交易:

由于非生产资产如地下资源的发现或耗减,因非经济现象如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引起的持有资产损益,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资产损益,均作为其他积累交易。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交易分为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两类。

两者的区分是交易是否涉及到货币支付或金融债权、债务的产生或消失。

后者包括易货交易、实物分配、免费社会福利等。

货币交易以实际支付的货币进行核算,非货币交易采用估算或虚拟计算的方法,虚拟计算是以成本替代交易额。

根据交易的主体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

●交换方式:

产品-金融资产,金融-金融,产品-产品,在交换方式下,交易的要素是拥有两个交易者和两个流量。

●转移方式:

两单位间单方面的交易活动

●内部交易方式:

同一单位内部的交易

非交易的其他活动:

非法活动、坏帐损失、人的行为导致的自然资产向经济产品的转化等。

交易是作为核算对象而存在的,引入交易概念的目的是

(1)产生价格信息

(2)将不同活动归为若干类交易,有利于帐户的应用

(3)体现市场化特征

三.流量与存量

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

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

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前者是机构单位或部门拥有的金融债权,后者是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等,负债是机构单位或部门拥有的金融债务净值。

流量的发生导致存量的变化,存量的规模制约流量的规模。

货币性交易流量的记录方式与实际发生的方式或者有差异,具体处理方法有:

(1)改变交易流程

例如子公司的利润留成,记录为子公司向母公司上缴利润,母公司再以其作为投资。

(2)分解交易

例如融资租赁,将还款记录为本金和利息两部分。

四.市场价格

价格是货物或服务项目的单位价值表现。

价格包括四种类型:

1.要素价格:

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主要是理论概念。

2.基本价格:

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而确定的价格形式。

产品税之外的生产税指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某些基本生产要素或对某些活动或交易所征的税。

包括工薪税、劳力税、土地房屋建筑定期税、营业或职业执照税、印花税、污染税、国际交易税等。

3.生产者价格:

生产者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其中包括了产品税。

其中有关增值税在生产者价格上的处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要作出一致的规定。

4.购买者价格:

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含服务)最终得到的市场价格,其中包括了商业流通费和运输费用。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

一.理论框架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所有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过程,基本构成单位主要是从事市场活动的交易者、市场交易活动和市场价格,以及保持市场发育活动的市场规则,包括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市场包括三大类,即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

对于不同的交易者而言,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不同的,居民是以消费活动为中心的,其余机构单位则可能以生产为中心、以金融活动为中心,或者以财政税收和支出为中心。

市场活动综合为生产、分配(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消费和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以及国民财产和财富的不断增加过程。

根据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主要分为五个大部分,即生产核算、收入分配核算、积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外核算,对应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

(P16图1-1)

二.帐户特点

帐户的结构是T型表,帐户中没有余额,用平衡项来实现。

帐户类型更接近报表,而不是日记帐。

在实际核算中,一笔交易活动或生产活动将涉及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的同时发生,同时涉及到两个交易的机构单位,两个复式帐户,共四笔帐目的统计处理,将这种记帐原则称为四式记帐。

平衡项出现在上一帐户的左方,和下一帐户的右方,成为联结两个帐户的纽带。

帐户中的数据主要来自统计方法。

三.核算原则

1.估价原则

SNA强调当期状况,注重未来收益,因此在核算时使用现期价格,而非历史成本。

在不同帐户上使用同一价格。

对于流量,按交易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对存量按编表地点上的市场价格记录。

市场价格的取得:

(1)货币性交易:

实际交换价,承认同一时点上的不同价格

(2)没有现成价格的交易,运用参照市场的价格

(3)不存在参照市场时:

按现期生产成本,或者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

(4)与外汇相关的交易,按编表时通行的汇率(中间价)进行折算成本币。

2.市场原则

在核算时,一切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

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其产出无论是否在市场销售,都作为核算内容。

3.所有权原则

是确定核算中资产和负债范围的基本原则,将资产界定为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能够先例所有权的统计范围。

土地、矿藏、非培育的森林等自然资产不列入资产范围,但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能归属具体机构单位或部门所有,也包括在资产的统计范围内。

大气和公海等不作为资产统计,教育能够形成人力资本,但因缺乏机构单位所有权特征,也无法统计为资产。

4.三方等价原则

收入、分配、支出是一致的。

5.权责发生制原则

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第三章生产总量核算

第一节基本问题

SNA核算的生产活动范围:

从目的性上看:

是为他人的货物与服务生产,或者自用的货物生产和一部分自用的服务。

从形式上看:

全部货物生产,为他人的服务(有酬方式或者由有酬劳动提供的服务-如政府雇员的劳动),自有住房服务

从生产者上看:

所有非住户部门,部分住户。

扣除家庭中为家庭和个人使用的服务活动。

一.行业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四级分类,按口径从大到小,分别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共有16个门类,99个大类。

门类:

1.农业

2.采掘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

6.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8.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

9.金融、保险业

10.房地产业

11.社会服务业

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3.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6.其他行业

二.货物及服务的生产特征

(1)货物:

存在需求,同时可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实体。

生产与交换是分离的,并可进行若干次交换,生产与使用在时间上是间断的。

(2)服务:

生产者按消费单位的需要进行活动而使消费单位某一方面状况发生改变。

不可能脱离生产而进行交换。

服务的特征是无形的商品,而且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不能被储存。

服务的类型包括

1.为确保货物价值的实现,服务的生产者为服务的消费者所提供的对货物的服务

如运输、销售、修理、清洁

2.服务的生产者为服务的消费者提供的为满足后者生活需要的服务

如客运、旅宿、医疗、卫生等

3.服务的生产者为服务的消费者提供的为满足后者精神需要的服务

如教育、咨询、娱乐等

4.服务的生产者为服务的消费者提供的为满足后者生产及商业需要的服务

如科研、地质勘探、保险、金融等

政府同时具有2和4的特征。

三.实际交易与虚拟交易

需要虚拟的交易有两大类

1.自给性生产:

一是生产者为自身的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所进行的自给性生产,二是自有住房者对自有住房的大型维修活动或者自己修建房屋。

2.非市场产出:

一是政府单位及非营利单位对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二是政府单位及非营利机构对个别住户提供的免费或几乎免费的服务。

四.生产过程及生产总量

生产是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总产值=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价值+生产税净额。

1.生产要素最初投入是以各项投入的所得来计算的,但实际的表现是工资和营业盈余,后者在收入分配环节中再表现为地租、利息、利润等。

2.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固定资产消耗和中间产品消耗。

后者是一次性投入,包括转变和使用,而前者则是反复多次转移的。

3.生产税(过去称间接税)是为了将产品基本价值转换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价值时所需的一个加项。

它是政府对营利性机构所征收的,与机构单位盈亏状况无关的税,是一种普遍实施的对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所征收的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关锐、特殊货物税等。

综合上述各项,公式转化为

总产值=工资+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消耗+中间消耗+(生产税-补贴)

落实在全社会的角度,全社会的最终产品将扣除中间消耗的重复计算

全社会的最终产品=全社会总产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消耗-全社会的中间消耗

该指标的价值量称为国内生产净值,落实到生产单位和生产部门上,习惯上称为净增加值,指生产单位对产品所追加的价值。

净增加值的生产有两种理解角度

(1)净增加值代表微观生产单位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

净增加值=总产值-固定资产消耗-中间消耗

(2)净增加值的价值构成是要素收入,并按市场价格估价

净增加值=工资+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

由于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量难以估计,所以通常用总增加值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来分别体现微观生产单位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以及全部社会最终产品。

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

=工资+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为: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库存增加,最终消费,净出口。

总值与净值的区别在于对固定资产消耗的处理,涉及到总收入和净收入,总积累与净积累,总储蓄与净储蓄,等等。

为了实际操作的需要,一般多计算总值,而非净值。

第二节部门生产核算

部门生产核算的方法有两种:

生产法和收入法。

分别是增加值的两个公式。

一.生产法核算增加值

生产法的核心是总产值和中间消耗。

(1)总产值

总产值是指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从价值形态上看,总产值分为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价值,前者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上的货物和服务,后者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包括固定资产和生产税净额。

从实物形态上看,总产品按用途分为两类,一是作为最终产品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二是作为中间产品成为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

总产值的计算有大量的重复计算过程。

(2)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中间消耗的计算采用购买者价格。

注意下列几项:

●小型工具:

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中规定为200元以上

●固定资产的保养与修理:

普通保养属于中间消耗,更新改造或者大修属于固定资产形成

●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属于投资型活动,如果能够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这种资产,并能准确地核定其折旧率,则可以计入固定资产形成,否则只能作为中间消耗。

(3)增加值

增加值是生产单位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二.收入法核算增加值

1.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从其所在生产单位的各种渠道,得到的所有货币形式或者实物形式的收入。

为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生活而提供的货物或服务,视为实物性收入。

为生产顺利进行而提供的货物或服务,视为中间投入。

自营职业者的收入是劳动报酬与营业盈余的混合,一般放在营业盈余中核算,称为混合收入。

2.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与生产补贴的差额。

3.固定资产消耗:

核算期内生产单位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

困难:

(1)难以客观准确地计算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

需要考虑技术折旧的问题。

(2)消耗量采用线性折旧的计算方法,以固定资产折旧代替固定资产消耗。

固定资产年折旧=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折旧率=1/使用年限

4.营业盈余

生产单位的总收入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以后的余额。

营业盈余是生产环节中获得的营业利润,不同于会计损益表中的利润总额。

因为后者包括企业的投资收益。

从我国目前的合计损益表出发,营业盈余可以从税前纯收入中调整出来

营业盈余=税前纯收入-(已收利息-已付利息)-已收其他财产收入-财产的持有资产损益。

三.主要产业部门的总产出核算

核算增加值的关键在于总产值的计算,不同部门计算总产值方法不同。

工业部门主要采用“工厂法”核算,单位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如果一个工厂分为若干个工厂,则总产值可能多出几倍。

在使用价格时首选基本价格(不含产品税),次选生产者价格。

农业部门主要采用“产品法”计算,在单位内部可以重复计算,例如用于畜牧业的粮食可以重复再计算一次。

建筑业主要以完成的工作量进行计算。

运输业以营业收入进行核算

金融中介机构:

服务费用=名义利息-实际利息,在具体操作中利用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另需考虑佣金收入问题。

四.生产核算的帐户表现形式

P52表格

第三节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的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1.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机构部门的总产出-各机构部门的中间消耗

2.收入法(要素成本法)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二.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P58表格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帐户,由这一帐户展开,可以对各项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测算。

三.其他指标

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价值

第四节生产核算的应用分析

一.部门增长的贡献度

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二.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

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法是本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提出的,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静态和动态。

第一节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帐户和投入产出表

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必要的生产消费,分为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

中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中间消耗。

最初投入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含固定资产折旧。

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中间产出是中间产品,是供其他部门使用的。

最终产品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

单一帐户存在的问题

1.产品众多,无法为每一产品编制一个帐户

2.仅反映一种产品的投入产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